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集体行动是诠释多样性的国家与社会、组织与个体、治理者与治理对象之间互动过程的显题,公共事物治理中的集体行动正在由简单走向复杂,立足中国本土的案例研究与理论转化十分必要。灌区公共事物治理活动自古至今持续存在,本研究基于灌区这一特定集体行动场域,论证了复杂性集体行动的概念生成与内涵特征,以纵贯近2280年的都江堰特大型灌区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历史分析和案例归纳的全景式质性分析。基于灌区历史分析和集体本体论构建了中国情境下复杂性集体行动的解释框架,以长时域跨度视角总结了都江堰灌区集体行动的历史经验。作为对解释框架的验证性讨论,锁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灌区集体行动舞台中的关键组织化因素并进行案例经验归纳。分析发现,作为一种独特的集体行动模式,政党嵌入与集体行动能力生成之间具有紧密关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灌区集体行动经验,是从人民性的行动价值、组织领导力的行动者特质、双向嵌入与适应性制度化的行动者互动、多元的行动者组织方式以及集体行动能力的生成五个方面共同作用实现的。都江堰灌区复杂性集体行动经验丰富了政党嵌入集体行动模式的理论内涵,为其他领域公共事物治理提供了宝贵理论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网络集体行动成为社会科学界研究的一个新焦点。网络集体行动具有不同于传统集体行动的特征:其发生场域是网络公共领域,主体是网络民众,客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化呈现,主要方式是网民的口头抗议与表达。集体行动发生机制的西方理论解释框架和本土解释模型为网络集体行动的研究提供了良好范本,价值累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取向以及本土解释模型中的怨恨变量、动员变量和理性变量经过适当的调整同样可以解释网络集体行动为何会发生,对2008年的五个网络热点事件的剖析或许可以佐证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近10年来,伴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的全面转型,某些区域的村民通过集体行动介入当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象时有发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以及公共选择理论均对集体行动的达成机理做出了解释。然而,发生在中国农村的集体行动,其达成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实践逻辑。本文以江苏某村修路事件为个案,采用和借鉴“过程/事件”分析法,在关注、描述和分析事件及其过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逻辑进行动态的解释;同时,以参与式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发掘乡村精英入主村落治理的可能性,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对家族、村落等传统因素的认知,尤其是这些传统因素及村落舆论对村民造成群体性压力的程度。最后,文章试图通过深入探讨村民集体行动中的个体行为逻辑和心理反应,并从可能性及制约因素角度简要概括该地区村民介入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践逻辑,以此呈现我国转型期村落治理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了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并通过与传统利益集团理论及布坎南思想的比较,加深了对集体行动理论的理解。文章利用集体行动理论分析公民参与,进而提出了提升公民参与动力的方式,体现了集体行动理论对行政研究的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集体行动理论是奥尔森研究重大政治经济问题所一贯使用的基础理论工具。奥尔森从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出发,运用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分析人类社会政治生活,揭示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和集体行动的困难,从而创建了独具特色的集体行动理论和分利集团理论。该范式简单扼要但解释力广泛,尤其对于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着重大影响和借鉴价值。当然,该理论也有其运用的限度,在其所采用的基本假设和方法论、所考虑的变量和对博弈过程的分析等方面,集体行动理论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视域中的集体行动机制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集体行动的逻辑,集体行动是供给集体物品的行为,共同利益并非志愿合作的充分条件,搭便车将导致"志愿失灵"。而社会资本理论指出,集团成员的决策并非成本收益计算的经济过程,而是受非经济激励影响的社会过程,社会网络将为集体行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化进程中,围绕着拆迁发生了诸多矛盾,其中村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对此村民往往会采取维权行动。本文试图运用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来分析某地村民的维权行动。在分析该村民集体行动要件的基础上,探讨该村民集体行动的困境所在,并试图寻找化解方式,同时也指出了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困境所在。  相似文献   

8.
