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小事·大节·党性张勤近读章含之的《我与冠华》一书,其中一段写到林彪出逃机毁人亡之后,乔冠华得知林彪下场的第二天一早就匆匆赶到301医院,希望正在住院的陈毅同志。他兴奋地对陈老总说:“老总啊!出了大事,也是好事!还是你常讲的话应验了:‘善有善报,恶有恶...  相似文献   

2.
造访“陈老总”──记饰演陈毅同志的特型演员刘锡田本刊记者段永刚在共和国十大元帅中,陈毅元帅的性格特色极富魅力;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陈老总是位说不尽的传奇伟人。逝者如斯,陈老总早已作古,然而陈老总的风采却依然留在人们的心中──从银幕上、电视屏幕上,人们在...  相似文献   

3.
今年8月26日,是外交家、诗人陈毅元帅的百年诞辰,我们有幸拜访了曾在陈老总领导下战斗过的新四军老战士、原驻瑞士大使李清泉同志.当话题转入陈老总百年诞辰时,李老颇为动情地说:"我很怀念他,他是我的革命引路人啊!"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影视剧中陈毅的扮演者谷伟接受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专访,听他讲述陈老总的几个故事和赤诚之心。主持人:陈老总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影视作品当中也有不少的体现。谷伟:陈老总又诙谐又会做思想工作。有一个人说"他比我革命晚,伤疤也没有我多,怎么他是军长我是师长?"陈  相似文献   

5.
“收京、入沪”,是陈毅在1944年12月27日提出的,预见深远,经过他统率的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4年又5个月的艰苦奋战,到1949年5月29日终于成真。它是陈老总戎马生涯的光辉篇章,显示了杰出军事家的才能。  相似文献   

6.
1967年4月5日,外语学院“造反兵团”开进外交部安营扎寨,将姬鹏飞、乔冠华揪去,关进地下室批斗。 这年的纪念“八一”招待会,有外国使节参加,中央通知乔冠华出席,反派就是不放人,还是周恩来出面找反派,乔冠华才得以出席。后来批斗活动少了,外事口的造反派又分配乔冠去王府井百货大楼前卖造反派的小报乔冠华和造反派商量:“我还是代表中国政府的外交部副部长,这样抛头露面,在热闹的市中心出卖打倒自己的报,有失国体呀!能不能让我到僻静的背街后巷去卖?” 造反派不答应。开头两天,有造反战士押着乔冠华沿街去卖小报,后来反战士嫌麻烦,将他押送…  相似文献   

7.
11月9日,以乔冠华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带着毛泽东和八亿中国人民的重托,乘飞机前往纽约。临行前,他们在机场受到了周恩来率领的全体中央政治局委员和4000多位首都群众、各国驻华使节的热烈欢送。乔冠华在机场发表了告别讲话,然后率代表团人员绕场一周。场面之隆重实属罕见。 11月5日,庄严的时刻来到了。  相似文献   

8.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中国之行震惊了世界。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乔冠华和美国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受命共同起草《中美联合公报》。《公报》的难点是对台湾问题的表述。乔冠华反复思索着双方的分歧——我方坚持认为,北京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省,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美方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却只肯把撤军说成是一个目标。到了2月25日,双方仍各执一词。乔冠华这时又提出,只要提到撤出全部美军,中国就不再反对美国表示关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基辛格则说,美方坚持撤军一定要有某种条  相似文献   

9.
从1956年10月13日陪印尼总统苏加诺从武汉飞广州访问起至1966年2月,陈毅元帅先后来广州工作、开会、陪外宾、休息共17次,我有幸参加多次接待工作,见到陈老总的机会不少,现将印象较深刻的几次回忆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兼任外交部部长。至今48年来,已先后有7人担任外交部长,其余6人是:陈毅、姬鹏飞、乔冠华、黄华、吴学谦和钱其琛。这6位部长中,除乔冠华外,5人均先后以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外交部长。7位部长中,陈毅任期最长,约14年,乔冠华任期最短,仅两年零一个月。 圈内人士皆知,外交官是“文装解放军”。建国初期,军人是新中国外交界的“主角”。周恩来在军队任  相似文献   

11.
1971年11月15日,乔冠华在联合国中国席位上就座的那一刻,无疑成为整个联合国大厅的中心。此时,有记者问:“乔先生,你现在坐在这张椅子上有何感想?”乔冠华回答时仰头大笑,他回答说:“我现在的心情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吗?”在中国首次重返联合国的历史时刻,“乔的笑”闻名中外。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获悉乔冠华等人灌醉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阿果利后,不禁大怒周恩来喝了30年的酒,醉过四次当有人批评乔冠华是不是因为“文革”审查期间没酒喝,才如此乘机大过酒瘾时,乔冠华说:“不是这样的,我在家有茅台喝!”  相似文献   

