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首届宋玉研讨会于1990年12月17日在湖北宜城召开。宋玉是战国时期继屈原之后杰出的辞赋作家,后人历来将他们两人并称“屈宋”。他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载,有赋16篇;《隋书·经籍志》载,有“宋玉子集”三卷。这些作品,对我国两千多年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先生在《关于宋玉》一文中把宋玉认定为“没有骨气的文人”,曲解了司马迁论及宋玉的本义、宋玉的作品、民间关于宋玉的故事和传说。从宋玉作品和古今经典的有关论述来看,宋玉是善于“曲谏”、忠君义民、爱国爱民、立身高洁、影响古今的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在楚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地位。  相似文献   

3.
从唐勒赋的出土论宋玉散体赋的真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学派诸骚人中,除屈原外,作品流传下来最多的就是宋玉。《汉书·艺文志》著录宋玉赋16篇,但篇目已不可考。现存宋玉赋仅13篇:王逸《楚辞章句》载《九辩》、《招魂》;萧统《昭明文选》载《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另有《九辩》五章,《招魂》);无名氏的《古文苑》载《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严可均所辑《全上古文》则据《文选》31卷江淹《杂体诗》注引《宋玉集》之文字,删《舞赋》而增《高唐对》。  相似文献   

4.
作为唐代诗坛的代表诗人李白与杜甫,二者在引用宋玉辞赋方面,李白多引《高唐赋》,钟情于宋玉事襄王时的得意自信;杜甫则多引《九辩》,侧重于宋玉失职后的郁闷哀怨,二者对宋玉辞赋的接受大不同,由此也反映出李、杜在价值取向、诗歌格调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李德辉 《理论月刊》2005,(6):128-130
众所周知,宋玉既是我国战国时代的著名辞赋作家,又是问题最多、最难研究的作家。尽管他与屈原齐名,并称屈宋,可是历史文献中对他的记载之简略,异说之众多,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文献无征的状况已经使研究者手足无措,而记载的歧异,说法的混乱,更使得有心涉足其间的人望而却步。自汉唐迄于明清近代,关于他的作品真伪、生卒年代、仕途履历,一直都是各执一辞,莫衷一是。这些问题给宋玉研究罩上了重重迷雾。情况如此,宋玉研究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几乎每前进一小步都得付出比后世作家多出几倍的努力。令人鼓舞的是,在大家的期待之中,吴广平先生向学界推出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宋玉研究》(岳麓书社2004年9月版),全书29.3万字,凡十六章,分上中下三编,上编“生平与著述”主要运用文献考据的研究方法,论次宋玉的姓字故里、生卒年代、行止交游、著述真伪问题,中编“继承与融会”着重论析宋玉与儒家、道家、纵横家及神巫文化的关系,以及与屈原的文学承传,下编“成就与地位”论述宋玉在赋史上的地位与对赋体文学的贡献,宋玉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形象,宋玉赋与地域文化、宋玉赋与大言小言等问题。三编以外,又以3万余字的“结语”作结,并精心编制了“宋玉研究论著索引”一种作为附录,供读者参考。下面试就《宋玉研究》的主要贡献和特色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6.
和谐思想是宋玉思想宝库中的重要思想。宋玉继承了屈原的遗志,坚持进谏不动摇;而在具体做法上,在待人处世时,则选用了儒家的讽谏、恕道和修身等和谐方式。宋玉积极地吸取了诸子百家的文化营养,在作品中蕴含着民本、德政,护才、任贤,重教、化民,恢复法制和人与自然相协调以及怀农、重农等和谐理念与见解。对宋玉及其作品和谐思想的认识和评价,一定要坚持唯物史观,据实而论,公平公正;宋玉为国为民而勤于学习,善于继承,勇于创新,躬行和谐的思想与实践,对于我们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7.
程本兴  张法祥 《世纪行》2011,(12):27-28
目前国内大学使用的几种《中国文学史》教材及其参:考资料,往往都只把《九辩》当成宋玉的唯一代表作加以评介。这是很不妥当的、片面的、与现今相关学术界赞同的改革开放以来宋玉研究的科学成果相悖的。  相似文献   

8.
楚辞研究历来是古代文学界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新时期楚辞研究的学术增长点主要集中于文献的发掘与研究方法的拓展,前者夯实了研究的基础,增强了学科的厚度,后者拓展了研究的视野,提高了学科的广度。青年楚辞研究专家吴广平先生潜心宋玉研究十余年,校注的《宋玉集》42万字,校注精审,胜义纷披,2001年出版后,《船山学刊》、《古籍新书报》、《湖南日报》、《潇湘晨报》、《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以及国学网、荆楚文化网、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网等众多媒体纷纷发表书评予以高度评价。在此基础上,作者又精进不已、厚积薄发,著成30万字的《宋玉研…  相似文献   

