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是社会革命意义上的“同时胜利”论,并不否认政治革命的“一国胜利”;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政治革命意义上的“一国胜利”论,并不否认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必然是“同时胜利”。“一国胜利”论与“同时胜利”论不是对立的。因此,关于“同时胜利”论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过时,因而被“一国胜利”论所取代的传统观点,没有准确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社会主义胜利问题上的本来思想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推动反腐败斗争由“压倒性胜利”到“彻底胜利”的巩固发展,全面构建“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思想、推动一系列变革性实践,成为新时代治党反腐的重要目标遵循。“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党反腐的标志性成果和清廉中国构建的阶段性目标;全面构建“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是“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巩固发展方向,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更大治理成效和战略性成果;从政治、理论、数量、质量等维度厘清“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主要效能标识,明晰清廉中国的建构目标、构建步骤、构建价值和构建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 ,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 ,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并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 ;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 ,曲解了列宁的思想 ,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 ,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 ,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4.
●列宁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大胆提出了“一国胜利”论。●“一国胜利”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发生”论的突破,是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典范。●“一国胜利”论的提出和完善过程表明,正确回答时代课题是列宁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接受实践的检验是列宁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进行分析与探究,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提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胜利的观点。从“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和“自强不息”三个方面阐述民族精神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作的贡献,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着力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展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英勇无畏的民族气概。  相似文献   

6.
从一九三○年底开始到一九三四年,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曾经进行了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五次“围剿”。除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通过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导下遭受严重失败外,其余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是在毛泽东、朱德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取得胜利的;第四次反“围剿”开始的前夕,毛泽东同志被“左”倾冒险主义者排挤离开了红军领导岗位,这次战争是在周恩来、朱德同志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取得胜利的。  相似文献   

7.
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中心一环———纪念“七七事变”抗战六十周年刘伯勋内容摘要文章紧扣抗战胜利主题,集中阐释了中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的理论依据、客观依据及党关于“独立自主原则”的特定涵义;论述了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一整套路线、...  相似文献   

8.
50年前,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部分的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一胜利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而且“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胜利”,是民族精神的大胜利。正是抗日御侮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团结认同,促成了全民族的觉醒,从而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民族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9.
新书架     
《官德》 日前,散文家梁衡所著的《官德》一书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发行。该书为庆“两会”胜利闭幕,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而著,为全国首部宫德培训普及读本、“十二五”期间全国党政干部“官德轮训”必选图书。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5 8周年。在纪念这个伟大胜利的时候 ,面对历史的沉思 ,这个胜利究竟是谁的胜利。此时 ,重读革命先驱李大钊的“Boishevism的胜利”一文 ,大有益处。李大钊针对当时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情景指出 :“这回胜利 ,究竟是谁的胜利 ,这回降服 ,究竟是哪个降服 ?这回功业 ,究竟是谁的功业 ?我们庆祝 ,究竟是为谁庆祝 ?”他深刻地指出 :“原来这次战局终结的真因 ,不是联合国的兵力战胜德国的兵力 ,乃是德国的社会主义战胜德国的军国主义。不是德国的国民降服在联合国武力的面前。乃是德国的皇帝、军阀、军国…  相似文献   

11.
胜利大街和桥头大街横贯伊敏河两岸,号称海市的“长安大街”,是海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从“畅通工程”启动后,胜利大街、桥头大街被列为严管街,做为样板,引起全市人民的瞩目。在市委、市政府帮助和支持下,在市局和支队的正确领导下,大队领导运筹帷幄,带领全体干警,集中精力,为全面抓好两条“严管街”的管理,恪尽职守、加倍努力,为全市的“畅通工程”树立了样板,积累了经验。   加大管理力度,改进工作方法,开创“严管街”交通管理的新局面   (一)集中优势兵力,增加管理密度。胜利大街、桥头大街这两条“严管街”…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中央苏区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是由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并取得了胜利。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时,王明“左”倾错误排斥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但传统说法是,毛虽然人不在,但其思想在。第四次反“围剿”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由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在红军中的影响。笔者认为:一个如此大的战役,仅仅是靠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的影响,而没有朱德、周恩来等英明的指挥员,没有周密的作战计划,以及战时的机动果断措施,要想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 《当代党员》2012,(12):13-29
“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翻一番”、“五位一体”、“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翻开了十几亿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启新阶段、迈上新征程。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至今八十年来,世界社会主义有三次大发展: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这三次大发展,都是以思想理论上的大突破为先导: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突破了十月革命的“城市中心”论;邓小平的市场经济、共同富裕、发展生产思想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公有制设想,否定了传统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三大发展靠的是思想上的三大突破,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同样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革故鼎新的理论勇气。  相似文献   

15.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胜利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护其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从而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下野,“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职务。李宗仁上台  相似文献   

16.
锦囊佳句     
《军队党的生活》2014,(5):75-75
群众路线是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法宝,也是人民军队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就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坚持官兵一致、实行“三大民主”,团结和带领广大官兵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故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7.
1930年12月,蒋介石抽调10万兵力,组织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第一次反“围剿”,红军兵力只有约四万人,却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本文试图以党和红军采取的政策导向及民心向背为线索,系统剖析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重庆为胜利狂欢(一)9月2日,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正式向同盟国签订投降书仪式。9月3日,重庆校场口广场举行了更为隆重的“陪都各界庆祝胜利大会”,会后10万人以上胜利大游行,队伍高唱“联合国歌”,推着飞机、坦克、军舰模型缓缓前进,市民夹道欢呼,盛况空前……1945年8月15日,日本广播以凄哀的声音,播出天皇裕仁向全国臣民的《终战诏书》:“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相似文献   

19.
白明启 《世纪桥》2005,(8):18-21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东北烈士纪念馆共同发起“胜利之旅”特别采访活动。60年后的今天.把现代人“拉回”那“久远”的岁月.重走抗联战士走过的路,追寻抗日风云.目睹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体验和弘扬伟大的抗联精神.目的是让世人更加珍爱今天的幸福生活.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振兴中华。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本文仅就近年来我国史学界研究抗日战争史的新动态、新成果作一些简单述评和介绍。 一、关于抗日战争的起点 中国抗日战争从何时开始的?史学界一直认为,1937年“七七”事变为标志,开始了全面的抗日战争,到1945年8月取得了胜利,称之为“八年抗战争”。1991年前后,对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展开了相当规模的争论。有人对传统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战的起点,到1945年8月取得胜利,是“十四年抗战”。 提出“九一八”事变开端说的主要理由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由阶级矛盾转化为中日民族矛盾。全国人民首先是东北人民纷纷起来抗击日寇的侵略,尽管“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把枪口对内,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