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理论与当代》2007,(8):56-57
剑箫在7月1日的《新民晚报》上撰文指出:鲁迅先生逝世迄今已有70多年,人们仍然常常要说到他,这不仅仅因为他留下了几百万字的著述,人们在鲁迅身上还能得到十分有用的东西。有三副悼念鲁迅的挽联,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鲁迅的价值。其一,是蔡元培先生的挽联:“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其二,当年鲁迅逝世的噩耗传到日本,一友人撰成挽联:“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相似文献   

2.
鲁迅一生中没有发表任何沾沾自喜于与名流政要往来交游的"借光"文字,尽管他的故交旧友中多的是达官贵人以及宋庆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林语堂这些名重一时甚至如日中天的社会名流。对鲁迅有知遇之恩的陈独秀曾经红极一时,甚至被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3.
正1933年2月16日下午,剧作家萧伯纳由香港抵达上海进行访问。时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主席的宋庆龄到吴淞口上船迎接,双方约定第二天参加活动。2月17日凌晨,宋庆龄又上船迎接萧伯纳,一起乘汽轮从杨树浦码头上岸前往自己的寓所。当天中午,宋庆龄设家宴为萧伯纳洗尘。大家希望鲁迅能来参加会面,于是蔡元培匆匆写一短信,派车去接鲁迅。  相似文献   

4.
董宝瑞 《党史纵横》2007,(6):49-49,53
2006年5月4日,在纪念五四运动87周年之际,中国国民党在台北举办了五四名人书札展览,展出了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元培、胡适、鲁迅、钱玄  相似文献   

5.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当时海内外人士纷纷撰联以示哀悼。蔡元培的挽联是:“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鲁迅逝世时,郭沫若身在扶桑,他送了两副挽联,其中一副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双星”指高尔基和鲁迅两位文坛伟人,先后去世仅隔4个月。另一副挽联是:“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正当姚克与埃德加·斯诺在鲁迅指导下致力于编译《活的中国》时,得知鲁迅逝世噩…  相似文献   

6.
鲁迅后期是否具有改造国民性思想,这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一以贯之的思想,并分析了鲁迅后期着重批判的我国民性的弱点及其部分病根.探索鲁迅的这些思想,对于匡正世风,重塑现代人格,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是鲁迅之弟,周建人之兄。他一生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复杂的人生道路。二十年代前后,作为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的周作人,与早期共产党人陈独秀曾有过一段密切的交往。 1 周作人初识陈独秀,是在1917年4月10日,那是他到北京的第10天。周作人经鲁迅等人推荐,应蔡元培之邀,来北京大学任职。他原想到北京大学教希腊文学与英国文学,  相似文献   

8.
《前线》1998,(8)
新时期共产党员修养系列谈鲁迅为工人改稿和医生讲条件舍身悼亡友为了一条注释1933年6月,蒋介石指使特务在上海公然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兼总干事杨杏佛杀害了。消息传出,震动了整个社会。鲁迅和其它民权保障同盟的重要成员宋庆龄、蔡元培也都收到了恐吓信,鲁...  相似文献   

9.
正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这时,僻居四川江津的陈独秀也已经是心力交瘁、疾病缠身。"人生自古谁无死"。陈独秀一生历经磨难、出生入死,对待生命的终结,早已有坦然面对的心态。但是,对于蔡元培的逝世,他却有着深切的哀悼和思念之情。蔡元培因办报而认识皖城志士陈独秀光绪九年(1883年),16岁的蔡元培考中秀才;1889年参加浙江乡试,中了举  相似文献   

10.
高振兰 《党史文苑》2005,3(11):23-24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社会科学家,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统一努力奋斗.本文通过对蔡元培主张在中国统一国语思想的论述,从而得出蔡元培通过统一国语以达到挽救民族和国家危亡,实现国家统一目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苗体君 《党史纵横》2011,(10):15-17
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的名字是与北京大学联系在一起的。从1917年到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这10年是蔡元培72年人生岁月中最辉煌的时期,他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主政的北京大学成为当时许多有为青年的梦想之地。  相似文献   

