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下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我们应当继续上下求索,多从古今中外的法律实践中汲取养分,例如我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恤幼”原则就是有参考价值的。本文将从恤幼原则在古代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具体规定入手,分析其特点,并讨论新刑事诉讼法对其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的“以人为本”思想在存留养亲制度、亲亲相隐制度中均有所体现。在我国古代的刑法思想中,刑罚的目的并非是单一的报应论,而是最终达到“以刑去刑”的教育刑目的。因此,在古代刑罚适用中,需要慎刑戒杀,矜老恤幼,体恤不同的犯罪人,从而避免刑罚成为弑杀的工具。现如今,古代的“以人为本”思想依然闪烁着制度光辉。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落实、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传承古代“慎刑观“”恤刑观”理念,是秉持“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老年人犯罪刑罚制度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我国古代刑法的矜老恤幼原则的相关规定,与我国当前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别规定相比,指出了我国刑法亟需加强对老年人犯罪刑罚制度的立法,以便更好地发挥法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族刑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刑论马作武一人犯死罪,家族成员与其共同承担刑事责任的刑罚制度,在古代称为“族”,故“族”者,即意味着由一个人的死罪扩展为家族成员的共同死罪。这一违背人性、情理以及古代统治者自己津津乐道的恤刑原则的暴虑刑制在中国古代常盛不衷的根源,实在是中国传统法律...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恤幼传统基于儒家明德慎罚、仁政爱民、宽猛相济、和合无讼等思想理念形成,在司法实践中通过设定刑事责任年龄、量刑和刑罚上的宽宥等方面予以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年司法制度汲取恤幼传统中的优秀法文化基因,并结合时代精神加以转化,无论是实体层面还是程序层面,均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未来,应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基因,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年司法制度更加适应中国国情、扎根中国文化,使其在具有科学性的同时,也具有深厚的法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两汉时期是承周秦之制度、启唐明之规模的重要历史时期。以汉律为代表的汉朝法律制度,在封建法制史上不仅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而且标志着中国封建法律制度的最后确立。两汉狱政思想继承了西周“明德慎罚”思想的核心,融入了改造了的儒家内容,体现在宽缓治狱、恤刑悯囚,等级治囚、优礼长吏,秋冬治狱、春夏缓刑等方面,指导着汉代监狱立法及治狱实践,并对后世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法律制度是法律观念的体现。本文通过剖析中国古代的经权观念,解析了在经权观念指导下的刑罚运作,对中国古代刑罚运作的方法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郑天龙 《法制与经济》2008,(8):31-32,34
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法制史中,恤刑思想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主义关怀的优良品质而备受历朝历代人们的青睐。今天,为了使恤刑思想在建设我国特色法治社会中重放异彩,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并实现其现代价值,本文认为:一、纵观法史,恤刑思想在古代刑法文化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住,且一直促进我国法律及其文化向着文明、合理的方向发展;二、恤刑极具刑法的谦抑底蕴及现代法治所需的人文精神;三、作为具有独立品质文化之一的恤刑思想,我们今天应当破除将其依附于阶级工具的倾向来解读的错误观念;四、作为我国法制史一项极具优良品质的思想原则,我们应当在法治的背景下加以解读并实现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赎刑在汉刑罚体系变革的过程中被逐渐制度化,从而确立了应有的法律地位。赎刑在中国古代刑罚体系与观念中并非一种独立的财产刑,而是一种替代刑罚适用的方式,并且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具有独特的制度功用。因此,赎刑在中国古代法的演进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恤刑慎罚”观念是死刑复核制度产生的思想基础当我们论及古代社会的法律时,往往用“残酷性”来概括它的特征。这种残酷性主要表现在对罪犯的不人道方面,以肉刑和死刑为主要刑罚,以刑讯逼供为主要取证方法。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刑罚制度改革论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今中国的刑罚制度需要在近年来已有进步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改革和完善。