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瞭望》1986,(42)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刘伯承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一九八六年十月七日十七时四十分在北京逝世,这是我党、我军和我国人民的重大损失。 刘伯承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一系列重大战役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战功卓著,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功勋,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指挥艺术和作战谋略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刘伯承同志永垂不朽!  相似文献   

2.
正一、伟大信仰,迸发磅礴力量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信仰,伟大的信仰迸发磅礴的力量。红军长征时期,军级干部平均年龄大约为二十八九岁,师团干部平均为25岁,与国民党中央军中普遍受过正规西式军事教育的军官队伍不同,红军将领中,除了刘伯承、林彪、左权等少数一批人拥有正规军事教育的背景外,多数红军指挥员包括毛泽东本人,几乎都是从战争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中央红军在长征出发时,有超过一半的红军士兵  相似文献   

3.
一年轻时在大学念书,专业是英国文学,但我对历史也很有兴趣。以后我又接触了一些历史书籍,对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前484-约前425)甚为喜欢。他所著的关于希腊与波斯战争的《历史》一书是西方古代第一部记叙体的伟大史书。他的成就很大,举世景仰,名垂千古。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和哲学家西塞罗(Cicero,前106-前43)称他为“历史之父”,但是也有人称他为“谎言之父”。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究竟哪种对呢?对此我过去研究不够,不敢妄加评论。去年在智利空闲时间较多,我认真阅读了希罗多德《历史》的一些篇章,结论是:以上两种说法都对,希罗多德既是西方“历史之父”,同时又确实是不折不扣的“谎言之父”。他的伟大功勋尽人皆知,这里不谈了,我想专门谈谈他的“谎言”。首先,他喜欢夸张,最典型的例子是他说薛西斯大帝(Xerxes,旧译作泽尔斯大帝,约前519-前425)率领波斯500万大军远征希腊,事实上据  相似文献   

4.
《瞭望》2006,(21)
“我懊恼,如果能够早点认识到网络游戏的真实本质,我就不会踏上犯罪的道路,更不会有25条生命的逝去。”这是来自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小芳(化名)对自己曾沉迷于网络的忏悔, 她是2002年北京市“蓝极速”网吧悲剧的策划人之一。“希望我的亲身经历可以给同龄人警示,可以提起全社会对网络的关注, 能够唤醒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5.
九月十五日,胡耀邦同志在中南海书房里接见了部队业余作者、《刘伯承青年时代》编剧之一刘蒙,高兴地说,剧本不错,拍摄这类题材的电影很有意义。 刘蒙和江西电影剧作家毕必成共同创作了电影剧本《刘伯承青年时代》(上、下集)。剧本主要内容是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刘伯承同志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二四年的革命实践,描写了他从追随孙中山先生的旗帜,参加“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而转战四川,后来与吴玉章、杨阇公一起研究马克思主义、终于找到救国之路的经历。  相似文献   

6.
三改传单     
一九三九年七月,日军以数万兵力向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进行“秋季扫荡”。当时,我正在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同志身边工作。一天,刘伯承同志指示我说:“为粉碎‘扫荡’,我们要发动好群众。你针对游击队、民兵、妇联、农会各自不同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他们各写一份百把子的传单。”  相似文献   

7.
刘伯承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举世闻名的军事家。在战争年代,他运筹帷幄、弛骋疆场,导演过一场场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人民誉其为“常胜将军”,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对刘伯承同志十分重视政治工作,人们知道的还不多。他曾经说过:“政治工作是我党我军的创造,也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工作。”1942年,是华北敌后根据地抗日斗争最艰苦的年月。为了振奋敌后抗日军民的战斗意志,党中央决定为刘伯承同志庆祝五十寿  相似文献   

8.
一个下雨天,生产队里开会。一个缠过足的老太太一颠一颠地走到我面前,悄悄地问我:“你会不会写字?”这问题问得奇怪,下乡的知识青年,怎么可能不会写字。不过看老太太问得认真,不像是开玩笑,我也认真地点了点头。“那么,你会不会写信?”我又点点头。老太太的眼睛一亮,有点迟疑地问道:“你,能不能帮我写一封信?”她说着,从大襟上衣的胸口里拿出两封捏得皱巴巴的信,“我儿子写了两封信来,我想给他回个信。你帮帮我,好吗?”这样的要求,在我是力所能及,我便答应了她。老太太的儿子在外地干活,写了两封信给她。两封信相隔有半年,写得很简短,内容只是  相似文献   

