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影响社会风气,破坏社会和谐秩序,这是一种集体的道德滑坡,抑或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著名社会学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提出,这些事实反映出"我们社会生活的底线在失守"。对孙教授的访谈,旨在反映我们的社会生活底线被突破的原因和应守卫的底线。  相似文献   

2.
沈善增 《传承》2011,(19):66-67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以价值取向定位,只有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两大种。中华文明之所以优越,就因为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明确提出了"道德"的概念,确立了崇德文化话语。但《老子》所言之"道德",与今天使用的与"法律"相对而言的"道德"概念有所不同。今天所指"道德",在古时属于"礼"的范畴。"道德"属于伦理范畴,但处于伦理的高端,"礼"则属于伦理的底线。今天通常认为"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其实"礼"(游戏规则)也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只不过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底线。崇德文化之"德",使用的是"道德"的古义,或谓"本意"。  相似文献   

3.
沈善增 《传承》2011,(7):66-67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以价值取向定位,只有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两大种。中华文明之所以优越,就因为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明确提出了"道德"的概念,确立了崇德文化话语。但《老子》所言之"道德",与今天使用的与"法律"相对而言的"道德"概念有所不同。今天所指"道德",在古时属于"礼"的范畴。"道德"属于伦理范畴,但处于伦理的高端,"礼"则属于伦理的底线。今天通常认为"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其实"礼"(游戏规则)也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只不过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底线。崇德文化之"德",使用的是"道德"的古义,或谓"本意"。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不仅是一部政治文献 ,而且是一部理论性很强的人文社会科学文本 ,具有突出的伦理学学理性 ,值得在伦理学学术意义上进行充分的研究。一《纲要》的学理性表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它与社会实践 (经济方式、社会生活现实 )有着紧密的联系。每一个社会历史时期都有一种相应的道德 (包括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精神 )。这一点有两层含义 ,第一 ,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 ,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道德对于社会实践有依赖关系 ,一定的社会实践产生一定的道德 ,有…  相似文献   

5.
《创造》2013,(4)
《共同的底线》可视为秦晖1999年出版的《问题与主义》一书续编,其中收录的对话和文章主旨是从"主义"、"文化"与"部门"的分析中,结合特定的"问题"来论证持守底线的意义.据悉,该书早在2003年前就已编好,曾几度要出版,甚至已经三校,却因种种原因"搁浅". 今年3月上旬,学者、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召开.近二十位来自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与会,就当代中国的"问题"与"主义"、伺谓"共同的底线"等话题展开讨论. 尽管新书"难产"十年,但现场多位专家都发出"今日读来仍不过时"的感慨.学者贺卫方说,这恰恰说明,整个社会在制度层面、所谓左右政策的相互沟通上、谋求基本底线上没有多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曹治平 《前沿》2013,(1):56-59
底线伦理从人的有限性出发,强调一种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世俗道德,从一种"神性"的道德高标"退"守属人的道德底线。它是对"革命"道德和"动员式"道德的反思、解构与超越,主张确定合理的、普遍平等的道德义务;它是对道德虚无主义的阻击,主张培养伦理底线耻感,践行基本的道德义务;强调社会底线正义以及政府的相关义务,有助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现代道德范式构建,实现社会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7.
正在信息技术领域,每十年都会经历一场大的变革,如今这种变革正在大大加速。在多次成功预测互联网趋势的IT精英眼中,互联网未来将给人类生活带来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许未来的互联网生活将比他们所描述的更精彩,更颠覆,也更令人期待。凯文·凯利:未来十年的生活面貌"硅谷精神之父"、《连线》杂志创始人、《失控》作者凯文·凯利,在2013年预测了互联网未来十年的大趋势。他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道德底线,是一个令人惶恐的话题,但是来自社会多个层面的道德出界现象却让我们已无法回避,我们通常都说,物质是基础,古人就有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的论说,然而,现实这样告诉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随之带来思想道德水准的相应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了许多,而坚守道德底线的问题反而显得相当严峻。邓小平说过,“物质文明搞上去了,社会的道德水平下降,是个贪污贿赂横行的世界,那么经济成功了,也没有意义。”“公民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道德问题已引起方方面面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有不少问题不容忽视,具体到现实生活中,道德滑坡问题主要有哪些表现?  相似文献   

9.
周洁 《人民公安》2013,(10):28-29
"面对台下这么多肃穆的警服,我和众多的老百姓都应该表示深深的敬意……在一个和平时期,人民警察不仅仅守卫着社会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坚守着人心的底线。"这是知名文化学者于丹老师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全国公安文化工作培训班"上讲座的开场白。我们的窗外是一个蓬勃的春天,但是在这个春天里,先有雾霾遮住了春日暖阳,接下来,大地震又再次发生了,随后,知名大学里出现了投毒案件,这一切让这个春天过得并不轻松。今天,中国的GDP  相似文献   

