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法学家卡雷尔·瓦萨克提出“三代人权”论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第一代人权要求限制国家权力,保护公民自由免受国家专横的侵害,要求政府有限制地干预私权利领域,防止政府权力滥用。第二代人权形成于俄国革命时期,并得到了西方的福利国家概念的配合。第三代人权,是对全球相互依存这一现象的一种回答。各国自行其事不再能够满足其人权的义务。全球面临诸如维持和平、保护环境以及促进发展等问题。在当前我国第二代人权尚未充分实现的情况下,论及“发展权”“环境权”等第三代人权,对保护生存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十二五”计划,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曾龙  贺鉴 《河北法学》2007,25(2):166-170
集体人权包括国内集体人权与国际集体人权两大类,它源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的民族独立运动.对集体人权的确认,是全球性非殖民化运动的结果.非洲人民系统地提出了民族权的概念和内容,全面关注集体人权,尤其是对以发展权和自决权为核心的第三代人权的确认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其集体人权观主要体现在以<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章>为主体的非洲人权法中.  相似文献   

3.
付园 《法制与社会》2010,(18):261-262
本文基于对环境权属性,主体和内容的界定,提出了资源权的说法,并且对资源权的属性和概念进行了阐述,明确环境权与资源权应当分离,同时在承认两者分离的基础上又肯定他们之间存在交叉部分。  相似文献   

4.
公民的良好环境权已逐渐被国际公认为第三代人权,是指公民享有在维持其个体尊严和基本生活品质所必需的安全、健康、舒适和富有美感的公共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在公法上确认公民的良好环境权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具体方式应是先在宪法中确认公民享有良好环境权,而后在环保基本法和各单行法律法规中规定重要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并通过行政诉讼、行政补偿等制度对受到损害的良好环境权予以有效的公法救济。  相似文献   

5.
6.
环境权入宪之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卫星 《法学评论》2008,26(1):77-82
20世纪以来席卷全球的生态危机是对人性尊严的严重威胁,为此,现代宪法纷纷确认了环境基本人权。综观各国宪法,环境权入宪有两条比较鲜明的规律:20世纪90年代是环境权入宪的分水岭;发展中国家则是将环境权载入宪法的主力军。可以从三个方面对第二条规律进行初步阐释:人权观念的不同;生态危机的程度不同;宪法文本修改的难度不同。  相似文献   

7.
环境权是人作为人所应该享有的一种舒适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基本人权,将环境权纳入宪法的保护范围实为必要,理由为:将环境权纳入宪法保护是人权发展的本质要求;将环境权纳入宪法保护是宪法权利义务发展的客观要求;将环境权纳入宪法保护是经济全球化和人权保护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旨在于探索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第三部门参与其中,并以自身的发展促进政府的多项职能中的公共服务职能转型。两者的相互作用不仅能够使第三部门获得更大的发展,更能够帮助政府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9.
环境权与人权问题的国际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那力  杨楠 《法律科学》2009,27(6):59-65
环境权可以视为第一代人权中的生命权、私人生活权、财产权,由此可以促使政府保护生命和财产免受环境侵害,但这会产生人类中心主义问题;作为第二代人权,能够赋予环境质量以同其他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相当的法律地位,使其优先于其他无权利依据的客体,但是很少对这类人权进行司法;作为集体权利有环境保护的意义,例如保护少数族裔文化和土著居民。国际法上环境权作为实体权利还未建立起来,作为程序性权利体现为公众对环境事务的知情权,决策参与权,司法救济权。通过人权保护环境,其优点在于人权与环境权相比是一项确定的权利,人权法院裁判了一些有环保意义的案子,缺点在于与人无关的环境本身的损害得不到保护,无法进行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10.
杨东升 《海峡法学》2012,14(4):101-106
"社会权"系与"个人自由权"相对应的新兴人权,是当代"福利国家"人权的重要内容。"社会权"的国家保障在行政领域主要体现为给付行政。给付行政行为作为一项授益性行政行为,体现为"国家生存照顾"之积极义务,其范畴涉及提供基础设施之行政、社会行政、促进(助长)行政、资讯行政等领域。给付行政行为适用"重大事项保留"原则,主要通过公法和私法协力的方式实施。  相似文献   

11.
谢军安  谢雯 《河北法学》2005,23(3):53-57
试图以宪法学上的基本理论,尤其是有关人权保障的理论为基础,尝试探讨与厘清环境保护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上首先从宪法释义学的角度,分析环境保护与人权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其次尝试阐明"环境基本权"的意义与可能内涵,为环境与人权的连结提供思考的方向.再者,从国际人权的发展,论述国际人权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连性.  相似文献   

12.
环境权是中国环境法学界二十余年来老生常谈却又纠缠不清的一个核心概念。如今环境权的讨论又进一步集中到环境权的入宪上。本文试图通过对宪法位阶上的环境权的理论上的梳理以及实践中的分析,反思导致环境权入宪应然意义上讨论的热火朝天与实然层面上操作的步履维艰的两重处境的缘由,并期望对环境权的准确定位及环境问题的真正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环境行政不作为具有违法的隐蔽性和损害结果的潜伏性,由其引起的环境问题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即会爆发出来,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而基于行政权的服务职能和公民环境权,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通过立法、行政执法、司法救济、社会监督对环境行政不作为进行全面的规制。  相似文献   

14.
一面奖状思绪的闸门从一张保存了61年之久的奖状开启。纸张皱皱巴巴有些破损,我小心翼翼地打开,散发出一股很有年代感的墨香奖状正中央为4面红旗簇拥下的毛主席头像,左右竖排分别印刷着“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的语录,正文足毛笔字手写体,内荇记载为:“代承新同志在1959年10法工作战线上积极苦干,清廉务实,成绩显著,评为先进工作者,以资鼓励,希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成就。西乡县人民法院,1959年12月16日”。  相似文献   

15.
赵柒斤 《江淮法治》2009,(19):58-58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带给人们最深体验的恐怕就是速度。就拿我生活的这座山区新建小城市来说吧,她也像长了翅膀似的“一夜之间”飞向现代化。以往人们做梦也不敢想的高速公路、城市高铁、航空运输等立体交通眨眼就到了身边,而且它只不过反映着身边速度巨变的一个小细节。这能不让曾经饱受“乘车”之难和“速度”之苦的人们感慨万千吗?  相似文献   

16.
夫妻离婚,将正在修建的还房(政府提供给失地农民的住房)赠送给年幼的女儿,孰料代孙女办理完房产证的爷爷却不交付房屋,且对外长期出租并不交付租金收益。8年后,已上大学一年级的孙女将年逾古稀的爷爷告上法庭。2009年2月上旬,经法院多方协凋,爷爷返还房屋,孙女放弃租金收益,多年不睦的爷孙、父女重新找酗了三代同堂的亲情。  相似文献   

17.
相颖 《法律与生活》2010,(12):14-15
5间市郊的老平房=350平方米新楼房=280万元人民币=三代人长达27年的家庭战争…… 在这个家庭里,还有亲情存在吗?  相似文献   

18.
19.
20.
卢珊 《法制与社会》2015,(5):284-285
行政诉讼法自1984年颁布以来,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障、稳定社会环境的维护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其实施近30年时间里,社会环境变迁以及实践过程中都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性的问题,为了克服法律滞后性及僵硬化的缺点,基于人权保障的高度提倡,行政诉讼法亟需做出相应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