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与东亚之间的经济失衡及摩擦由来已久,经历了20 世纪60 年代至70 年代美国 与日本经济失衡及摩擦为主的阶段、80 年代至90 年代中期亚洲“四小龙”和日本与美国经济失衡 及摩擦为主的阶段,以及其后中国与美国经济失衡及摩擦为主的阶段。美国与东亚经济失衡是世 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起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二战后东亚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美国经济的相 对衰落。战后加速和维持东亚与美国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原因是:东亚与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东亚与美国储蓄和投资率差异、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的变化以及美元全球霸权体系的确立。 我们认为这种失衡局面是难以长期维持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各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度也在迅速上升,由此引发的东亚及东北亚各国出口与进口的不平衡问题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各国日益增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上。为应对当前发生的经济危机,应努力寻求构筑新的世界经济秩序,根据国际合作整合东北亚经济发展条件,重新定位地区主义及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重新认识超越国家的地域间合作的意义以及地方政府和社会的作用,以国境周边地区为重点,加强东北亚的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3.
走出单一“东亚模式”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地区主要发展中经济体在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经济体制、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各国在独立之后发展民族经济的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受到各种经济发展理论的影响,采取了种类迥异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和资源配置机制。加上各个经济体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力度和能力存在着差别,受外部经济影响的程度也不同,使得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斑丽多彩、形式各异多种经济模式。尽管这些东亚经济体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共同点,但有着更多的不同点。因此,东亚地区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仅存在单一的“东亚模式”是不符合该地区客观经济情况的。  相似文献   

4.
拉美、东亚两地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国家(地区)政府(当局)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当局)是工业化进程起步和向纵深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本文着重论述和评析两大地区政府(当局)干预的内容及背景,以及干预措施的差异及其原因。一、拉美、东亚政府(当局)干...  相似文献   

5.
作为攻防一体的战略技术 ,TMD产生了“岛国效应”,打破了“进攻—防御”的平衡 ,部分消除了“易受攻击之窗”。它在东亚的实施必然会对东亚的地缘战略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增强了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力量 ,促进了“心脏地带”进一步空心化 ,使东亚近代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海权和陆权的明确对垒 ,播下了霸权国与新兴强国之间潜在冲突的因子。  相似文献   

6.
陈凤英 《亚非纵横》2009,(6):1-6,58
全球经济不平衡的深层根源是近10年,尤其是最近5年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国际力量格局、国际经济关系发生的巨大变化。全球经济不平衡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经济不平衡发展,生产国际化则扭曲了全球经济不平衡的真相。全球经济不平衡是一种“总体动态平衡”中的永恒现象。我们必须从“总体动态平衡”的视野看待全球经济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美国学术界就美国东亚安全战略展开了新的辩论。其中维持现有力量平衡、防范中国崛起和建立区域合作安全机制等三种理论对美国制订决策有较深远的影响,这在美国政府先后于1995年和1998年发表的两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中得到明显的反映。这...  相似文献   

8.
印度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印度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由于种种原因,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严重影响到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缩小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经过几十年艰苦努力,印度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某些问题。一、印度...  相似文献   

9.
奥巴马新政府的东亚战略及其对朝核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调整和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使得奥巴马新政府的东亚战略将具有很强的求稳要求:在以美日同盟为亚洲战略之锚的前提下。努力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力量之间保持平衡。美国东亚战略的求稳倾向可能助长朝鲜的求变心理,美朝关系将进入朝进美退的轨道,而美国内的社会生态又不可能给奥巴马太多的退路。朝核问题的未来走向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形势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而变化,新的力量平衡正在形成。美国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企图在新的地区均势中充当平衡国。然而,美国与亚太地区其他力量相互对比的变化,该地区现存力量结构中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新的均势体系与传统的均势体系之间的差别,都对美国的这一企图构成了障碍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日渐高涨,经贸紧张局势升级,分离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蔓延。研究发现,逆全球化给东亚区域经济发展施加了下行压力,但这种影响具有两面性,或是使前一段时期迅猛发展的东亚区域合作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或是形成倒逼机制,为东亚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契机。共生理论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共生发展是东亚区域经济在逆全球化下发展的必然选择,东亚各经济体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应通过深化区域内部经济合作,在相互依赖中实现经济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从而进一步提升东亚区域经济板块的整体价值,再创东亚发展"新奇迹"。  相似文献   

12.
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引导的特点和原则李亚芬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是因为它们采取了不同于英美市场经济的特殊模式。英国的国民总产值翻一番花了近60年,美国用了47年,德国用了43年。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只用了10年左右。为什么东亚经济能够持续高速...  相似文献   

