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曾用蚀斑减少中和技术和放射免疫扩散技术对150头非已知接触口蹄疫病毒的牛血清进行了检验,以估价在这些试验中交叉反应的意义和程度。对采自五个地区每个地区30头牛的血清,用7个型中各型有代表性的口蹄疫病毒进行检验。在特定的组群血清中,用放射免疫扩散技术和蚀斑减少中和技术发现在同一时间中均 有交叉反应的高水平。也看到用蚀斑减少中和技术对亚洲、南非Ⅰ、南非Ⅱ、南非Ⅲ型比对A、O或C型毒交叉反应的水平高,而用放射兔疫扩散技术对南非Ⅱ和南非Ⅲ型交叉反应水平也较高。对大多数血清反应的表现是颇为特异性的;已知血清往往仅同一或二种病毒有反应。  相似文献   

2.
我们用5个高效价中和性单克降抗体,从O型(O_1Kaufbeuren)口蹄疫(FMD)病毒中分离出30个突变体,并用7株单克隆抗体对其进行了鉴定。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lSA)和交叉中和试验揭示了三个互不重叠的抗原位点(Antigenic site),其中两个抗原位点,其内部的抗原基(epitope)有两个或多个相互重叠。三个抗原位点中,有两个立体结构性很强,在病毒亚单位或分离的病毒多肽中测定不到它们的存在。第三个抗原位点的立体性较弱,主要部分是连续的。ELlSA试验表明,与之对应的单克隆抗体与12 S亚单位、分离的VP_1、甚至人工合成的VP_1中141~160号氨基酸寡肽都有一定的结合力。病毒多肽的电聚焦分析虽未能揭示抗原位点的确切位置,但突变体的VP_1电泳变化率很高,说明三个抗原位点可能都与VP_1有关。我们用引物延长序列分析法对10个突变体和3个亲本病毒分离物的VP_1编码区进行了碱基顺序分析。结果发现,只有5个氨基酸发生了突变,而且其中仅148号氨基酸的变化能产生对中和作用的完全抗性。144、154、208号和另一个位置未定(可能在VP_1之外的其他多肽中)的氨基酸的变化仅能产生对中和作用的部分作抗性。因此,我们用突变体确定的这一抗原位点,与以前根据亚单位免疫原性直接确定的位点相当。该位点有一定立体结构依赖性,至少由三个区  相似文献   

3.
病毒对动物之最小发病量或最小致死量,作为病毒的滴度(毒价)。实际上这种剂量很难测定,因为动物个体的感受性有很大的变化,因此,把能使50%试验动物死亡的病毒剂量,作为病毒的滴度,这个剂量称之50%致死量(LD_(50))。LD_(50)通常以能使半数动物死亡的病毒稀释度倒数的对数表示之。如10~(-7.5)稀释度的病毒能使半数动物死亡,则10~(-7.5)的倒数为10~(7.5),10~(7.5)的对数为7.5,此病毒的LD_(50)即为7.5。  相似文献   

4.
由于动物病毒极小(直径在十几毫微米至几百毫微米之间),又不能像细菌那样在无活细胞的固体基质中生长,所以在五十年代以前,当谈及某一体积内病毒的多寡时,多是以“感染力”、“存活时间”这样一些统计单位为衡量尺度。总觉得无实体感。当讨论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时,总是以“一堆”病毒为对象,很难设想把这个复杂的群体中具不同生物学特性的颗粒分离开,进行分别地研究和使用。自1952年Dulbecco氏将噬菌体的蚀斑技术(1939)  相似文献   

5.
用预备试验初选的 4种稀释剂a、b、c、d ,对经浓缩培养法繁殖的牛、猪O型口蹄疫病毒进行稀释 ,使其与普通毒 (对照 )浓度相当。然后将其与普通毒一起在不同温度下放置不同时间后 ,测定TCID50 ,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 ,4种稀释剂稀释的病毒TCID50 存在显著差异 ;a和b稀释的病毒TCID50 之间无显著差异 ,但均显著高于c和d稀释的病毒TCID50 ;a和b稀释的病毒与普通对照毒的TCID50 也无显著差异。表明 ,a和b均可用于稀释口蹄疫病毒抗原 ,考虑到成本 ,宜选用b。  相似文献   

6.
获得大量抗元是口蹄疫免疫问题之一。10至15年来,一些国家利用小牛肾及猪肾作单层细胞培养。由于这种方法比较麻烦,使得许多人寻找其它的抗原来源。1960年,帕蒂(Patty)等人首次在悬浮的小牛肾细胞中培养口蹄疫病毒获得成功。意大利也采用这种方法培养病毒,并有所改进。 保加利亚兽医免疫学研究所口蹄疫防治实验室用此种方法在实验室中进行了实验。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7.
口蹄疫病毒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世界各国对口蹄疫 (FMD)防制十分重视 ,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但近年来 ,本病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频繁暴发流行 ,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1 口蹄疫病毒和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 (FMDV)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疫病 ,被国际兽疫局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之首。易感动物包括牛、水牛、绵羊、山羊、骆驼和猪等 2 0个科的 70多种家养和野生哺乳动物。猪和牛的临床表现最严重 (也有猪发病而牛不发病 ) ,羊只表现亚临床感染。在自然状态下FMDV可经消化道感染 ,经呼吸道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数个感染性病毒颗粒即…  相似文献   

