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是道德建设的黄金准则,是个人和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伦理基石,是构建社会伦理体系的基本要素.所以,诚信是一种丰富的社会道德资源.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明礼诚信"的道德要求,充分利用德治与法治的手段,利用诚信机制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内外两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使我们的社会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友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具价值作用。诚信友爱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重要的道德规范,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易失不得。广东和谐社会建设应该大力倡扬诚信友爱,重视将"诚信友爱"导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诚信友爱"充实"广东人精神",切实体现"言教"与"身教"的一致性,并逐步建立起社会诚信道德法律约束体系。  相似文献   

3.
诚信是一种美德。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体系中,诚信美德与天道相通,是社会人伦道德的基石,是百行之源。中华传统诚信美德具有明确而具体的行为规范,包括忠信笃敬、言行一致、内诚外信、信近于义等诸多方面。中华传统诚信道德的价值定位和行为规范对于加强我国公民诚信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非诚信现象的辐射下,大学校园受到了信用危机的冲击。在由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社会转变中,传统诚信观念在逐渐缺失;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诱发了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高校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倾向弱化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缺乏合理的量化标准;社会信用体系的薄弱客观上助长了不讲信用的风气。通过建立高校诚信道德规范机制,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构建信用时代的大学生诚信道德。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非诚信现象的辐射下,大学校园受到了信用危机的冲击。在由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社会转变中,传统诚信观念在逐渐缺失;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诱发了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高校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倾向弱化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缺乏合理的量化标准;社会信用体系的薄弱客观上助长了不讲信用的风气。通过建立高校诚信道德规范机制,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构建信用时代的大学生诚信道德。  相似文献   

6.
诚信源自于人际间信息对称,具有"公开、公平、公正"之特性,同时还具有积聚性和散落性,与个人或组织的威望呈正相关关系。诚信与道德相统一,是道德的一种基本形式;法治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与诚信特质相一致,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工具,法治与道德又互为补充;政府的属性及其价值追求与诚信道德精神相吻合。道德、法治、政府各自与诚信之间的关系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决定了三者对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起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我国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体系时,首先要重视道德、法治、政府三者基础性作用,将三者有机结合,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诚信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和制度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应把建设社会主义诚信文化,完善社会主义诚信体系放在重要的位置。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建设社会主义诚信文化,完善社会主义诚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一、诚信友爱对社会和谐发展最有价值。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友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因为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还可以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人们只有彼此信任,相互帮助,才能够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从而…  相似文献   

9.
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诚信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法治问题.社会转型期诚信道德的缺失,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不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诚信的法治建设,重塑社会诚信.  相似文献   

10.
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遗产,本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剖析,指出了重塑社会诚信道德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信用制度文化是城市能否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信用缺失现象也十分严重。为此,必须提高对信用制度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让“法制”和“德治”双管齐下;建立我国的社会信用征信系统;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12.
努力让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对司法机关提出的工作要求,也是全面规范和改进侦查行为的重要目标。然而,诸如"张氏叔侄案"中不合法甚至不合理的侦查行为不仅不能使民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而且还会加速社会信用体系的崩溃和社会道德的沦丧。我们应坚持不违法秩之形成、不违正义之实现、不违人权之基准和不伤害等原则,重新审视一些侦查行为,从而构建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伦理评价体系,以增强民众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对社会、对党自身有着深刻的道德内涵。党的执政目标充满立足于“为公”、“为民”的道德价值追求。能力建设体现着党对社会道德秩序的关切,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伦理关系协调的需要。通过党内民主建设将党的执政行为纳入以民主和法制为准则的伦理轨道,这是规范执政党自身行为和理顺社会伦理关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最基本也最原初的标志,它维系着社会道德生活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见义不为现象的出现昭示着社会公德系统产生了严重的故障.形成见义不为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经济体制转型带来道德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缺乏必要的道德共识;道德控制系统的乏力,使人们大多各行其是;保证和保障见义勇为的社会法规不完善,体制不健全,使人们行善的动机受损.矫正见义不为的缺德现象,需要我们在结合法治的基础上,加大社会道德调控的力度,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重建社会主义正义体系,使见义勇为、扶危助难的道德情操深入人心,促进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团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已成为一项迫切的要求及重要的课题。诚信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的凝结,是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的统一。它不仅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也是个人内在精神品格的最高体现。因而,在分析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与我国刑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依赖于社会信用 ,信用支持市场经济发展提高。由此 ,信用入法而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活动中 ,由于缺乏信用 ,以致造成经济和社会秩序长期混乱。面对我国现实和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经验 ,我国刑法应当从总则到分则对危害信用的犯罪行为作出协调性的全面规制 ,以便与社会道德、其它法律规范形成管理社会、推进文明、发展经济的强大合力 ,造福于公众和后代。  相似文献   

17.
良心作为一个最古老的道德范畴,是道德规范自律性的最高体现。这在人们的道德行为中起到道德导向、道德监督、道德激励的作用。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良心异化现象,我们要将道德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自律和他律相统一,构建现代道德良心,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8.
作为制度规范的中国传统礼仪,虽然早已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中断,但作为其内在精神追求的礼义不仅没有消失,而且以礼义、礼俗的形式仍顽强地存活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的高度发展越来越彰显出自身的价值。如何继承曾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现在仍发挥重要影响的传统礼仪文化,以此来化解当下我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问题,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需要在汲取先人智慧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礼仪的现代性转换,建立当代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体系,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充分发挥礼仪在完善个人道德修养、和谐社会关系、凝聚民族精神、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9.
论信用政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信用 ,已经从一般道德规则发展为现代法律中的“帝王条款”。完善、健全的市场经济是以诚实信用为基础的。要建立社会信用 ,政府信用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诚信作为一种德行,是各个民族普遍认可的基本道德规范。对个人来说是做人的根本,对社会来说是社会得以形成凝聚力的根基。文明史证明,诚信确保了人类社会健康运转。然而,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失信现象日益严重,信用失范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转型期信用危机不容我们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