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意识形态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化教育发展甚至国家发展道路选择,都具有密切关系。为适应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必须转变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创新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总结党史经验从而取得伟大成就、创造辉煌的历史。党在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总结党史经验的过程中,尤其重视坚持整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实践的方法。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才能使人们在党史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形成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情感,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历史自觉。  相似文献   

3.
当前西方一些学者以唯物史观是"唯生产力论""技术决定论"等论调来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着生态思想,这其实是对唯物史观的一种误解。唯物史观是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它强调通过社会建设来实现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和谐关系,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在今天生态文明建设中,科技是人类最主要的手段,但其中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此,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强调合理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即通过合理的社会建设来消除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是我们观察认识社会的理论武器和"唯一科学方法"。置于这一理论视角下,在社会结构的有机整体中,党内政治生活统一于社会生活,引领着社会发展;在历史进步的客观规律中,党内政治生活形成于党的实践,决定着党的生命;在事物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党内政治生活根植于中国国情,体现着中国特色。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都必须以党内政治生活为抓手。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是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新判断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抓手。全面准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性,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需要运用社会工程哲学的思维方法指导我国发展实践,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打造不同领域共同发力的共同富裕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工程推进体系,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早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资本逻辑主导的资本主义文明在征讨世界的进程中构建了西方文明支配东方文明的权力关系,赋予资本主义文明永恒性和普世性,以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批判了资本主义文明,撕碎了资本主义文明永恒性的外衣,并指出东方落后大国亦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拥抱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因此,苏联率先开始探索,但惨遭失败,而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最终在建党百年之际宣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富有生机与活力,就在于坚持人类解放价值指引、注重现代化事业协调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大国崛起等,为世界文明增添了新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造就了人类历史,现实的个人的具体化放在历史语境中也就是历史主体身份的具体化.马克思在论述唯物史观过程中,针对革命和生产力发展这两个动因,逐渐形成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和发展两个视域.与此相对应,历史的主体也从总体化的人民逐渐转变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现实的人.在中国,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人民主体地位变迁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进步的过程,也是人朝向本质复归的过程.立足新时代,积极探寻人民内涵变迁的唯物史观依据,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角度来讲都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进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伟大胜利,是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结果,归根到底也是唯物史观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的内容就是唯物史观这个惟一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新社会主义观的生动体现和展现.这是我们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而必须时刻牢记的最根本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不仅是对时代问题的直接回应,而且是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领域的当代表达。国内学界已有研究尚有很大的理论探讨空间。以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作为研究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主线,必须准确认识二者之间辩证互构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视角的植入具有必要且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将新时代社会建设的理论架构置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视域下,旨在构建一个理论基石、基本框架、价值旨归、工作原则和实践路径等各因素紧密衔接、内在逻辑自洽、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时表示,党中央高度重视并一直在想办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同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也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企业功不可没。"那些称"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制经济发展,应逐渐离场"和"新公私合营论"等言论毫无疑  相似文献   

11.
王伟光 《求是》2014,(7):15-17
<正>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在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指明了前进方向。只有牢固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深化对中国梦的历史条件和现实依据、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才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教育理念大致经历了欧洲模式、日本模式、美国模式、苏联模式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模式。政府是教育理念的提出者、政策制定者和项目规划者,高校是执行部门,这一逻辑进路折射了教育生存的文化自觉是教育理论变迁的内在旨趣。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两山论”意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理念,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要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继承,也是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证关系的新发展。全面系统分析两山论的科学意蕴,有利于拓展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认识,有利于正确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4.
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以唯物史观为视角探究文化自信,是将文化自信与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群众等相联系,置于社会总体性之中,能够深刻地抓住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便可从起最基本保障作用的生产力要素、决定方向与性质的意识形态属性、涵养动力源泉的文化创新及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向等四个方面分析文化自信的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15.
王田 《理论研究》2022,(5):34-39+49
唯物史观与正义问题的深层联系表明,马克思是以追根溯源的态度从生产方式的视角来界定正义的真实基础。通过锁定考察社会历史的现实前提、辨明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基础、揭示正义作为历史范畴的本质、确立社会生产之于分配正义的决定作用,马克思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对自由主义正义的解构。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坚持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这一辨证关系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在当代中国,这一思想不断调整着改革开放的方向与目标。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坚持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这一辨证关系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在当代中国,这一思想不断调整着改革开放的方向与目标.  相似文献   

18.
王巍李永 《唯实》2022,(8):21-2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人类民主政治的新形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人的解放,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里,完整地提出了他的新技术观.马尔库塞的新技术观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是他的技术政治观理论构想的系统化.马尔库塞的新技术观既不同于技术悲观主义,也不同于技术乐观主义,而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技术现实主义.它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滥用技术造成对"自然的暴行"和对人的本性压制的揭露,不乏真知灼见,也需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进行解剖.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蕴含着深刻的唯物史观原理。干群关系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好的一对重要的社会关系。基于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观阐明密切干群关系的学理基础,剖析干群关系疏远的深层动因,进而构建起密切干群关系的长效机制,确保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始终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