9.
时常浩 《侨园》2014,(10):46-47
人生如梦。梦是理想的敲门砖,理想便是梦的缘。一个没有梦的民族不会成为伟大的民族,一个没有梦的人生更不会丰富多彩!在我童年模糊的记忆中,不知是哪个早上,一睁开惺忪的眼睛,姐姐就问我:"做梦了吧?"妈妈马上接过去:"做梦是好事。"做梦?我不解地眨眨眼,暗自想,什么是做梦?  相似文献   

10.
今年接连看了两部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童年在瑞金》和《大气层消失》,不禁肃然起敬。他们把电影当作严肃的事业,而且怀着一颗伟大的心。这伟大,是一位哲人所界定的伟大;“我所谓伟大的,是他竟替我们二十岁的青年,想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而且并不离开了现在。”(见鲁迅:《颂萧》)真的,这两部影片都为我们的十来岁的儿童,想到了他  相似文献   

11.
当前,“欢迎监督”这四个字突然变得时髦起来。哪个部门和单位一经表示“欢迎监督”,伴随而来的多是新闻媒介的大力弘扬和广大群众的“反映良好”。我想,这大概与“欢迎监督”诞生的氛围来之不易和“以稀为贵”颇有干系。不然,如是“欢迎监督”已蔚然成风,那也就不会有什么新闻价值了。然而,真正称得“难能可贵”的,不仅在于“勇敢”地作出“欢迎监督”的表示,倒是视监督者为净  相似文献   

12.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和基本的东西”。这个重要的原理,是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他的名著《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初次明确提出的。去年是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也是《雾月十八日》问世一百三十周年,联系历史和现实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打碎国家机器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在实践中是如何运用和发展的,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李振海同志在《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打碎国家机器的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的论文,中心内容是阐释“什么叫‘打碎’国家机器”,“马克思所讲的打碎国家机器,是打碎全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还是只打碎军事官僚机器”这两个密切联系着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关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探讨和争论,也常常集中在这两个问题上。这里,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与李振海同志不尽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踏着中国革命的漫长征途,走过来一批英雄的女战士。她们以对革命事业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德赢得人们的尊敬,大家习惯地称她们为“大姐”。刘伯承元帅的夫人汪荣华,就是这些“大姐”中的一员。 1986年10月7日,中国大地上空一颗巨星陨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刘伯承同志逝世。噩耗传来,我赶往刘帅家中吊唁。 那时,刘帅住处的大门口已挂起黑黄相间  相似文献   

14.
锦句     
《党政论坛》2014,(6):13-13
我想向孩子们传达“这个世界是值得去生活的”想法,让他们知道无论做什么工作,如果没有根,是不会有枝叶的。这个想法直到今天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5.
丁启阵 《各界》2011,(9):2-2
读过鲁迅散文《藤野先生》的中国人,数以亿计。鲁迅在这篇深情怀念藤野先生的文章中说“……在我所认为的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相似文献   

16.
(一) 祖国,这是一个多么神圣的字眼呵。我第一次认识这个字眼,是在遥远的千岛之国印尼。 我记得那一天,华文小学校的国语教师在黑板上大书“祖国”二字,教我们认、读、写。那声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亲切。从那时起,我知道了在大海的北边,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相似文献   

17.
创新无败     
创新会不会失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当年,当一位同事对爱迪生说“你寻找不会烧断的灯丝又失败了”时,爱迪生是这样回答的:“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某种不符合要求的东西罢了。”这是智者的思维,这是大家的声音,这是沉醉于科学领域的宣言,它启示我们:创新无败。  相似文献   

18.
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认定 流亡在阿富汗的本·拉丹 是这一事件的“首要嫌疑犯”’而塔利班政权是本·拉丹的庇护和支持者。美国正在进行反恐怖军事打击前的最后准备。军事部署基本到位 自“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展开了一场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最大的军事调动和部署。9月18日,拉姆斯菲尔德下令美国空军从本土向海湾地区派遣100至130架军用飞机,正式开始进行代号为“持久自由”(前称“无限正义”)的军事部署。  相似文献   

19.
1.抗日战争初,一次,刘伯承到一二九师师直属队讲课,题目是青年学生的思想改造问题。 2.“打个比方,”刘伯承讲道:“你们刚参加革命时,脑子里摆着两个一般大的圈子:一个是个人主义的,一个是共产主义的。” 3.“这样摆法对不对呢?”没有人回答,大家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师长。  相似文献   

20.
《社会之声》第四十一期刊登了冯明同志撰写的《民主不是“我作主”》(以下简称冯文)的文章,文章批评了当前某些人借口“民主就是我作主”,从而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错误思想,颇有启发。但冯文笼统提出“民主不是‘我作主’”,从而把民主和我作主完全割裂和对立起来,这就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