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某啤酒品牌广告大致内容是,屈原悲愤地站在江边,口里念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做出要投江的架势。这时,坐在屈原身后的一名现代打扮的年轻人奉劝屈原说:“人都死了,你还能求索啥?”屈原听了此话后一扫愁容,笑逐颜开,与这名现代年轻人席地而坐,开怀畅饮该品牌啤酒。竟然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的屈原如此广而告之,无非就是想利用人们对  相似文献   

2.
屈原作品写成之后,在楚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因而屈原的事迹和作品得以流传和保存。但是,较系统地对屈原作品进行研究,则开始于汉代。汉代可说是“楚辞学”建立的时代;汉人对屈原作品的注释与评论,无不给予后世以巨大的影响。汉人评价屈原,观点上存在的一些分歧,反映了那个时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也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任树民 《求索》2011,(8):179-181
寻绎屈原一生之行事,把屈原放在春秋战国之际士人阶层的崛起及其"士志于道"这一"志道"固持的时代背景下加以考察,"士志于道"的时代精神也显现于屈原身上。屈原一生所"志"之"道"是"美"之"政"的实现。对屈原而言,个人价值的实现体现于社会价值之中。是故,当屈原上不能实现"美"之"政",下不能退守,而以"道"自任又不能使之"独立不迁"的个体价值固持放弃时,其结果只能是走向蹈死。  相似文献   

4.
端午节当源自先秦的夏至节。端午节俗本以祈福禳灾为主题,以避瘟驱毒、防疫祛病等系列活动为表现形式。汉王朝确定了端午仪典,乃使端午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至晚在东汉后期,人们过端午"亦因屈原"而致端午节俗与纪念屈原相联系。历经汉魏至唐代的节俗演变,屈原成为端午节俗祭祀的主角,纪念屈原成为端午节俗活动的主题,龙舟竞渡和吃粽子成为端午节俗的主要内容,同时端午节俗又因承了古老夏至节的祈禳传统,由此构成的端午节俗大概在唐代就大体定型。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是历史的造就和民众的抉择,具有十分重大的文化意义。其意义主要在于,一是丰富了节俗内容及相关设施,使得节日活动繁多精彩,更加能够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热情参与并传承发展;二是改变了端午节俗的主题,升华了端午节俗的意义,使得端午节俗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三是促进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有助于国家统一富强,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5.
“楚,大国也……以屈原呜。”唐,盛朝也,以李、杜鸣。“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由这对屈原辞赋高度推崇的诗句,即可知李白对屈原是何等钦敬并受其影响又是何等深巨。少时便好辞而擅赋的李白,不仅推崇屈骚艺术,而且继承了屈原忧国忧民、为实现美政理想而矢志不移。执著追求的精神,具有屈原那种耿介磊落、傲岸峻洁的品格。他以“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为己任,始终追求“奋其智能,愿为辅迅”以报国建功,晚年依然“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因与屈原志同情通,又仰慕宗屈法骚的宋玉,他才感叹至深:“呜呼!屈宋长逝,…  相似文献   

6.
1999年端午节期间(6月16-1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名屈学研究者,聚集秭归新县城,隆重举行屈原文化研讨会。会议由湖北省屈原研究会与中国屈原学会、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秭归县屈原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会议论文汇编成《屈原研究论集》,已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公开出版。这次会议,是本世纪最后一次全国性的屈原学术讨论会,具有总结本世纪屈原研究成果、开创新世纪屈原研究新局面的重大意义。现就论文及大会发言的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屈原的生平自清代以来,学者对屈原生年的推算绵延百年,但由于各人所站角度不同,所…  相似文献   

7.
<正>近现代以来,屈原身上有两个标签,一是爱国主义志士,二是浪漫主义诗人。对于这两个标签,论者见仁见智。屈原实际的作为,有两点是清楚的。第一,他是楚国贵族和高官,人品高洁,遭谗流放,秦灭楚后忧愤自尽。第二,其作品极具楚人特色,想象瑰丽,情思飘逸,文字恣肆汪洋。屈原与两位大哲是同时代人,孟子和庄子比他年纪大,在世年份有重合,这三人都不曾谈及彼此,但足以引人遐思。我们或许可以说,在屈原身上,既有邹人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相似文献   

8.
屈骚的经典化是在不断被模仿、被诠释的过程中完成的。屈骚诠释史中,屈原的自沉是一个兴奋点,历代士人往往从忠、怨、谏、隐等几个方向去解读屈原的自沉。解读者的诠释过程中,往往言说他者与言说自我两种声音并存,解读者甚至未必意在还原屈原的历史原貌,而是借诠释屈原,表达自己的政治文化见解,从而塑造出了各自心目中的屈原形象。这些屈原形象或暗示出诠释者对其面对的政治文化价值的批判,或暗示出诠释者对其面对的政治文化价值的认同。对屈原自沉的解读深刻反映出历代士人在君与臣、道与势的碰撞中,对于行与藏、出与入等安身立命方式的思索与选择。这正是自沉成为历代士人解读屈原及其作品的焦点之原因所在,也正是屈骚不断被模仿、被诠释从而成为文学经典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赵乖勋 《求索》2011,(6):186-188
对屈原的评判,有诸多观点,学术界由于朱子对屈原的过分评论,"伤原之甚",最终引来了诸如"与班固一样,曲解《楚辞》,贬低屈原"的非议。朱熹认为"夫屈原之忠,忠而过者也。屈原之过,过于忠者也",进而提出屈原不应"故捐生以赴死","抒怨愤而失中"的观点。朱熹关于"屈原之过"的观点,是基于朱熹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发的。从朱熹的"屈原之过"之因来看,朱熹身处的南宋社会内部矛盾尖锐,外又受强敌威胁,朱熹期望国家中兴,由此朱子萌生了忠君尽善尽美,从而感叹"屈原之过"。从这一层面上讲,朱熹的"屈原之过"之论也彰显了朱熹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0.
《湘累》和《屈原》是郭老运用同一历史题材,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两个剧本。这两个剧本都取材于战国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分别塑造了屈原的光辉形象,但是这两个屈原形象却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金相玉质,百世无匹”的屈原诗作,充溢着前所未有的强烈爱国精神。因此,人们称屈原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之所以异乎寻常的强烈,乃是历史、社会以及家庭、个人等多种因素交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则是他那超乎常人而达到时代高度的哲学认识。屈原的爱国精神,正是以先进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欲要充分阐发和大力弘扬屈原的爱国精神,就必须认真探讨和深人理解屈原的哲学思想。屈原的哲学思想,最为集中地表达在被誉为“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的长篇诗作《天问》中。在此诗的开篇,屈原就提…  相似文献   