8.
据文献报导,福尔马林对口蹄疫病毒具有良好的杀毒能力。我们在前一报告中报导了福尔马林溶液对A型口蹄疫病毒的消毒作用。本文介绍福尔马林烟雾剂对人工污染于羊皮样品上的O型口蹄疫病毒的消毒效力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一)兰州面碱对O型口蹄疫病毒的消毒作用:根据前一试验报告,5%的兰州面碱在2℃作用2小时,对A型口蹄疫病毒无杀毒效力。为验证前一试验结果,我们重复了试验。用12%的兰州面碱溶液,与等量20%的O型口蹄疫牛舌皮毒(阿克苏牛源毒,于试验室用牛保存28代)悬液均匀混合(混合后,面碱即6%,pH9.6,病毒为10%),于2℃和26℃分别放置30~40、60、120分钟后,接种猪(体重15~20公斤,系A型鸡胚毒效力试验用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进出口检疫上口蹄疫污染的皮毛消毒工作成了比较突出的问题。环氧乙烷已广泛的应用于炭疽等烈性传染病污染皮毛的消毒实践。据悉对某些病毒污染皮毛的消毒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能否在环氧乙烷消毒炭疽等病菌污染物的同时达到消毒口蹄疫病毒污染皮毛的  相似文献   

11.
美国农业部梅岛动物病研究中心潘英章教授(Dr.I.C.pan)等最近(1982)研究成功诊断非洲猪瘟的新方法,现将他寄给我的资料论文整理发表。这种方法对进行其它病毒病诊断也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口蹄疫 (FMD)是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可以感染多种偶蹄家畜及野生动物 ,对畜牧业生产危害极大 ,是影响动物产品 (包括动物 )国际贸易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病原为口蹄疫病毒 (FMDV) ,具有 7个血清型 ,型间互不交叉保护 ,型内各毒株间抗原变异大[1] ,这给FMD的预防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 ,研究FMDV的变异及其机理 ,对更好的预防以至消灭本病有重要意义。1 FMDV的分子结构及抗原性1.1 FMDV的分子结构 FMDV属于小RNA病毒科 (Picor navirdae)、口蹄疫病毒属 (Aphthov…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口蹄疫病毒(FMDV)Mya98谱系猪源及牛源2010年分离株的分子特征及蚀斑显型差异,对采自不同宿主的4株FMDV进行了分子特征分析和蚀斑形态的比较。结果显示,来自不同宿主动物的分子特征差异主要表现为猪源毒株O/CHN/Mya98/2010S2与2个牛源毒株之间具有21个特异性的氨基酸置换位点,分散在ORF范围内。猪源毒株O/CHN/Mya98/2010S1具有与牛源毒株大量相似的氨基酸位点,并且与2株牛源毒株一样,都显示为小斑的蚀斑显型,而猪源毒株O/CHN/Mya98/2010S2在蚀斑试验中显示为大小斑混合存在。结果表明,猪源毒株O/CHN/Mya98/2010S2的变异位点对病毒蚀斑显型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口蹄疫病毒和其宿主两个方面综合阐述了口蹄疫病毒持续感染形成的原因,旨在为进一步阐明口蹄疫病毒持续感染的机理和降低持续感染对口蹄疫防控存在的威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许多学者的研究确定,积聚的口蹄疫病毒颗粒呈六角形,单个的微粒近似圆形。颗粒的大小为20~30毫微米。随着电镜技术的改进,这些资料已日趋精确。 研究者在电镜检查时,除见到大小为20~30毫微米的口蹄疫病毒颗粒外,还常见到更小的10毫微米的微粒。这种微粒叫壳微体。  相似文献   

16.
通过PEG 6 0 0 0沉淀 ,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提取纯化了口蹄疫完整病毒粒子 (FMDV ) ,经 30g/L磷钨酸负染后电镜观察 ,FMDV 14 6S为中心黑染的圆形颗粒 ,与中心透亮的FMDV空衣壳有明显区别 ,SDS PAGE和Western blotting试验结果表明 ,FMDV 14 6S电泳出现VP1、VP2、VP3三条结构蛋白带 ,其中VP1和VP3与阳性血清发生反应出现 2条明显的条带。  相似文献   

17.
(一)口蹄疫病毒(FMDV)持续感染的特性1.生物学特性:体内和体外模型研究表明:在有抗体存在时,FMDV可持续感染,并发生演化(Youn-gner,1980;Gebauer and Torre,1988;Torre等,1988),演化后的病毒有不同于原来病毒的特性(Burrows,1966;Hyslop,1965;Sobinro等,1983;Torre等,1985)。从持续感染FMDV牛体内和体外培养的细胞上分离的病毒,在正常细胞上产生蚀斑的大小与原病毒的相比有减小的趋势(Seibold,1964;Straver等1970,1972;Torre等,1985)。但各型病毒在持续感染的不同时期其蚀斑大小变化不尽一致。通过冻融和  相似文献   

18.
口蹄疫病毒整联蛋白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组织分布、各毒株利用率、配体结合区介导感染的能力及β亚基胞质区作用等方面论述了4种整联蛋白ανβ1、ανβ3、ανβ6和ανβ8的研究进展,旨在阐明各整联蛋白决定口蹄疫病毒宿主组织嗜性的作用,并为口蹄疫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天然高分子聚合物甲壳质及脱乙酰甲壳质即壳聚糖在生物界分布广泛。近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壳聚糖的螯合和吸附作用使得甲壳质类物在环保、食品、医药和化工方面占有重要位置。壳聚糖的氨基对各种蛋白质的亲和力非常高,可作为酶、抗原、抗体等生理活性物质的载体。本试验以...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免疫增强剂应具备无毒、能刺激机体产生广泛的抗细菌及病毒等非特异免疫反应、在发挥作用范围内易分解、有明确的结构及稳定性、原料易得且制备工艺简便等特点。可溶性甲壳素即壳聚糖具有非特异免疫增强作用。本试验将壳聚糖与戊二醛交联,并经油相分散剂微球化后,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