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瑶  吴永忠 《世纪桥》2011,(1):46-48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交往成为一种高效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不仅呈现出虚拟化、符码化、平等化、超越化、全球化等新特征,同时带来了主体性退化和人文精神丧失等一系列新的异化现象。所以,现代交往需要借鉴各种交往关系理论,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论,发展马克思主义交往理性论,为建设理性的网络交往以及文明的和谐社会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交往方式的变革与网络主体的伦理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社会的网络化引发了人类交往方式的革命。从哲学的层面来考量,网络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工具,其本质是中性的,并无善恶之分。然而,由于互联网络这种交往工具的特殊性,其对道德主体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规范的形成和改变具有普遍而深刻的路径依赖作用。本文试图从网络交往的特点、网络主体的特征入手,探析网络主体伦理倾向的成因以及网络主体在网络交往中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网络成为提升主体道德境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简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个人社会关系的极大丰富,即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通过与社会普遍的交往,才能得以实现。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恰恰给当代大学生利用网络达到和世界的普遍交往的目的提供了可能,这有利于大学生在交往中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交往的环境特点适应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身心需要。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受到了政治、道德、心理、角色等方面的社会化锻炼,同时也出现了诸多负面现象。学校必须兴利除弊,积极应对,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  相似文献   

5.
网络交往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大大地增加了人的自由时间,并且提高了人的受教育水平,促进了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网络交往打破了时空障碍和主体身份的限制,使得“偶然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的个人所代替,促进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网络交往实现了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交往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在现实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交往可以分现实社会交往和网络虚拟社会交往。网络交往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性,丰富人的本质,对于大学生而言,能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自由”的演说中,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又是批评中国的网络管理,又是以“远离下世纪进步”相警告,似乎没有她所说的“网络自由”,别的国家就无从进步了。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自由”的演说中,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又是批评中国的网络管理,又是以“远离下世纪进步”相警告,似乎没有她所说的“网络自由”,别的国家就无从进步了。  相似文献   

9.
网络表达对传统传播机制的改变直接影响了法律对表达自由规制的机制。网络表达对法律规制的影响不仅与网络表达的匿名性、网络表达媒介的无限延展性、非中心性和非地域性直接相关,而且与网络表达中表达主体、表达客体、表达方式的变化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0.
论人的自由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被马克思看作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自由是人的本质与价值,探究发展着的人的本质和价值,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正确认识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必要前提。西方学者与马克思主义都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人的自由。其实:任何社会的终极自由仍然是个人的自由,自由应该是对所有意识形态的超越,要培养公民的个性与人格自由,使人的自由的促进作用得到发扬,使人的自由的消极作用得以减弱和避免。另一方面,我们应坚持政治学追求民主与发展的价值取向,而且认识到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真正目标以及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主动地追求与实现个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用交谈组织起来的生活世界,以及普通语用学建构起来的理想的交往行为环境,对于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关系的影响日益凸显。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重视主体之间交往行动的合理性,这一思想有利于分析我国目前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师生关系的构建。针对当代社会交往中的异化现象,哈贝马斯持批判性观点。我国大学师生交往同样存在异化现象,需要我们构建自由交往,打造相互尊重、和谐交往的师生关系,对此,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燕 《探索》2001,1(1):62-65
积极的自由是一个实践的力量和主体性的范畴.在对积极自由的追求和创造过程考察后得知,自由意志大体有思想自由、选择自由和行动自由之分;而从主体状态和作用发挥方面来看,自由可以分为共存的三种类型或是不断递进深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同时又对应着不同的主体发展形态;意志自由--[抽象]理想精神主体;价值自由--实践精神主体;意义自由--文化精神主体.  相似文献   

13.
人们之间的交往是理解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通过对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和行为的考察,可以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并发现人类走向未来的方向.在农业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主要存在于人的互助关系和行为中;到了工业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被掩盖在因社会分工而造成的协作体系中.在今天,我们需要努力建构的是一种合作的交往,这是一种基于实践理性的交往,是排除了权力支配的"真正的交往".合作的交往发生在合作制组织中,是合作社会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明子夫 《理论学刊》2004,23(9):37-39
近代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争取经济竞争自由和民主政治权利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自由主义,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及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分化和不平等。马克思主义基于资本主义自由造成的不平等现象,提出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它既需要以发展自由为必要条件,又要以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交往理论萌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其形成和发展几乎贯穿于马克思毕生的研究成果中,并经过恩格斯的补充。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容大体分八个方面。揭示了交往的内涵、交往与人类社会存在厦其发展关系等问题。这一理论具有概括性和实战性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16.
交往力是主体开展交往活动以有效获得发展性动力因素的能力,交往力构成主体和人类社会基本的发展力.交往力由交往量和交往质的乘积构成,而交往量的构成又表现为交往广度×交往速度×交往频度;同时,交往质又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交往结构,其中包括交往主体结构、交往客体结构、交往内容结构、交往中介结构、交往主客体结构、交往时空结构等.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不仅强调人的理性的发展,更为突出的是强调人的身体和思想的自由,不受拘束。这一思想在后世的发展中形成两股潮流,一是强调对于人的理性的培养,二是强调人的身心自由发展,而这两者的结合恰恰是现代教育所需要的。因此,文章对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出现的哲学基础、其内涵以及在后世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阐述了其对我国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省际关系协调治理中,马克思交往方法不乏独到见解。马克思交往方法作为省际关系协调的治理逻辑具有充分合理性,它符合省际关系协调的价值取向、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二者之间表现出多重耦合。马克思交往方法视阈下,省际关系协调不仅符合逻辑合理性,更具备现实可行性。强化中央政府协调作用、构建省际网络化治理结构、建立省际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健全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等府际交往实践,彰显了省际关系协调的现实交往观照,为探求省际关系协调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9.
郑琪  刘勋斋 《世纪桥》2007,(8):65-6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1845-1846年间与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哲学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论述了交往理论,科学地规定了交往的内涵,广泛阐述了人的各种交往活动,并深刻揭示出交往及其历史发展与社会结构、人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闫艳 《求实》2012,(3):74-77
交往环境是引发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结果的"信息源",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动活动的"大舞台",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以最终实现的"承载物"。营造出理想的交往语言环境、交往现实环境、交往虚拟环境以及交往心理环境,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