大国制衡行为:争论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丰 《外交评论》2010,27(1):111-125
单极国际格局使均势理论的核心议题发生转变,即由一种传统上研究均势状态的国际政治理论,转向一种研究制衡行为的外交政策理论。本文旨在考察围绕制衡行为展开的学术讨论,梳理并评析竞争性的理论解释。从既有研究侧重的角度来看,有关制衡行为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制衡行为生成,权力制衡论、威胁制衡论和利益制衡论分别为三种代表性理论;其二是研究制衡行为缺位,分别有权力差距、集体行动、国内政治、规范和认同论等解释。总体看来,对于这一普遍现象,大多数研究路径给出了特定性解释。尽管对特定案例的解释有助于理解普遍现象,但是,只有找到具有普遍性的变量和因果关系,才能发展出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体制转型的进一步加深,国有企业制度变革过程中工人维权的集体行动愈演愈烈,更是暴露出新的态势,化解工人维权的集体行动的路径也与此前不同。新近发生于东北某省田钢厂的工人维权的集体行动。虽然参与资金重组的企业被迫撤资,却以一人殒命为其悲剧的结局。因此,本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东北田钢工人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所形成的维权集体行动为研究对象,来剖析影响工人在国有企业制度变革过程中形成维权的集体行动的内外因素,并运用社会学理论对这些因素进行解析,同时试着探索化解工人在国有企业制度变革过程中维权的集体行动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城市社区居民公共参与水平不高,已为不少经验研究所证实。但是,笔者发现也存在一些居民参与异常活跃的社区。对于哪些因素造成了居民参与的差异性,本文基于对集体行动、新制度主义和社会资本理论的部分代表性研究成果的分析,尝试给出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集体心理所有权是团队成员对共同目标物的集体性占有感,对激发成员的集体主人翁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团队工作的盛行使其越来越多地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关注,但缺少对其生成与作用过程机制的整合分析。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提出了集体心理所有权的多层次整合模型,描述了集体心理所有权可能的生成与作用机制,并从社会认同理论与团队互动过程理论出发,探讨了影响这些路径主要的中介与调节。这一整合模型丰富了集体心理所有权影响效应过程机制的研究,并为未来的实证探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方向。  相似文献   

12.
集团理论的重大发展和方法论的突破密切相关。多元主义理论深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认为社会结构的变迁促使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志愿组建利益集团。而集体行动理论采用理性分析的方法,认为人们在组建利益集团的集体行动过程中将遭遇"志愿失灵"。在多元主义和集体行动理论争论的基础上,动态利益集团形成理论开始关注社会稳定对集团政治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家庭养老的集体行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家庭养老作为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家庭规模的缩小、养老成本的上升、农村子女思想观念的转变等。为解决农村家庭养老的困境,本文运用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农村家庭养老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并提出了促进家庭养老集体行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京、沪、津等8个城市的问卷调查资料来看,企业制度变革过程中下岗、失业工人的行动回应方式是有所不同的。他们采取了三种不同形式的行动:集体行动、个体行动、不行动。集体上访是最普遍的一种集体行动,其目标主要是经济性的;个体行动的主要形式是对领导进行质问和论理,其目标是解决工作和收入补偿。生存危机、管理腐败、目标预期与行动信心及文化程度是集体行动可能性最主要的解释变量。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调查访谈材料为基础,结合社会认知与群体动力相关理论,以时间进程为主线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的集群行为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探讨群体活动进程中群体角色与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传统利益集团规制理论的演进脉络,指出迄今为止的利益集团理论仍然存在几个不足,尤其缺乏对潜在利益集团的研究,规制经济学家也认为潜在利益集团没有政治影响力而将其排除于规制模型分析之外。文章试图阐明一种潜在利益集团视角下的政府规制模型,从理论上论证潜在的个体消费者如何解决集体行动困境问题,即如何完成个体利益的组织、表达和反馈等政治行动,这些问题的回答使利益集团理论从经济学回到政治学。最后提出潜在利益集团视角下政府规制的政策含义及其重点研究的四大主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在近年来呈复兴之势。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埃尔斯特运用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阶级定义、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进行了分析的重构,以求奠定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微观基础。埃尔斯特对于社会宏观现象背后微观基础的探寻,以及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埃尔斯特泛化了阶级概念,其阶级理论的去政治化无意中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合法化的佐证。而作为工具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缺陷致使他对马克思的文本和集体行动理论存在某些误读。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和陈云是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他们的文化建设思想是集中体现领导集体智慧的理论精髓和思想结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它们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理论和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观中的重要观点,又对其进行了具有时代性的创新和发扬。回顾邓小平、陈云关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问题的探索,对现今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