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强社会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提出:加强社会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这两大任务,现在经常在报刊上和谈话中出现,这两者当中都有"社会"这个概念,但在用法上有时似乎不尽相同.比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提法上,社会建设所说的"社会",就和整体性和谐社会中的"社会"概念不同;而在另外一些时候,又出现过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说法,把这一说法和四位一体的论述放在一起,又好像"社会"这个概念所包含的是同一个意思.不仅如此,在日常的书面用语和口头表述中,社会这个词也是不断出现的,其范围大到整个人类,小到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家庭.除范围外,也还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用法.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对社会这个概念进行准确定位,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这样对更好地加强社会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概念构成和现实形态既凸显了民间理解的约定性,又渗透了官方理解的规定性。同时,和谐社会之建构主要依赖于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形成,它们历史地、天然地嵌合在一起。如此,需要从民间与官方的双向视角出发,才能真正把握上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才能明确政治国家在生成以和谐社会为导向的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中的恰当角色。  相似文献   

3.
吴雅思 《理论月刊》2008,(4):157-159
和谐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概念,涉及了经济问题,同时也涉及道德问题.在我国,首席执行官这种舶来品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种不完善性是我国和谐社会道德建设和经济建设全面发展的巨大阻碍.为促进我国和谐社会道德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在总结我国首席执行官责任伦理缺失的原因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明晰首席执行官责任伦理规范的内容和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依靠民主政治制度的安排和运作.正确分析民主执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把握民主执政的起点、基点、重点、切入点,对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如何发挥司法行政机关法律保障、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等职能作用,特别是在新疆这样反分裂斗争形势非常复杂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如何促使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当前我们应该注意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必须做到“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十个概念和范畴,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将这十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范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涵贯性、融通性、契合性作一些探讨,以便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相似文献   

7.
林孝文  冯少辉 《理论月刊》2008,29(5):102-104
"和谐社会"主要是个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上的概念,不能简单地套用于法学范畴.在把法治转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检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法治是将"和谐社会"由理念变为现实的必由之路.法治保障和谐社会稳定运行;法治化解和谐社会各种矛盾;法治调节和谐社会各种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8.
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于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那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共同特征,体现国计民生的基本要求,笔者以为,首要的是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与公共性——一种社会学视野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主体间行动关联及其模式化结构的最佳状态;公共性与和谐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世界潮流的深入把握,对一些前沿伦理问题的自觉践行.  相似文献   

10.
刘自斌 《湖湘论坛》2007,20(2):10-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客观分析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根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并根据矛盾的特殊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这一理论是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1.
“原则”与“数量”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汇。“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数量”,则是指通过计量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然  相似文献   

12.
格里芬借用的概念—“祛魅”和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引入的“异化”概念都蕴含了一个相近的思想批判主客体的分离。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肩负的使命和建构理论的目的不同,这两个概念又反映出二者思想上的巨大分歧。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西方哲学,正确评价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市场化在农村的推进全面地改变了过去计划体制下农村的传统块状结构组织和整体性社会结构.与此同时,过去"生产队"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而要从思维认识上转变到农民现代化的核心主题上,改过去"单位化"动员为"市场化"组织调控,才能使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有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两个论断共同的历史观基础和历史经验基础 ,及其在内容上的内在一致性。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 ,反映了两代领导集体之间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反映了本世纪最后二十多年历程中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胜利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5.
从"认识论"向"本体论"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一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创立后又一次将实践问题提上了哲学的议事日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已经看到,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几乎所有现存的一切,都成了实践的对象。实践的问题不仅是认识论问题,而且是本体论问题。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提出实践问题并成功地指导了一个多世纪世界性的革命运动后,正在回归到实践本体上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召唤着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论》的再研究和再评论。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引…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现代中国迄今无人超越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后来走上了“一条中国知识分子唯一正确的道路”,“终于成为了共产主义者”;而在于他为中华民族贡献了别人无法贡献的、他个人独有的东西;而这种贡献是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7.
罗静 《前沿》2010,(24):46-48
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经历了从"共同富裕"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何考察"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这种发展也告诉我们在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永远没有唯一的、现成的、永恒不变的答案。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赶考“     
考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是神圣而庄严的;在一定的意义上,完全可以这样讲,考场如战场,考试实乃命运之门,成败荣辱系于此。半个多世纪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走出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战略指挥所———西柏坡村口时,以东方式的政治智慧和独特话语,把共产党在全中国的上台执政定位为“进京赶考”。“赶考”路漫漫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  相似文献   

19.
魏欣 《理论月刊》2007,(6):51-53
萨特与海德格尔的思想上的争辩,可以归为生存与存在的争辩。“existence”意味着生存,在萨特那里它形成了主题,而海德格尔的主题却是“being,”即存在。存在与生存的争辩将萨特与海德格尔区分开,揭示出了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实质是生存主义,而海德格尔与之无关。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讨高校文化时尚的内涵,着力挖掘高校文化时尚的青年亚文化特征,正确引导从"文化时尚"到"时尚文化"的同构与传承,趋利避害地发挥高校时尚文化的育人功能,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和人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