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宣传思想工作有效性的心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军波 《求实》2004,(8):82-84
宣传思想工作是协调、改变、提升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宣传思想工作有效性的性质、宣传要素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方式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这对于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罗亚莉 《求实》2006,3(3):77-79
社会心理学对于信息的传达方式与传达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信息的单面宣传或双面宣传对宣传效果的影响,不同观点的呈现顺序对宣传效果的影响等,在宣传工作中,应借助于这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采用相应的宣传方式,以提高宣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罗亚莉 《探索》2006,3(2):115-118
社会心理学对于信息的传达方式与传达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信息的单面宣传或双面宣传对宣传效果的影响,不同观点的呈现顺序对宣传效果的影响等,在宣传工作中,应借助于这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采用相应的宣传方式,以提高宣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毛国根  陆春炎 《求实》2005,2(2):74-76
典型宣传有两种思维方式 :以传播者视点报道典型 ,以受众视点报道典型。随着时代的发展 ,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考虑典型宣传 ,是达到宣传效果最优化的必然之举。探讨影响受众接受典型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因素 ,受众对典型宣传关注点的变化 ,以及增强典型宣传有效性的规律 ,都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心理的变化,任何一种社会心理的变化无不与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以来,人们的社会心理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空间的拓展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和正在拓展着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舞台和社会心理空间。在社会体制转型之前,由于社会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人们的生活舞台和交往范围十分狭窄,人们普遍的社会心理是“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习惯于依赖家庭,依赖国家,依赖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在他的人学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主体概念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关键环节.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关于某种单纯要素的简单概念,而是内在地包含着多种要素及其矛盾关系的复杂概念.厘清马克思主体概念的内涵,对于理解马克思整个体系的逻辑结构、理论内涵和价值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奎 《实事求是》2006,191(4):10-13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是关于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交往中实现全面发展、彻底解放和自由飞跃的最高价值目标的构想。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是因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构建社会和谐过程是理想与信念、历史与选择、现实与价值的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全面发展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8.
巫滨利 《世纪桥》2009,(5):153-154
本文拟从计划生育宣传标语转变的角度探讨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民众的社会心理变迁。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中国社会发展不同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标语也不尽相同,这一过程也体现了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变迁。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变迁总体上是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而且从现代的计划生育标语反映出的社会心理我们还看到了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初步具有了现代化心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功能和素质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思想政治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核心,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稳定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才有希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增强。  相似文献   

10.
周琪  黄林华  朱莹 《唯实》2004,(12):44-46
在现代社会,宣传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已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增强宣传思想工作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力、新闻舆论的主导力、文化建设的推进力、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精神文明创建的吸引力,认真解决宣传思想工作中存在的不重视、不适应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中间层主体介于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具有既独立于政府、又独立于一般市场主体的地位。政府通过完善相关立法、执法机制、社会预警机制和国民教育机制,加强对社会中间层主体的监管;社会中间层主体也对政府干预起着辅助作用,并制约着政府干预。  相似文献   

12.
李洁珍 《求实》2005,(6):62-64
法治社会的实现,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或制度规则的改变,而且意味着主体人格精神世界的必要变革乃至重建。但在政府拯救意识下,即便建立起符合法治要求的法律,也会因主体精神文化支持力量之不足使法治遭遇挫折;而主体普遍的自治自救意识和自救型人格的确立,才能为法治之实现铺垫浓厚的精神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社会和谐的心理机制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转型所导致的社会心理冲突对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已构成了相当程度的影响。本文对社会心理冲突的发生机制、表现、结构及不利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构建沟通和合作的社会心理机制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心理条件和保障。  相似文献   

14.
非政府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5.
“单位社会”的瓦解引发了人们对城市新型共同体的呼唤。杭州社会复合主体的建构无疑是一次构建城市新型共同体的探索。它不仅建构了中国特色的政府与社会间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体化与社会化的融合,而且还推进了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与公共精神的有效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城市新型共同体的社会复合主体仍有着一些需要讨论与解决的问题,如社会系统分化、组织的法律性质和组织成员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6.
徐祖荣 《学习论坛》2007,23(8):66-69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人是创造自己历史的主体.无论何种社会形态,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劳动主体始终是社会更替、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劳动主体的劳动不可能无中生有,如果没有生产资料,劳动将是无米之炊.不管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二者的结合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差异与权力结构的性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中,劳动主体与其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结构关系是异化的.这种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过高度的社会化劳动创造、高度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对劳动主体的高度剥削而达到了顶峰.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必然解体的历史逻辑.2、以劳动主体为基本力量的人民群众作为社会更替的决定力量,当然也是社会权力结构更替、政权兴衰存亡的决定力量.尽管历史上也有不少明智的统治者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过“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政治理念,但要在私有制的社会形态中付诸实施,则是根本不可能的.3、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由理论转变为现实,从经济基础与社会条件等方面提供了可能性.当然,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将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中,重视学习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马克思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支撑点,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条线索着重论证了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的相互关系及辩证本质,并阐述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相统一的实践基础,论述了马克思历史观与主体性变革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20.
社会心理认知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体人的和谐,关键是通过认知社会成员的心理状况,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措施,满足人们的合理需要。要通过解决社会问题并干预或消解不良社会行为的发生,以及激励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行为,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在社会心理认知的基础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