13.
亚太地区作为世界增长的中心,力量“再平衡”是已然发生的进程。美国重返东亚与其说是初始动因,不如说是地区力量结构变化的结果。东亚地区发展进程产生的各种变量,要求区域内各大力量中心共同谋划建设地区安全架构。中国对此要求做出积极回应,并将防止争端激化乃至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作为亚太地区政策要件。但在当前力量结构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中国的目标面临巨大挑战。其中最重大的挑战可能来自日本。  相似文献   

14.
东亚区域合作概论与中日战略考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东亚从世界上最没有希望的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东亚经济奇迹的动力来自各国不断改革与开放以及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然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并不平衡,东北亚区域合作进展缓慢,双边和多边经济统合尚处于探索阶段,而东南亚区域合作势头却“一浪高过一浪”。这一现实开始引起人们的反思。中日韩三国的经济总量约占东亚的88%和亚洲的79%,三国理应为东北亚乃至东亚区域合作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至今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其主要原因是对区域合作中排他性与开放性关系处理不当;对区域合作中主导权与非主导权关系处理不当;对区域合作中国家利益与区域利益关系处理不当。这就需要认真研究中日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中的地位、作用与战略考虑,并从中找出答案。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代韩国地区发展开始呈现不平衡的特点。韩国首都地区和非首都地区之间、岭南工业区和其它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甚至在1997年经济危机之后都没有减少。汉城的传统功能延伸到首都地区。首都地区金融资源丰富、研究机构集中,新的高科技工业开始成长。在岭南地区,传统的大城市已经显示出衰落的迹象;而作为1980年代制造业中心的工业区则经济繁荣——现有工业开始升级换代,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根深蒂固。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劳动力市场和家庭收入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6.
区域间合作与东亚区域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间合作以其特有的区域效用在东亚区域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发挥了互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条件下运行的东亚区域主义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自身特征,包括东盟主导、弱制度运行,政府驱动、公民社会跟进,软安全优先、多领域推进,进程导向、奉行渐进主义等.当然,这也滋生了一些难以祛除的自身缺陷,如内聚力不足、外倾性明显,大国作用不足、中小国作用明显,"硬力量"不足、"软力量"明显等.就此,东亚地区主义陷入排他性和开放性之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形势的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发展不平衡的一年东南亚2000年的局势总体稳定,但呈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一方面各国逐步摆脱金融危机,恢复经济增长,积极推动东亚合作;另一方面,东盟国家“西稳东乱”,内部团结尚未恢复,对大国的均势外交加强。(一)政治形势“西稳东乱”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西部新成员政府对国内局势控制力增强,政权稳固;而东部老成员如印尼、菲律宾政局则陷入困境,不确定因素增多。越南以总书记黎可漂为首的“稳健派”主导越共政权,正加紧筹备越党“九大”,制定新世纪的发展战略。柬埔寨政局基本稳定,洪森领导的人民党和拉那烈领导的…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在普京执政之后,俄罗斯开始积极改善与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广泛参与东亚合作进程。俄罗斯东亚政策的实施并非畅通无阻,其参与东亚合作的进程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尽管近年来俄罗斯不断加强了参与东亚合作的力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外交重点已经从西方转移到东方。俄罗斯的欧洲属性为其融入欧洲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历史基点,发展同亚洲国家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俄罗斯作为欧亚大国在客观上所采取的一种平衡举措。  相似文献   

19.
中日合作与东亚区域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晓光 《和平与发展》2009,(2):31-35,39
东亚地区国际关系中地区结构的多层性、地区内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地区国际格局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东亚区域合作呈现极大的复杂性。更新安全理念和建立战略互信、建立合作与开放的地区机制、实行平等合作的行为模式,应成为东亚区域合作的共识与规范。中日关系的发展,既受地区格局演变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地区格局战略力量的对比变化。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有助于推进东亚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20.
熊岚 《现代国际关系》2023,(7):104-123+145-146
在东盟和中日韩的共同努力下,东亚金融合作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受到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美国滥用金融制裁等因素影响,东亚金融合作呈现出积极适应外部变化的新趋势,特别是“10+3”成员国开始推动本地货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东亚金融合作新动向主要受到国际货币体系变动和地缘政治博弈两方面的影响,东亚国家在外汇储备库、地区债券资本市场和本地货币上的合作,意在持续降低自身和地区的脆弱性,并非主要是内生驱动的金融一体化努力。鉴于现有制度安排为美国与东亚国家之间、中国和日本之间以及东盟与中日之间三组关系相互作用下的平衡选择,为维护地区金融稳定,中国应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深化东亚金融合作、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为地区金融稳定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同时积极谋划亚洲货币基金方案,为解决地区金融治理赤字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