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卓斐 《理论学刊》2004,(9):117-119
萨特的美学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一样,均以人的自由为旨归。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认识的不断深入,萨特的哲学“自由”观先后历经本体论和实践论两个阶段,其美学思想也相应地由以“想象”为核心的现象学美学理论向以“介入”为核心的艺术社会功能理论演变。  相似文献   

2.
人的“自由”问题是萨特毕生最为关注的问题 ,它构成了萨特从事哲学、文学、戏剧乃至社会政治活动的一个中心论题。在哲学上 ,他从多方面的关系对自由问题进行了探讨。“自由”这一概念在萨特的哲学体系中占据着一个中心位置。正是由于他对自由的强调 ,在存在主义流派中显示了自己的独特性。萨特的自由学说是本体论与自由、伦理观的统一。强调人的绝对自由是萨特哲学思想的核心 ,也是他的伦理学的基础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萨特的哲学被西方一些哲学家称之为“自由哲学”。萨特本人也被称为是一个不断地以人的自由的名义向世界提出异议 ,以恢…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分析了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对传统人性理论的批评,以及这个批评在西方文化中的意义,并结合海德格尔《论人道主义的信》,简要揭示了萨特与海德格尔哲学间的区别。作者认为,萨特的人道主义说到底是一种传统人性论的颠倒,并不能真正地担负起重建欧洲文化价值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李冬艳 《世纪桥》2009,(15):61-62
萨特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唯一可能达到完美的结构性历史人学的学说。然而由于当时马克思主义出现了严重的停滞和扭曲,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僵化和教条的方式来判断事物,妄下论断,完全忽视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实践活动,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萨特通过对其它学科——尤其是社会学和心理学方法的吸收和借鉴,希望能更好的研究以具体的个人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历史的整体化运动。这就是萨特的“逆溯—前进法”,萨特指出通过它可以更好的研究具体的个人及其置身其中的历史的发展,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的填补。  相似文献   

5.
仰海峰 《探索》2002,(1):64-68
本文从文本解读的视角,指出了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一书中,海德格尔与萨特的区别以及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根本差异。萨特将人道主义奠基于人的生存这一基础上,而海德格尔则认为对存在的历史性领悟才是人道主义的真实基础,萨特的人道主义只是传统形而上学的翻版。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历史性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哲学中最深刻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西方思想家、文学家中,保尔·萨特(1905—1980)无疑是倍受人们注意的人物。我想,这不是偶然的。萨特把人的生存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而往往有其独到的见解。身历两次世界大战苦难、并时常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种种动荡、萧条和嬗变之中的人们,痛感人的生存之危机、苦恼和迷惘。世纪前的传统理性哲学无法解答当代人生活和思想中的困惑,于是人们转向萨特这样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7.
董小玉 《探索》2001,(6):67-70
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萨特曾宣称"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人道主义分为精神探索的三步曲即以人的"自由观"为基石,开始寻找自我;然后从人的"异化观"中发现人已失去自我;第三步就是在人的"价值观"中进一步发现自我.  相似文献   

8.
萨特自由观的主要内容有:即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自由是选择的自由——绝对自由是通过选择来实现的;人应该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萨特的自由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其基本立场是主观唯心主义,因此有很大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9.
萨特虚无哲学认为,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存在,是虚无化自在存在的自为存在,人基于此拥有了自由的可能性,而自由承担的道德责任是自由选择的价值取向。他基于虚无观塑造的人物形象,直面人的本质存在和从虚无发展起来的情感渴求,获得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意义。虚无与自由、审美的内在相关性使萨特哲学具有超现实的乐观主义精神,给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在萨特和马克思的哲学中,异化都是一个重要概念,然而两者的异化理论从根本上讲还是有区别的。萨特从个体的人出发,把异化理解成人的生存的普遍形式,没有超出存在主义的范围,而马克思则把异化的产生归于私有制,从而指明了消除异化的途径。本文从异化的概念、产生异化的根源和克服异化的途径三个方面入手,阐明了两者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1.
白冰  王飞 《世纪桥》2011,(21):49-50
萨特用人的需要来解释社会集团的形成。他认为,由于周围物质环境资料的匮乏,产生了有机体的需要,这种需要促使个体进行实践活动,从而使个人实践进入群集。在群集的基础上,个体为了对抗惰性—实践而结合起来产生的共同实践,促使了集团和社会组织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在"父母"与"正义"之间,你如何选择?大多数朋友几乎是脱口而出:当然是父母。这令人欣慰,尤其是在我们刚过完了5月的母亲节、6月的父亲节后。这曾经是一个困扰了很多人的哲学与道德、革命与改良、暴力与非暴力的问题,也是让加缪与萨特最终决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性善与人性恶争论的实质是对人的本性、本质的认识。无论是性善论、性恶论抑或是不善不恶论,都预先设定了一个前提,即认为人有一个不变的本性。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以及马克思的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为我们深入剖析人的本性、本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杨恒均 《廉政瞭望》2011,(13):66-66
在“父母”与“正义”之间,你如何选择?大多数朋友几乎是脱口而出:当然是父母。这令人欣慰,尤其是在我们刚过完了5月的母亲节、6月的父亲节后。这曾经是一个困扰了很多人的哲学与道德、萆命与改良、暴力与非暴力的问题,也是让加缪与萨特最终决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辩证理性批判》是萨特晚年力图实现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著作。在这篇文献中,他一方面讨论了个体实践的惰性转化和物化的社会场域的构成,另一方面,他认为在这种惰性实践中具有向创造性实践转变的契机。正是在这一转变契机中,个体实践与群体实践形成了内在同构关系,推动着辩证经验与辩证理性的形成。这是辩证法得以建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信仰的力量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每个人心底深藏的高贵信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来临之际,我有幸到广东、福建、湖南、上海、北京游历,沿着革命者的足迹,追寻信仰的力量。在深圳莲花山公园广场,看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铜像,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激发了世界史上真正的大变动——1917年的俄国革命以及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从那时起,世界不复从前。他构建的哲学、历史、经济学及政治学体系,已经成为本世纪精神支架的一部分。当萨特称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时代的哲学”时,马克思的许多观点得以形成的方法,已经成为我们观察世界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8.
信仰的力量     
侃侃 《奋斗》2014,(7):63-64
正信仰是啥?信仰就是历史自觉,信仰就是心中的理想。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靠的就是信仰的力量。作为当代共产党人,坚守精神家园首要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人有信仰虽陷艰难意志不摧,党有信仰必破险阻斩获光明。  相似文献   

19.
正我念中学的时候就酷爱法国文学,延伸到哲学,至今不改痴迷,从伏尔泰、雨果、左拉、巴尔扎克读到萨长串。特、福柯、罗我对法兰兰·巴特……名单一西的向往一如对德国和俄罗斯的向往,法兰西太迷人了,我甚至对法国的外省乡村如数家珍。萨特叼着烟斗沉思的照片一直放在我的书房,与鲁迅先生的小雕像、苏  相似文献   

20.
杨建民 《党史纵览》2004,(10):17-19
1955年9月,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与其终身女友、也是著名学者的波伏瓦,应中国政府邀请,访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45天时间里,他们访问了中国多个城市:北京、南京、上海、沈阳、杭州、广州……对这个在西方人眼中带有特殊色彩的国度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使他们产生出许多异样的感受.这段行程,在北京过中国的国庆,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