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洁  刘美涛 《学理论》2012,(14):187-188
在孙中山先生看来,"中华民国"的女性,作为国民的一份子,应当享有与男性平等的社会权利来参与国事,同时通过料理家事,扮演好"贤妻"、"贤母"的家庭角色进而成为革命事业的助手。孙中山先生对"女国民"的角色期待是既"管国事"又"理家事",以"受教育"必然地服务于这两大职能,这种女性观大大加速了女性登上社会舞台的历史进程,促进了女性的觉醒和解放。  相似文献   

2.
杨椒山,河北容城人。他在明朝嘉靖年间,是一位很有名的人物。他为了抨击权奸严嵩,曾上疏言严嵩有罪状十,奸五,结果身遭惨杀。象这样一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大丈夫,所想的是国事,不会想到家事的吧!然而不然,观其在临刑前,给儿子应尾、应箕的遗嘱,竟然对家事想得那么仔细、周到,真可谓至矣、尽矣!遗嘱共十七  相似文献   

3.
张秀平 《民主》2008,(1):39-41
家书,特别是名人家书,一方面是写作者个人隐私的真情流露,因为他(她)们都富有情感和智慧,承载着人世间的亲情和友情;另一方面则又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为那也是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居于庙堂之上心忧天下的品格使然。《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一九六九——一九七二)中的叶氏父子叶圣陶是解放后国家出版总署第一任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叶至善是中国少儿出版社第一任社长。1969年,叶至善随团中央下河南潢川干校,  相似文献   

4.
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之际,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携带由他与叶丹合作编剧、由他执导和主演的新片《非常大总统》,专程来到辛亥革命首举义旗的武汉举行首映式,笔者特地采访了他。 “《非常大总统》是国内第一部描写孙中山先生的故事片,您何时萌生了这个想法?” ——我上小学、中学时常读总理遗嘱,听到很多有关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故事,对这位伟人十分景仰。一九八一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时,上海青年话剧团找我演《孙中山与宋庆龄》。后来虽未演成,但我接触了许多资料,觉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经历十分感人,他的性格也很吸引我这搞表演工作的人。我于是萌生了在银幕上再现孙中山的愿望。一九八四  相似文献   

5.
王雪平 《党政论坛》2013,(10):46-47
明代东林党入顾宪成,曾以南京永济寺的一副对联“松声、竹声、钟罄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为蓝本,为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撰写了一副对联,联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相似文献   

6.
刘斌 《民主》2011,(11):43-44
20世纪初,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深情地赞美南京城:“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  相似文献   

7.
《民主》2021,(1)
正既能在珍珠上刻出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又能在米粒大小的象牙上刻出若干首唐诗绝句;既能在火柴盒大小的石头上刻出《孙子兵法》《前后出师表》等作品,又能创新微雕表现形式,将其展现于挂件、木框之上,让更多的人走近微雕、了解微雕……这些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在国家级雕刻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东微雕"传承人李方跃的手中成为了现实。  相似文献   

8.
人间事往往出人意料。一部研究鲁迅的著作,竟然成了去年上海十本畅销书之一,而且书评也接连不断,而且惹得北大学生有兴趣进行讨论。中国的读书人终归不失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的本色。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列宁的“政治遗嘱”?列宁“政治遗嘱”的思想真谛是什么?对此国内外众说纷纭。 20年代苏联党内斗争中所指的“遗嘱”,是列宁1922年12月23日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西方国家的研究中,多以此为内容。布哈林文中所指的“政治遣嘱”是1923年1月4日到1923年3月2日列宁口授的五篇文章:《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布哈林在纪念列宁逝世5周年之际撰文《列宁的政治遗嘱》,将这5篇文章称为列宁的“政治遗嘱”,并指出列宁的5篇文章“是一个完整计划的表现”,构成了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战略计划的各个有机部分。在以后的研究中,又多有人把《给代表大会的  相似文献   