9.
宋玉在《高唐赋》中曾三次提到过"巫山"这个地名,而"巫山"所在的具体位置至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对宋玉《高唐赋》所写巫山与现当代专家、学者所辨巫山各方面的比对分析,宋赋巫山当为云梦游猎区北部的大洪山,该山位于今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西南部。湖北省汉川市境内的阳台山(仙女山)山势过低,将其视为宋赋巫山的文献记载尤嫌不足。重庆市巫山县境内的巫山远在云梦之外,其地形地貌根本不适宜车马驰骋、游猎,与相关史实亦难契合,更非宋赋巫山所在。  相似文献   

10.
梁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现任职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其力作《中国在梁庄》用近似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作品在2010年获得第8届"人民文学奖"的"非虚构类作品奖",香港《亚洲周刊》将该书列入2010年十大华文好书(非小说)名单。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招魂》的作者问题《招魂》的作者是谁?各说不一,基本上可分两大派:一派从司马迁说,主张屈原作,主要依据《史记·屈原列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一派从王逸说,主张宋玉作,主要根据《楚辞章句》:“《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散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这两种说法中,以司马迁说更为可信,王逸的说法大可商榷。先就《楚辞章句》本身来看,王逸对《招魂》的作者问题,前后就有矛盾之处,例如《楚辞章句》的目录,除《离骚》标明作者是屈原外,其它的作品,凡是未标明作者姓名的篇目有:《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之所以略而不列作者姓名,显然是把它们算在屈原名下。《离骚》列在第一篇,标明了作者屈原;第二篇至第七篇未标明作者;  相似文献   

12.
继2009年发表巨幅油画作品《汶川地震儿童档案》后,当代女作家、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孟晓云于2010年再次拿起画笔,描绘地震中的孩子们,记录他们的生死瞬间,创作了油画作品《"5.12"印象》,并将这些画作称为"亲爱的小孩"  相似文献   

13.
宋玉在古代常与屈原并称为"屈宋",但在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史著中并没有取得相应的书写地位,大多数断代或通史类的文学史都是在屈原或楚辞的专章内附论宋玉。这种现象的形成,既受制于文学史家"宋不如屈"的主观认识,更与今传宋玉赋的真实性长期受到怀疑相关。自上世纪后期"唐勒赋"残简发现之后,宋玉赋的真伪得到重新审视,诸如赵明、蔡靖泉、方铭所编文学史著,皆以专章详论宋玉开创赋体之功并充分肯定其文学史地位。从而不仅开始改变轻视宋玉的学术偏见,也对当时及此后文学史著的宋玉书写及其科学评价产生积极影响;当然,所留下的问题也仍然值得继续探讨和深入。  相似文献   

14.
《洛神赋》描写了曹植与洛神浪漫的人神之恋,但终因人神殊途而惆怅分离的爱情悲剧.在序文中曹植讲述了《洛神赋》的创作缘起,分别是行至洛水忆起洛神传说和有感于宋玉的神女之事.一方面曹植有感于洛水之景,情随物迁感物而兴,通过人神的爱情悲剧来隐喻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不能实现;另一方面,宋玉关于神女之事的诗赋恰为曹植情感宣泄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抒情模式,因此《洛神赋》也可以看做是曹植对宋玉神女之事的重新认知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5.
<正>2010年10月22日至24日,由中国屈原学会、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襄樊学院、宜城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襄樊学院宋玉研究所、宜城市宋玉研究会共同承办的"2010年襄樊宋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襄樊学院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6.
李延声1943年生,毕业于中央美院中国画研究生班。现为中国画研究院一级画家,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获奖。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正气篇》大型系列人物画广博好评,邓颖超同志专为题词“中华正气”。1997年创作的《魂系山河》中国画长卷被誉为“历史画和人物画的传世之作”。胡锦涛、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其作品作为国礼赠送外国贵宾;法国总统希拉克称其为“富有才华的现代艺术家天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称其作品具有“美妙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吴正锋 《求索》2013,(11):132-134
沈从文对其作品的文体分类具有其独特的观念与认识,他将《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等传记与散文归并为"小说"或"小说游记",人们对他的《七色魇集》及其《青色魇》的文体分类表现出歧见,都显示了沈从文文体综合的观念以及对传统文体分类的突破。沈从文对其《月下小景》佛经改编故事集的排列既有重要收获又存在破绽和瑕疵。后人对沈从文作品新编集的结集安排及其集名的拟定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8.
《庄子·逍遥游》中的“神人”和宋玉《神女赋》中的“神女”是既包含“人”的特质又兼具“神”的特性的形象,这种不约而同的共同性为后世对人体美的刻画朝向最高审美理想——神仙风度的发展开创了先河,既影响到中国古代文人人体审美对人物风度气质的重视,又影响到后代文人关于男性人体审美在某种程度上“阴性化”的审美特质的形成以及男女人体审美的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19.
徐锡澄简介     
徐锡澄,1943年生,江苏常州人。第八、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艺术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其书大气磅礴、自成一格,多次入选全国和国际展事。2003年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徐锡澄书法集》;先后在南京等地举办个展、联展;2005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全国政协等收藏;《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美术报》和《中国书法》、《书法》、《书画艺术》等刊物作专栏评介;一些作品收入全国性大型书画集,并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相似文献   

20.
精英     
莫言瑞典文学院日前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他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丰乳肥臀》、《蛙》、《红高粱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