12.
王灿 《党史纵横》2001,(3):29-29
1881年,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读书人家.童年时期的鲁迅,衣食无忧. 鲁迅13岁那年,家里发生了重大变故.曾是清朝翰林学士的祖父不幸坐牢,父亲又生了重病.少年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当铺和药店.在当铺,他将衣物或首饰递到高他一倍的柜台,然后在侮蔑的眼神中接了钱币,再到药店,在与他齐头高的柜台上买了药,返回父亲身边.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社会对于美育的推崇,不仅在于它有使人革新之功用,更在于美育在中国的悠久传统始终并未断裂。今年是蔡元培先生诞辰150周年。大约十多年前,赴东堂子胡同75号拜访蔡元培故居,屋顶蒿草一片,门前竟可罗雀,当时就想到:五四前夜,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家中想必是高朋满座,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早在1917年,蔡元培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去年五四青年节当天,在如今五四大街  相似文献   

14.
高旭东 《理论学刊》2008,(3):113-117
在美国的汉学界,从夏志清到王德威,都认为张爱玲是比鲁迅更为优秀的、现代中国最杰出的小说家.本文通过对鲁迅与张爱玲小说的比较,尤其通过对夏志清有关鲁迅小说艺术批评的再审视,得出结论:张爱玲与鲁迅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作家,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将张爱玲与鲁迅相提并论甚至以为前者创作成就超过后者,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伪命题.  相似文献   

15.
张大巍 《党史纵横》2009,(12):52-56
1903年,章太炎应蔡元培之邀到上海推进教育会活动,并变《苏报》为江南喉舌。为驳斥康有为的保皇论,章太炎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的《革命军》一书作序。日本学者岛田虔次在《章太炎的事业及其与鲁迅的关系》中评论:“在这个改革主义和革命主义的最初论战中,作为革命的争辩家的太炎面目,已毫无遗憾地发挥出来了,而最为轰动的是他在论战中,  相似文献   

16.
祝彦 《世纪风采》2009,(1):27-30
无论是蔡元培,还是陈独秀,许多人都很熟悉。对于陈独秀,无论是从中国共产党历史方面,还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方面来讲,他无疑都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而对于蔡元培,无论是就中国近现代史,还是当代历史,把他的名字与今天仍然是年轻人向往的学府——北京大学联系在一起,无疑是为大家所熟悉、且充满崇敬之情的!  相似文献   

17.
胡适与鲁迅     
他们是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中国现代文学史因他们揭橥,而开启了崭新的篇章。最初,为着探寻文学革命的路径,他们意气相投、志同道合。后来,却因思想歧异,而道不同不相与谋。然而,他们并不怀揣成见,挟怨贬损对方,而总是客观公允地评说对方的功过得失,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新青年》同仁1917年1月,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到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往北京。于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相继在《新青年》发表,惊醒了许多在旧文化营垒中彷徨的知识分子,鲁迅便是其中的一位。此时,鲁迅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胡适     
曾是新文化运动的同路人 1917年1月,《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请,来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新青年》也随之迁来北大,于是,这所陈腐、守旧的学府引进了一股清新的春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作为新文学运动的滚滚春雷,惊醒了许多在旧文化的迷惘中彷徨的知识分子,鲁迅便是其中的一位。鲁迅此时的精神状态正如他自己所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他躲在补树书屋内,整日抄写古碑碑文,以纾解郁悒苦闷的心怀。北大教授、《新青年》编辑钱玄同对鲁迅如此消沉难以理解,他常去叙谈,希望鲁迅振作起来,“做点文章”,参加到《新青年》的群体之中。  相似文献   

19.
广闻博览     
正蔡元培给教授"请安"送薪酬1916年12月,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对于聘任的教授,蔡元培都给予了不菲的薪酬,而在每月发薪酬的日子,他从不让教授们去总务处领取,而是由他登门亲自"请安"。每次去,他都穿着一身一尘不染的西装,再带两个助手,来到教授的宅府。坐下后,蔡元培微笑地褒扬教授新近发表的某篇论文,又在不经意间转换话题,亲切询问教授的饮食起居。  相似文献   

20.
鲁迅悼丁玲     
鲁迅早殁于丁玲,怎么能够悼丁玲呢?事情发生在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振风学院参加了一个文学座谈会后返回昆山路寓所,被守候的国民党特务绑架了。鲁迅、杨杏佛、蔡元培等人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抗议,并在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的协同下,竭力奔走营救,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