在刑种和刑罚体系方面,需要通过立法和司法进一步严格限制死刑,完善或充实自由刑、财产刑、资格刑,并对刑罚体系和结构作整体调整;在刑罚裁量制度方面,应当将量刑原则明确化,量刑标准具体化,某些重要的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在行刑制度方面,应当确立开放性行刑的理念,并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在刑罚消灭制度方面,应当考虑增补行刑时效和单位犯罪的时效制度,激活赦免制度;在特殊人群的刑罚适用方面,应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适用予以全面的宽缓和有针对性的改革,并对老年犯罪人贯彻刑罚适用的宽恤。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法制史中,恤刑思想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主义关怀的优良品质而备受历朝历代人们的青睐。今天,为了使恤刑思想在建设我国特色法治社会中重放异彩,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并实现其现代价值,本文认为:一、纵观法史,恤刑思想在古代刑法文化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且一直促进我国法律及其文化向着文明、合理的方向发展;二、恤刑极具刑法的谦抑底蕴及现代法治所需的人文精神;三、作为具有独立品质文化之一的恤刑思想,我们今天应当破除将其依附于阶级工具的倾向来解读的错误观念;四、作为我国法制史一项极具优良品质的思想原则,我们应当在法治的背景下加以解读并实现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创建于中国西汉的录囚制度,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史上一种颇具影响的监狱管理制度。录囚制度又被后世各朝统治者沿用,并且在各朝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究其兴起原因,主要是因为统治者将“仁政恤刑”的司法理念运用到当时的司法实践中。对它的深入研究,对于中国现今的依法治国,特别是在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的大背景下,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蕊 《北方法学》2016,(4):151-160
赎刑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法律制度,中原地区的赎刑制度在秦及汉初具有替代刑和独立刑种的双重属性,唐代以后赎刑发展成为刑罚适用的一般原则。罚金刑在中国古代法律中多处于与赎刑合而为一的并存状态。以藏区“赔命价”制度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赎刑制度,在古代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在现代则表现出明显的和解性质。赎刑制度中的价值理念和合理规则,对于我国刑罚替代措施和死刑的司法控制等方面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刑罚执行是刑事诉讼最后阶段,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保障.以实现刑罚的目的和保障犯罪人人权为基点,从执行监督的基本理论出发,阐述确立我国刑罚执行法律监督具体制度的必要性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构架法律监督具体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内容和体系.  相似文献   

16.
刑罚制度是一个社会法律制度的重要构成,我国古代刑罚制度同样在整个法律制度中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我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这种演变表现出来的特点以及这种特点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秦、汉到唐,中国刑律发生了从法治到礼教、重刑主义到恤刑主义、法不阿贵到刑分等级的变化。这些变化实质是在齐儒阴阳学的主导下完成的。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把刑罚的作用置于礼教的从属地位。秦律奉行的重刑主义,在后世至唐的立法中逐渐被废止。秦律在法律适用上虽然做到了“刑上大夫”,但对各种犯罪仍然规定“同罪不同罚”。汉文帝后,“刑不上大夫”的礼治原则逐渐复活,到唐律形成“议、请、减、赎、当、免”完整系统的法律适用体系,使礼治的“亲亲”、“尊尊”在律法中得到了更彻底和全面地体现。汉以降,侵害父权和孝道成为刑律重点惩戒的对象,但实质是维护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历来有兵刑不分之说。军事制度与法律制度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表现在兵役制度上,秦汉时代的谪发兵制度和刑徒兵制度,就是刑罚制度和兵役制度相结合的典型形式。本文从刑罚制度和兵役制度的角度,详细分析了秦汉时代谪发兵制度和刑徒兵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其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9.
胡伟 《行政与法》2007,(7):116-118
族刑作为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刑罚种类,其产生和发展有其思想和制度上的根源。中国古的社会特点和结构,以及统治者的反人民性的本质,决定了族刑得以延续。对刑法的工具主义和刑罚的镇慑功能的追求,使得统治者历来信奉重刑治国。现代法治社会,对人权的保障,必须确立"罪止其身"的刑罚原则。  相似文献   

20.
鬼神观念在当今社会已经被认为是愚昧、落后的表现.然而揆诸史乘,考察其对中国传统司法的影响我们看到,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它对司法实践不乏积极意义.司法官员利用这种社会意识作为查明案件事实的手段;同时司法官对鬼神的信仰也使其可能成为冤案平反的契机和慎刑恤狱的心理因素.这种司法传统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与古人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念相适应,对古代案件侦破、冤案平反以及刑罚的轻缓都产生了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