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乐其 《台声》2005,(7):62-64
提到江苏的台联工作,不能不讲到年近八旬的老台胞——蔡海金,这不仅是因为蔡老曾经担任过省台联一至四届的会长。更在于蔡老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为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而奔走呼号的执着精神,在全省定居台胞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相似文献   

2.
郑坚 《台声》2002,(4):16-16
彰化老乡亲顺兴兄终于如愿安详地为自己“走不完的路”画上了最后的句点,回归他热爱的大自然安息了!顺兴兄从1985年再度从台湾回到祖国大陆16年来,我俩始终“有缘作阵”,交情至笃。最后这几年还成了相距不到50米的邻居。顺兴兄是个爱台湾、爱祖国、爱地球的社会主义者。我们的交谈很难离开爱国爱乡这个话题。黄兄安息前9天,我们还交谈了1996年7月,岛内一位后生给他写的信。当时他将该信交给我,让我安排隐名刊登在当年8月号的《台声》杂志上。我们共同感叹、惋惜这位当年痛骂“政治腐败、贪污横行”、“抱美国老板大腿…  相似文献   

3.
李敏 《民主与法制》2013,(25):59-60
在梁启超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一场以“挖掘梁启超法治思想,建构新时期法治文化”为主题的“首届梁启超法治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梁启超先生故里——广东新会隆重召开。研讨会主办者中国法律史学会与承办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政府、新会区人民法院,希望借此平台,深入挖掘梁启超法治思想精髓,弘扬梁启超法治思想文化,让大众更全面地了解梁启超作为法学家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268年清朝统治、结束2000多年封建专制,同时创立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进而谋划并力争民主共和制下的“中国统一”。中山先生关于“中国统一”的思想深刻而厚实,其形成,与当时被日本割占的台湾密切相关;其影响,在始终与日本殖民统治者进行顽强抗争的台湾民众中得到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葛凤章 《两岸关系》2011,(10):26-28
说起辛亥革命,人们会自然而然她想到武昌起义。然而,上海市政协和民革上海市委最近主办的“辛亥革命与上海”国际研讨会,更加深化了我对这次革命认识,特别是对辛亥革命时期上海所起到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1,(5):98-101
台湾铁路创建于清光绪年间的1887年,为清朝巡抚刘铭传所倡导,之后,历经日据时期的扩展,到光复后北回铁路与南回铁路的连接,环岛铁路网才成型,至今台湾铁道历史已经超过百年。台湾本岛的环岛铁路是由西部干线、东部干线、北回线、南回线所组成,东西铁路连成一体,相当便利。  相似文献   

7.
孙宇 《两岸关系》2002,(8):58-59
5月24日至6月3日,北京市“2002年京味文化之旅”展演团赴台湾桃园、中坜、板桥、云林、台中五地为台湾民众展演五场。笔者与团同行,亲眼目睹了演出场景,感受至深。  相似文献   

8.
卢彦 《台声》2001,(5):41-42
本想了解一位学者离休后的普通生活,聊起来,我们的话题竟在海峡两岸之间畅快地游弋。   陈弘先生是台湾省人,年轻时就读于台湾北部的一所中学,那段经历和感受,让他足足铭记了几十年。   学校里,日本学生占了大半。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台湾学生受尽日本人的压迫和欺凌,陈弘与同学们进行了英勇的抗争。 1946年,陈弘考取了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招考升学内地大学公费生,到上海复旦大学读经济系。 1948年暑假他回过台北,以后便是漫长的别离。别离自然是苦涩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楚,伴随他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但他对家乡…  相似文献   

9.
方生 《台声》2001,(1):37-39
我想谈谈杨逵这位伟大的台湾作家、台湾新文学奠基人之一,对台湾学生民主运动,主要是对台湾大学进步学生文艺社团——台大麦浪歌咏队的关心和支持,由此体现了杨逵对年轻一代寄予的厚望,对在台湾开展学生民主运动,特别是新文艺活动的殷殷期待。  先讲讲我对50多年前发生的台湾新文学思潮讨论意义的一点认识。当时,台湾人民“2·28”起义被残酷镇压还不久,被杀害的许多台胞的血迹还未干,而且,第二年,就在“2·28”起义1周年前后,台湾又生发了一起鲁迅挚友许寿裳先生被害事件,这是一起明显的政治谋杀案。其目的是杀一儆百。首当…  相似文献   