13.
乔冠华是新中国第四任外交部长、著名的外交家,他才华横溢,思路敏捷,深得毛泽东的赏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点将”乔冠华,出席各种国际性会议,并让他承担了许多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发表的声明、公报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乔冠华不负毛泽  相似文献   

14.
早年乔冠华     
1983年9月22日上午10时40分,乔冠华因患肺癌不幸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当天下午,身在外地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这位与乔冠华有着半个多世纪深厚情谊的同乡至友,惊闻噩耗,"不胜痛悼",随即向章含之发来唁电.他称"冠华同志投身革命近半个世纪,对党和国家的贡献不可磨灭",并痛惜乔冠华"晚年遭遇坎坷,方庆重新工作,得以博学英才,再为人民服务,不幸被病魔夺取生命.这固然是党的一大损失,也是我个人失一良友".其评价之公允,言语之动情,着实令人动容.  相似文献   

15.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张陈毅市长的照片曾在多处发表,望着振臂高呼、炯炯有神的陈老总,人们不禁感激为我们留下珍贵镜头的摄影师。最近,笔者在收集上海工运史料照片时,仔细端样这张照片,发现它的说明令人费解。照片下方的说明是:“上海解放后,党在大光明电影院召开了上海总工会筹备会,陈毅同志在大会上作了讲话。”上总筹备会是1949年5月引日开的,但照片上的陈老总身着棉衣,与上海此时的季节明显不符。那么,这张照片是何时、在什么场合摄影下的?为了解开这个谜,笔者讯问了一些出席此会的老工会工作者,并与利用过这张照片的有关…  相似文献   

16.
《党史博采》2005,(12):30
乔冠华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受了他的初恋情人姚锦新的影响。姚锦新深造于德国柏林音乐学院,自幼丧父,寡母幼女,寄人篱下,类似林黛玉身世,所以很爱读《红楼梦》,常常枕边放一部《红楼梦》。乔冠华每次去看她,俩人闲聊,常扯到《红楼梦》的话题。姚锦新高度评价《红楼梦》,称这部小说是“千古绝唱”,于是乔冠华也想了解《红楼梦》的内容,便开始读《红楼梦》。此后,乔冠华去看姚锦新,俩人有了共同的话题,他们谈论较多的是宝黛悲剧。乔冠华认为“黛玉葬花”、“黛玉题帕”、“黛玉焚稿”等,这些故事写得感情真切,语言精美,读了余香满口,韵味无…  相似文献   

17.
乔冠华归龚澎领导 乔冠华和龚澎是中国外交战线上著名的伉俪外交家。 1939年4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宣传组成立,周恩来的新闻秘书龚澎成了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  相似文献   

18.
乔冠华是我国杰出的外交家,在他的40多年革命生涯中执笔写下了难以计数的国际述评和外事文稿。其实他的诗同样文才斐然。写诗乃是他为遣兴抒怀而作,他从不示人,故外人多不得而知。1971年,毛泽东主席亲自点将,乔冠华代表新中国首次率团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他踌躇满志,心境特佳,接连写下了五首诗。其一题为《从上海飞巴黎》,诗曰:我辈乘机将欲行,忽闻黄浦淌歌声。长江万里深千尺,不及同仁送我情。乔冠华在诗后自注说:“1971年11月9日,出席第26届‘联大’代表团离开北京乘飞机到上海。周恩来、叶剑英等政治局全体同志到机场送行。叶剑英当场…  相似文献   

19.
博采之窗     
毛泽东断名两“乔木”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乔冠华从广州去了香港,在《时事晚报》当主编。他以“乔木”为笔名,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共写了近100篇文章、50多万字。乔冠华的文章,不仅文笔优美,而且功底深厚,分析形势,切中要害。在香港乃至大陆引起强烈反响,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对其文章也给予很高的评价。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赴重庆谈判。国民党当局竭力封锁消息不让中外记者知道。1945年8月28日上午,也就是毛泽东从延安飞往重庆的这天,时任《新华日报》编委、国际述评专栏负责人的乔冠华到重庆珊瑚坝机场去迎接毛泽东。在毛泽东的随行…  相似文献   

20.
提起乔冠华,盐城人几乎无人不知,而提到龚澎,殊不知她是当年乔冠华的贤内助、新中国杰出的女外交官,并以“全世界新闻界最著名的妇女”之一而蜚声海内外。40年代,她与乔冠华结为夫妇,曾深得周恩来的赞许。 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在香港从事抗日文化工作的乔冠华根据党组织安排,撤移到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为《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撰写“国际述评”,专门从事党的对外宣传工作。此时他已近“而立”之年,但仍孑然一身。到周恩来主持下的“八办”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