12.
陈忠强 《求索》2013,(10):146-148
屈原在楚辞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的经典形象。并赋予她们特有的政治寓意。屈原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类:仙界的神女、人间的凡女、理想世界里的美人。神女代表着远离尘世、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凡间关女代袁着芸芸众生简单低俗、伸手而能及的生活愿望:美人则喻指屈原理想中贤德的明君和清明政治。屈赋女性形象及其特定的关学意蕴,对屈原以后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影响深远,几乎成为了美人形象的经典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13.
赵雨 《求索》2013,(5):74-76
屈原自沉并非简单的以死相抗,悲壮玉碎,而是在现实层面的长期挫败之后,内心深处的“浴于沉渊”方能“死而复苏”、回归天国的古楚灵魂信仰与“由人入神”的古神仙家信仰的交叠。屈原依照古神仙家的内炼之术。在自感已完成修炼之时,选择依照古楚人灵魂信仰中水路归冥的路径。经由“水解”的宗教仪式,告别尘世,归向天国。屈原这一生命归宿的选择在其后期作品《远游》中有内证可考。《远游》中提到的“湘灵”和“冯夷”都是“溺死”而成神的神仙。理解屈原的自沉,必须回归屈远原后期作品文本的内证,回归屈原时代文化、宗教、哲学背景的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4.
王剑侯 《今日浙江》2010,(24):54-54
刚过端午,案头看到厚厚一叠书稿,我一看书名,是《大爱若师》。什么是大爱?两千多年前楚国大夫屈原在端午那天投泪罗江而死,这是大爱么?屈原投江时身上的爱国情怀,当然是大爱。  相似文献   

15.
屈原《九章·橘颂》作于何时?历来都有争论。清吴汝纶《古文辞类纂校勘记》及近世郭沫若《屈原研究》、谭介甫《屈赋新编》等认为《桔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其主要的理由是:“这里找不出任何悲愤的情绪”,形式上“遵守着四字句的古调,其余的八篇气象和格调都迥然不同”。且根据“江陵千树桔”(《汉书·货殖传》),“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等),谓桔并非江南才有。诗中有“嗟尔幼志”、“年岁虽少”之句,这是屈原的“自喻”等等。我认为这些理由是不充足的。《桔颂》当是屈原在顷襄王时放逐后“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的途中所作。因为:  相似文献   

16.
任何卓有成就的作家,当其进行艺术创造的时候,都必然会在有意无意、若隐若显之间,将他的审美观点,融汇到自己作品的字里行间。这一艺术规律,在屈原的诗歌创作中,也毫无例外地体现出来。而在另一方面,一个作家的审美观点,又总是与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氛围(亦包括所承袭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诚如黑格尔所说:“艺术是和整个时代与整个民族的一般世界观和宗教旨趣联系在一起的。”探讨屈原审美观点与先秦美学思想整体的  相似文献   

17.
《史记·屈原列传》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创作的珍贵史料,但其中关于《离骚》作期的记述,却存在着矛盾。作者既于“王怒而疏屈平”之后继叙《离骚》的写作,并给以解释和评论,又在怀王入秦、顷襄继立之后写到屈原“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云云,再次谈论屈子赋《骚》。《离骚》的作期究系何时,从这里自会得出矛盾的答案,以致后世争论纷纷。 对于这一矛盾现象,有以为错简所致者,有以为后人窜乱者,笔者认为,这是由《屈传》的特殊结构决定的,同时与太史公的笔法有关。  相似文献   

18.
屈原“放逐”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司马迁提出屈原“放逐”说之后,两千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无数治骚者。人们在诸如屈原放逐的次数、时间、地点以及原因、背景等问题上,各立其说,相互辩难,却始终未有趋于一致的结论。令人不解的是,人们对这个问题争论了两千多年,却始终未有人对问题本身提出怀疑——屈原一  相似文献   

19.
屈原与浮士德并提,这原本是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众所周知,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作品《离骚》闪耀着他自己的光辉思想;浮士德则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长篇诗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在浮士德身上有歌德的影子,但浮士德到底不是歌德。  相似文献   

20.
今年5月,本世纪最后一次屈学盛会在深圳特区举行,会议由深圳大学和中国屈原学会共同筹备,并由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具体操办。来自韩国、台湾、香港和内地的近百名楚辞研究专家参加了这次大会并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深圳市和深圳大学的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中国屈原学会秘书处所在地湖北省社科院及湖北省社科联的有关领导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或提要共50余份。议题广泛,全面深人,是这次学术交流活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无论是提交的论文或大会发言及小组讨论,其内容涉及到屈原与楚辞研究的诸多方面,从对原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