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共产党内,有两位李达,即战功卓著的李达上将和参加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国后担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哲学家李达。人们一般把使他俩称为文李达、武李达或是李达校长、李达上将。1958年春,(红旗)杂志筹备创刊。召开第一次编委会时,列名编委会编委的李达校长没有到会;未列名编委、在军队工作的李达上将却赶了来。主持会议的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料想到一定是发通知的人搞错了。类似的差错还发生过不少回,两位李达逐渐地都不以为怪了。1959年4月,两位李达都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人民大会堂见面了,亲切的交谈过…  相似文献   

2.
李达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中共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李达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中国化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介入中国经济研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与纯粹的经济学家不同,李达的经济学研究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并与其哲学研究密不可分,同时李达的经济学研究对李达本人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期推介     
<正>李达是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本期由武汉大学教授汪信砚主持的专题"李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赵士发和李亮华的《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提问题的反思及其重要启示》,汪信砚和郎廷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开启之作——李达的〈中国产业革命概观〉探论》,鲁涛的《李达对史学理论的探索》,三篇文章分别从普  相似文献   

4.
李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前驱之一,在其毕生从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事业中,李达反思和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的理论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要解决的第一个前提性问题,就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问题,具体而言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不先行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就成问题。李达在自己的理论工作中,较早地反思和解决了这个前提性问题。李达的卓越贡献,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及未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达早年曾就读于冯玉祥将军创办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受过严格的军事教育。1928年夏,他被发现是个参谋人才,调到旅部当了参谋官(当时冯玉祥把参谋称为参谋官),并很快被提升为少校参谋官。因此,李达对参谋工作是有着扎实的基础的。1931年12月,李达参加了著名的宁都起义,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年,他被王震将军选调到湘赣苏区,先后担任师参谋长、红6军团第8军参谋长、红6军团参谋长。1936年,红二方面军成立,李达任参谋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担任八路军第129师、第二野战军参谋长。1950年到1953年担任西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3年后,  相似文献   

6.
尼克·奈特认为,李达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声望,取决于《社会学大纲》所呈现出的博学。奈特站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认为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以苏联哲学为模型,论述主题与方式都与苏联哲学的维度与框架相似,是苏联正统哲学对李达哲学思想影响的有力证据。奈特的论述驳斥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异端"的观点,但他对《社会学大纲》正统性认可的同时,过于强调权力对真理的正统性解读,忽视了文本本身所具有的"中国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虞志坚 《求索》2013,(1):257-258,233
李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对建党初期土地问题与民生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李达认为,当时土地问题与民生息息相关:特定的社会形态是土地问题的发轫也是民生维艰的根源;土地问题沉重拖累民生;民生维艰呼唤土地问题的合理解决;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是分析土地问题民生问题的钥匙;土地国有化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李达指出,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是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土地国有。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共中央局委员 陈独秀 张国焘 李达书记 陈独秀组织部主任 张国焘宣传部主任 李达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中央执行局(执行委员5人、候补执行委员3人)  相似文献   

9.
<正>民国七年四月,为日本压迫中国留学生,留日学生在春假中全体归国,有郭沫若、王兆荣、李达、曾琦、雷震等。有一部份人在上海办了救国日报(龚德柏当时不过是很不重要的一员,当时的救国日报和如今也完全不同),李达就到北京来连络学生。那时候北大的代表是段锡朋和我,李达也来找过我们。北平的学校,当时有北大、高师、高工、医专、艺专、俄文专修班等八校,一方面选了十几个代表向总统冯国璋请愿取消二十一条,一方面就准备  相似文献   

10.
李达的“实践唯物论”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达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将"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论"。最终形成了强调"实践的唯物论"而更重视作为认识论的实践的理论特色。李达的"实践的唯物论"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要坚持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一大召开后不久,陈独秀和李达决定在上海创办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为此李达租下了今老成都北路7弄42号-44号的两幢房子。1922年2月,平民女校在上海正式诞生。陈独秀和李述在《妇女声》杂志上发表文章,热情赞扬平民女校是“到新社会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2.
<正> 作家王蒙曾讲过一个民间故事:有个人强说《水浒传》中的好汉叫“李达”,另一个人说叫“李逵”。于是,两个人赌20元钱,去问一位古典文学家。不料,那古典文学专家竟然判定“李达”是正确的。读“李逵”的当然有意见,骂他荒唐。谁知这权威竟悄悄对他说:“你不过损失了20元钱,而我们则害了他小子一辈子,他从此以后,肯定以为梁山好汉是‘李达’,这不是出一辈子丑吗?”本来我也替读“李逵”的那人悲  相似文献   

13.
"王会悟同志是中共创始人之一李达同志的夫人。她在党的一大筹备期间,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这段文字,见于1993年11月18日新华社《李达同志的夫人王会悟在京逝世》的电讯。原来,中共一大召开时,王会悟担当后勤保障的重任。当第六次会议出了变故紧急休会后,又是她献计改址嘉兴南湖,精心策划在游船上继续开会,并志愿充当警卫,保证了一大圆满闭幕。  相似文献   

14.
秘书丘学训     
丘学训,广东人。1924年6月,厦门大学因学生遭殴引发学潮,由于校方措施失当,丘学训等14位学生代表愤然离校前往上海,与在上海的前厦大9位教授共谋筹创一所新大学。继而厦门大学300多学生离校出走上海,师生们通力合作,创办了大夏大学。“大夏”含意为“光大华夏”,将“厦”去掉“厂”,寓意更能自由发展,不受局限。在创校过程中,丘学训的豪情与胆识初露头角。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丘学训投笔从戎,在邓演达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10月,总政治部成立了农民运动问题讨论委员会,作为专门研究开展农民运动的机构,聘请李达、恽代英、毛…  相似文献   

15.
一板斧砍掉毛泽东的主张毛泽东和李达世交很深,两人同籍湖南,同是中共“一大”代表,又同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延安时期,毛泽东拜读过李达的《社会学大纲》,非常赞赏,认为是一本好书,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科书。他在书上作了很多批注,大约3...  相似文献   

16.
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丰富深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一项极其重大的任务,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是这项任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蕴涵着"化大众"与"大众化"的辩证统一。他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要从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中获取教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同志在五四时期以及建党期间,向中国人民介绍马克思主义,灌输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唯物史观,为党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达同志早年在日本留学学习理工,在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影响下,于一九一八年回国开展救亡运动,同年再度去日本时,改理从文,致力于社会科学研究,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时,他已经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并积极向国内介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党仅有50多位党员。这些革命的弄潮儿,在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大多数成为民族的精英、共和国的功臣,只有极少数人蜕变为叛徒、特务、汉奸。还有三个人———李达、陈望道、刘清扬,曾由于各种原因一度脱离了党组织,在党外当“助攻手”,为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而战斗不息,最后又回到党的怀抱。他们的曲折革命历程发人深思。出色的理论家李达李达的名字非同凡响,他是中共一大代表,一届中央局宣传主任,是当时中央的“三巨头”之一(另两人是中央局书记陈独秀,组织主任张国焘)。李…  相似文献   

19.
《传承》2010,(19):69-69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他们是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  相似文献   

20.
论李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李达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深刻的独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他明确提出了建立"普遍与特殊之统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具体理论的历史任务,为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作了直接提示;主张从学理上有系统地彻底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好理论前提;提出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李达的《社会学大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