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在李大钊身上,学者和战士两种品格和谐地融为一体,体现出共产主义者的伟大献身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的伟大人格,永远是一切信仰马克思主义、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献身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本文试图对李大钊的人格力量的形成及其深远影响进行一下论述.  相似文献   

2.
人民心中有一面镜子,多少有过至高权利、显赫一世的人物,在他身后经过历史的沉淀、冷却,都要经受后代人不受某种约束、不带感情色彩的重新评价,在这里除了政绩、业绩之外,该历史人物的立身作人、道德品格也无法不受到检验.李大钊逝世已经70余年,他之所以一直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首先由于他是杰出的政治家,中国共产主义之父的历史地位,同时也由于他具有感人至深的人格魅力,他的高尚品德,感动着当时的人、后代的人,包括反动营垒的人.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奠基人之一,李大钊的美学思想尚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1)这主要是因为李大钊首先是一位革命家,研究者大多关注的是他的革命活动(特别是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的贡献)以及与革命关系较密切的军事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等等.诚然,李大钊并不是一个专门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也常常是渗透在他论人生、政治、历史、哲学的各类文章之中.然而,这并不能减弱李大钊美学思想的重要性.李大钊的美学思想是在东西文化交汇、新旧思想激战的时代,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逐渐形成的,闪耀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灿烂光辉.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最先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交.这一伟大转变的意义决不限于李大钊本人,他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先声,是中国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的先导.本文就他的世界观的改变,从他对帝国主义、十月革命、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认识略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5.
人格之美     
人格之美是永恒的存在,而且会有永久的魅力.官位,权利、威势,并不与人格成正比.智慧是人格的要素之一,学识能导向智慧.人格的主干是道德.真正道德高尚的人,必是人格高尚的人.善良应是美好人格的永恒元素.人格  相似文献   

6.
个体拥有完善的道德人格,是形成良好道德风气的基础,公安院校塑造学生理想道德人格是警察这一职业的内在要求.针对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学校应加强引导,全方位营造德育环境,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7.
在1989年李大钊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代表中共中央的报告全面肯定了大钊同志的社会历史地位,阐明了其思想品格特点,并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李大钊的思想和品格,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引向新的更大的胜利.胡乔木、胡绳等百余名专家学者撰文深刻地阐明了李大钊的历史功绩,这是"李大钊逝世60多年后,第一次隆重的纪念大会."胡乔木代表中共中央党史领导小组在发言中明确指出:"像李大钊这样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历史本身,就是党的历史的一部分."这说明中共中央对于李大钊思想、业绩、品德、精神是一贯重视的.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大钊精神,加强对李大钊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道德人格是个体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体特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社会转型带来了大学生思想、行为甚至是道德人格的巨大变化。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进行系统的解析,探讨了加强和提高大学生道德人格水平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道德礼仪规范的引导和塑造,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礼仪规范,对于塑造青少年健康的道德人格,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塑造青少年健康的道德人格是我们教育的重要任务,开展道德礼仪规范教育是塑造青少年道德人格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已到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社会发展的地步。尽管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长远的观点看,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新一代人生态道德人格的培养。未来社会环保的希望,在于一代新人具有生态道德人格,具有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在保护环境上发挥积极作用。培养青年生态道德人格,要根据生态道德人格的构成要素确定环保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处理好生态道德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几方面关系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中国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最初倡导者,这与他的文化开放精神是分不开的.李大钊的文化开放思想,是随着他进行文化选择而不断发展完善的.它不仅包括对各种思想文化的客观评判、科学态度和理性选择,还涵盖了文化的融合以及文化的创造.与此相伴随,形成了对未来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理论追求和模式建构等基本观点,构成了李大钊全新开放的文化思想的框架原则.  相似文献   

12.
双重道德人格的存在是当今社会推行德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障碍。双重道德人格是指道德主体在不同环境和场合下,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变化两种不同的道德人格,它是个人利益过度发展的表现,有着严重的社会弊端。这种双重道德人格范式的结构与一般性的道德人格的结构存在共性,但也表现出自己有的特殊结构和特征。分析当下社会双重道德人格存在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可以为社会道德建设过程中消除双重道德人格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凡伟人,都有令人折服的学识和品质,以此构成其响者云集的伟人风范.翻阅回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文章发现,他的伟人风范有两点令人感觉强烈:一是他的学识,即他倡导的"主义";一是李大钊个人品行中的诚挚之性.而后面这一点无论是他的党内同志,还是他的党外朋友,甚至他的敌人都是有口皆碑的,实在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14.
杨简道德哲学思想主要由道德本体论、道德人格论和道德工夫论三部分所组成。杨简从儒家“一天人”的主客统一论思维模式出发,直接把道、理、德置入人和人心之中,看成人心这一本体所固有的,从而发展了儒家道德心性本体论。在儒家道德哲学思想史上,杨简道德人格论的最大特色正是在于他从道心角度重点阐释了圣人人格。杨简道德哲学往往道德形上本体和形下工夫契合无间,融为一体,从理性思维来说,杨简道德工夫思想大致包含毋意无念、自觉自得和反求诸己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一、人格、在社会生活的现实中实质上是一个道德命题,其含义便是选择什么样的信念和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证实主体的生命创造及其价值。雷锋人格是雷锋精神的质的定位和灵魂。它是一个典型也是一种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典范,为中国文化树立了一个具体形象的现代参照。 二、雷锋的品格是从他最朴素的感恩意识中发展起来的,他把自己的生命看成属于党和人民,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公而忘私,苦干实干,艰苦奋斗。雷锋人格汲取了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们总是以完美的人的理想,完美人格的理想召唤人们.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完美人格的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孔子就把人格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认为,人格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政治的好坏;人格的修炼,是治国的关键;人格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他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因此,可以说人格思想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圣人则是孔子最高的理想人格,即完美人格.这种完美人格能与天地合德,  相似文献   

17.
家庭暴力的危害十分严重,导致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事人道德观念落后、道格人格缺失以及社会道德调控缺乏.因此,防治家庭暴力应重视道德调适,要弘扬传统伦理道德精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文明的社区环境,增强人们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一致认为道德和权力是一对矛盾概念,道德是疲软的,而权力则是强硬的.但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观以国家和个人追求的最高目标--善为出发点,使道德和权力联系起来,让道德运河选择权力.这样,道德就成了他政治学的核心,同时他也就把整个城邦治理的重点放在了个人美德的教育上.这与我们现在一贯流行的思想是大相径庭的.他的这个思想直到现在还是有很积极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1889.10.29--1927.4.28),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主要领导者.他为中国革命奋斗终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对我党理论联系实际优良学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纪念李大钊诞辰110周年之际,研究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森然是海内外知名的革命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1895年诞生于直隶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自幼忧国忧民,追求光明.辛亥革命后在定州第一个剪去发辫拥护孙中山,带领同乡耆老与遗老遗少抗争,得到孙中山先生召见、勉励.五四运动中,他被选为代表赴京声援,并去北大探望被押学生,结识了李大钊、邓中夏、陈独秀、何孟雄等人,追随革命先烈传播马克思主义.后因撰文揭露曹锟暴政而遭通缉,在蔡元培、李大钊、周作人、林语堂、胡适等教授掩护下避难.孙中山先生病危时,他随李泰棻到寓所探望;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他撰写追悼长诗,并任"奉安委员会"委员.之后,与李大钊等人过往甚密,思想相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