10.
胡坚 《小康》2012,(8):95
"德清现象"的意义正在于它是一种发自民间的道德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于老百姓的希望,也就是生活在一个非常和谐的温暖的充满道德的社会的希望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在物质世界的打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物质世界相比较而言,精神世界的打造还有很多不足。早前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就暴露出精神道德建设上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缺乏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善良与温暖。社会只有经济的增长没有精神与道德的确立,人们是不会幸福的。所以,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在这方面,应该说上下都很关注,但是我认为老百姓更加切身地体会到这个问题的重要并给予高度关注。老百姓是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所有的生活氛围和社会状况与他们都是息息相关的,前一  相似文献   

11.
传统熟人社会中的道德主要是一种调节、维系私人间关系的道德,这种道德侧重于从积极的角度要求行为者为特定的对象去"做"点什么,以帮助、成就、满足对方,即它主要措意于处于特定私人关系中之人们彼此之间的"义务"。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我们需要强化调节陌生人之间关系以确立基本公共生活秩序的公德意识和素养。公德首先并主要从消极的角度来规范、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其所主要措意的,是对人们不受别人干扰之"权利"的尊重。调节私人间关系的道德可以通过正面示范来建设,而强调"不能够做什么"的公德意识只能更多地依赖于树立"反面教材"来培育。公德所要确立的是公共生活之基本秩序的底线,而真正有生机有活力、能增进公共福祉的公共生活,则依赖于社会成员更积极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2.
"次道德"现象在社会上广有争议,无论提倡还是反对,都应承认"次道德"现象的客观存在.从善与恶的关系看,"次道德"在性质上应归属于不道德的行为,但它是一种恶中有善的行为,不能一概否定.从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看,对"次道德"行为价值评价时,在总体上应否定其行为动机、效果的价值,但也应对其减轻恶的效果的行为有所肯定.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看,"次道德"仅仅帮助其载体建立减少犯罪损害的自我道德标准,而这种标准是低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次道德"的承认,会使违法者的道德底线提升,减少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13.
刘璐 《现代领导》2014,(6):24-25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常以中文版《沉思录》译者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而作为一名写作和研究学者,几十年来他的“沉思”总是围绕着与中国社会有关的“道德”、“常识”、“信仰”和“底线”。面对当前的道德困境,何怀宏更相信向善的力量,他提出缓解“道德焦虑”的路径是.让本有的良知在每个人的心中苏醒,围绕着道德的底线凝聚共识。在他看来,对大多人来说,正直并不是那么难。  相似文献   

14.
<正>宁政发[2015]49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以下简称《办法》),推进我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办法》的重要意义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社会公平,是一项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办法》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类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首次将"救急难"、疾病应  相似文献   

15.
伦理秩序有底线的、正常的和美好的三个层次,其中底线伦理秩序基础脆弱,处于有序与无序的边缘,随时都有可能因为社会成员挑战道德底线而使社会陷入混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恢复了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的伦理秩序,但也只是达到了底线的层次。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我国的底线伦理秩序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而且难以通过既定的构建方式消除。导致这种挑战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众致富心切、政策过度激励致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未能得到有效扼制,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为了应对当前底线伦理秩序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适当调整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真正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的思路;需要通过政策导向和政策激励的调整,引导和推动社会公众追求全面而自由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坚守底线伦理,采取有效政策措施严防整个社会生活的市场化和资本化;需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实践和新要求,构建对人们既能起到规范作用又能起到引导作用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6.
《传承》2015,(4)
春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孔子始终都根据所生活的社会情况,为培养有能力重建社会秩序的人才而教学。他虽然未建立系统的学说,但从《论语》中零星分布的关于知行思想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重视实践。这种重视实践的思想更倾向于政治生活以及内修,并将"道德"引入人们的这种实践中。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 ,由于社会生活急剧变化与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伦理道德问题已非常鲜明地凸现在人们的面前。科学地阐明社会道德嬗变的现况、产生这种现象的根由和今后演进的基本走向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完备的、适应时代需要和富有中国特色的道德建设方略 ,已成为广大伦理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郭广银教授主持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工程研究》 ,为解决这一历史任务进行了历时两年多的精心探索 ,写成了作为本课题最终研究成果的《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江苏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 7…  相似文献   

18.
底线伦理是人们必须遵守的一种基本道德义务与社会行为规范,是道德规范中不可逾越的临界点。普遍主义的义务与基本主义的道德,是底线伦理的两个基本属性。现代社会对底线伦理的追求,符合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建构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12年4月5日《广州日报》刊登评论员的文章,最近,一些在网上编造谣言者被警方依法拘留,一批传播谣言的网站被依法查处。这再次警醒我们,即便是“虚拟世界”,一旦人们的行为越过了法律允许的边界,或给公众和社会造成了危害,同样要受到法律的惩处。自媒体时代更需坚守道德与法律底线。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的"最美事件"温暖了一度让人觉得日渐冷漠的当代中国社会。在"最美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道德底线的守护以及平凡人的道德自觉,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道德。最美事件还给我们以积极的伦理启示:道德教育中有必要建立与完善道德训练的机制;媒体作为新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平台或通道也是需要引起人们足够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