10.
2001年,我国颁布实施《信托法》,《信托法》中规定可以以遗嘱的形式设立信托,这表明遗嘱信托这一信托形式已经得到我国法律的认可。遗嘱信托制度不仅涉及信托法的内容,还涉及继承法的内容,兼具二者属性。这一制度在我国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但是无论是在继承法还是信托法中,均未规定遗嘱信托的具体规则。我国应当在修订继承法的过程中,完善遗嘱信托制度。本文从分析遗嘱信托制度在我国存在的必要和可能着手,结合域外相关法律规定,得出我国遗嘱信托法律规定的不完善之处,并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1.
1948年12月14日,胡适匆匆飞离北平。临走时,他只带了几份研究((水经注》的手稿和其父年谱的手稿。他多年收集的大量珍贵藏品(包括藏书、手稿、书信、日记、档案、照片等),则留在了北平寓所。胡适走后再也没回大陆。1957年6月4日,胡适在美国纽约立下遗嘱,将这批藏品全部遗赠给北京大学。令胡适没有想到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批弥足珍贵的藏品却被有关方面人为地一分为三了。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的建设理论 ——研讨会的主题 民革云南省委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于1996年11月1日至3日在昆明举行了以研究孙中山《建国方略》为主题的孙中山思想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民革云南省委举办的这次孙中山思想学术研讨会,确定以研讨《建国方略》为主题,是恰当的,这是孙中山思想学术研讨深入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3.
萧家老大 《各界》2013,(4):56-57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其中三个人最为突出,一是曹操,二是刘备,三是孙权。而在这三个人中,曹操、曹孟德历来被称之为奸雄,刘备、刘玄德则被称之为枭雄,唯有孙权、孙仲谋被冠以英雄之名。也正是这个英雄孙仲谋,在处理国事时,  相似文献   

14.
刘国平 《团结》2005,(2):30-31
孙中山在充满坎坷艰难的一生中,曾三次莅临北京,开展革命活动。他每次来京,都处于中国社会变化的关键时刻。孙中山的北京之行既加深了自己对中国政局的认识,又加深了他对北京的感情,更是给中国人民特别是北京人民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这是北京的光荣和骄傲。北上津京立志革命1894年初,28岁的孙中山在家乡翠亨村起草了八千余字的《上李鸿章书》,主张实行改革,使之“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实现祖国富强。并于7月,在郑观应、盛宣怀等人的帮助、介绍下,孙中山与陆皓东千里迢迢由广州经上海赶到天津觐见李…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经社科界孙中山研究领域的开拓和挖掘,出版孙中山遗世的言论、文字,比之以前的所有出版过的专著,更加系统完整。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社科院近代史所、广东省社科院、广州中山大学和其他历史学界的专家学者联合主编的《孙中山全集》十一卷本,是迄今出版孙中山遗世文字、专著中,最详细、最具权威性的版本;加之上海出版社出版、耿世雄主编的《孙中山集外集》本,已收集达  相似文献   

16.
《团结》2008,(1):60-64
建国方略 1917至1919年,孙中山倾其毕生学力著《建国方略》,系统地抒发自己的建国宏愿和构想。《建国方略》由《民权初步》、《孙文学说》和《实业计划》三篇构成。《民权初步》原名《会议通则》,出版于1917年,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三:社会建设》,教育国民怎样去行使民权;《实业计划》是用英文写成的,原名“中国国际发展(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发表于1919年6月,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是“圆家经济之大政策”;《孙文学说》于1919年春夏间出版,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阐述心理建设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先生先行,因求大公舍小我; 后人后继,誓变曲径为通途。 1925年3月12日,应邀北上讨论国事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宋庆龄饱含热泪撰写了两副对联挽之,此其一。上联颂扬孙中山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孙中山早年便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后又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并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  相似文献   

18.
刘继兴 《各界》2014,(2):88-89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5月举行安殡时,正在欧洲考察的徐树铮用电报发回挽联: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此联上句典出《论语·子路》,下旬典出曹操《让县白明本志令》,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孙中山一生的主要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9.
《团结》1998,(1)
最新版本《孙中山文集》,近日已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这样评价了孙中山:“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动,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在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生育政策连续调整并取得积极成效,在"幼有所育"民生目标的指导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学前教育、儿童福利和家庭教育等四个儿童政策子领域发展显著.借鉴"政策体制"理论,对以上四个子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儿童政策体系在进入新时代以来发生了三个方面的重要转型:政策范式上,儿童养育责任已由"家事"转向"国事";权力安排上,政府成为儿童政策的重要行动者,社会和家庭也逐渐发展壮大,责任被重新界定;组织架构上,儿童政策各子领域的行政主管部门的调整,进一步强化了新的政策范式和权力安排.在实施"三孩政策"、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完善国家—社会—家庭在儿童养育中的责任分担,集中力量促进重点领域发展,将是今后我国儿童政策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