10.
曹亚明 《求索》2011,(7):191-193
在近现代文学转型的交汇点上,梁启超所倡导的文学界革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和文学史意义,但是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梁启超既承接了晚清以来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传统,又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上的滋养和创作上的引导,确实无愧为沟通两代之间的桥梁。以梁启超的文艺观和文学活动来观照中国文学之古今演变,将从新的视角重建晚清与"五四"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1.
1944年,为纪念辛亥革命,在贵阳河滨公园大门右侧的山坡上,建了一座“张百麟先生光复记功碑”,由平刚撰文表彰贵州辛亥革命第一功的张百麟。张百麟,字石麟,原籍湖南长沙,因父亲张翰来贵州做官,全家迁往贵阳,光绪四年(1878年)生。张百麟为人豪爽、豁达、开朗、仗义,行为不拘小节,有侠士风。平生喜交朋友,无一日不与人会聚,尝说:“宁可灶中无烟,不可座上无客。”  相似文献   

12.
李立 《两岸关系》2002,(6):20-23
大将陈赓可谓是家喻户晓。这位名将之鹰,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但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夫人傅涯是位台属。她的父母和弟弟妹妹早在1938年就去了台湾,她和亲人天各一方,半世不得相见。 这一切大大激发了我采访傅涯的欲望,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她的住址。门铃响后,没想到为我开门的竟是84岁高龄的傅  相似文献   

13.
清末维新派主要人物、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启蒙学者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潜心于著书立说,传道授业,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日,依然不顾身患严重疾病,或任教于大学讲坛,或钻研于斋室书案,他那生命不息著述不止的执著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一代代学人。  相似文献   

14.
杨雄琨 《长白学刊》2008,(2):123-125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家。他在翻译方面的成就,可以概括为:大声疾呼,倡导翻译;译介政治小说第一人;提出"翻译强国"的著名论点;确立译书"当首立三义;"主张由日文转译西文;通过译介倡导"小说界革命;对佛经的翻译与研究;阐述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之影响。因此,他不愧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倡导者和先驱者。  相似文献   

15.
林华 《台声》2007,(4):67-69
蓝天.大海.渔船.槟榔,椰林.稻田,远望海天舒展清透,近看山野层林尽染.阡陌纵横的田地稻花飘香.星星点点的茅草屋点缀着群山环抱的小村庄。当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赤脚走在湿润的小路上.男人们迎着展曦出海了.妇女们开始田间的劳作,茅草屋里又传出织布的机梭声。当晚霞映红西天的时候.漂泊在海上的人们满载而归。不一会儿.茂盛的槟榔树下聚集起欢快的人群.  相似文献   

16.
“国语运动”是台湾光复后(1945年)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运动对于台湾地区经济、文化,特别是教育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语运动”所以能在台湾取得重大成就,其中,范寿康先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吴湛 《协商论坛》2011,(3):56-56
南阳市文物普查中,在瓦店乡瓦店街翟静三家中发现辛亥首义将领徐万年遗留的辛亥革命时期文物20余件。其中有孙中山委任状1份(图-),黎元洪、段祺瑞、赵秉均等委任状3份,勋五位章(带盒)1枚,辛亥革命纪念章1枚,龙泉剑1把,指挥刀1把(图二),徐万年照片两张.中华民国总司令部统制徐万年袖章1个,徐万年自传1份,请帖2份,其它资料7份。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04,(11):67-67
苏庆黎,台湾省台北市人,前台湾夏潮杂志总编辑,台籍爱国主义者苏新长女,不幸于 2004 年 10 月 19 日 10 时 45 分病逝于北京医院,享年 58 岁。 苏庆黎 1946 年 2 月 10 日在台湾省台北市出生,取名“庆黎”,即“庆祝台湾的黎明”、庆祝台湾光复之意。“二 · 二八”事变后,苏新携家人奔赴祖国大陆。后又托人将苏庆黎带回台湾由亲友抚育成人。此后父女两岸相隔,终究无法再见到一面。革命者、爱国者苏新的女儿终究无愧为苏新的女儿:在台湾戒严时期肃杀的气氛下,苏庆黎继承了台湾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跟随着父亲的脚步前进,不懈奋斗,无怨无悔,不…  相似文献   

19.
张科生 《台声》2003,(7):38-41
●她的兄长是台共创始人之一翁泽生●她是奔赴延安参加抗日的第一位台湾女性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抱持着借鉴现代化经验用于祖国的初衷前往台湾,结果大失所望,发现了日本殖民者所谓为台湾带来现代文明的论调之不实;而台湾文人向他讲述的殖民者的种种恶政弊端却多确有其事,由此识破了殖民地所谓“现代化”的真相,写下《斗六吏》等诗篇加以揭露。他提出“刘铭传”诗题,寄托民族情感和反殖民的现代化追求,对台湾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