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关于扶南主体民族族属的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扶南是公元初兴起于今天柬埔寨这片土地上的一个古国,但是,对扶南的主体民族到底是什么民族,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考证后认为,扶南的主体民族就是早期的高棉人中的一支。 相似文献
2.
在后冷战时代的第三次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所引发的民族问题中,俄罗斯联邦的民族问题尤为引人注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从联邦国家层面来看,主要是以联邦主体为单位的各主体民族与俄罗斯族的关系问题;第二,从联邦主体层面来讲,各联邦主体内部的主体民族与其他民族群体的关系问题。从转型以来俄罗斯联邦的宪政结构与联邦化的制度实践来看,俄罗斯先是采用协商性的联邦制,而后到普京时期又辅之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来处理民族问题。俄罗斯解决民族问题的实际进程与制度构建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当代东南亚民族问题的类型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问题”一词虽然广为使用,但是迄今为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内的古今中外学者并未对其作一个全面而权威的界定。本文所论及的主要是东南亚地区各国的民族问题,由于其错综复杂,非一短文所能蔽之,故拟从东南亚问题的类型及成因作些粗浅探讨,以期能抛砖引玉,并得专家指点。 相似文献
4.
法兰西民族国家是长期历史演变的产物。大革命传统和共和主义理念奠定了当代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基石。在民族观念方面,法国与德国的分歧与历史文化差异有关,但也是欧洲大陆两大国政治博弈的产物。在法国,共和同化政策被视为进步和文明的表现。法国在社会文化模式和移民政策方面历来强调"大一统"和"共和原则",这主要是由于法国在世界上长期拥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强国地位所决定的。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法国国际地位的下降,以及移民问题引发的社会危机,法国的民族国家观念、社会文化模式和民族认同受到了严重挑战。法国人不得不对法国的社会文化模式、法兰西民族认同,以及法兰西的前途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6.
苏东剧变后,由于这一地区正进行体制转型,使原有的社会民族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以族群民族主义为特征的各种民族运动进一步发展,如何消除民族冲突甚至暴力活动的隐患,必须探究体制转型过程中社会民族结构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印尼的亚齐有长期的反抗强权史、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的社会结构.亚齐分离运动既是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不均的结果,又是印尼的世俗化政治与伊斯兰政治矛盾的结果,同时还是亚齐民族意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得以复兴的表现.本文拟对诸方面进行综合性探讨,进而总结出这一运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萨维尼为19世纪历史法学流派的先锋人物,其提出了德国法构建中的民族精神性,即认为法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自给自足与自我演进的过程。然而,结合历史来考察,其不仅仅在于构建民族性的德国法,而在于实现“民族→民族精神→国家精神→民族国家”之目的。因此,与其说其民族精神是一个法律之概念,还不如说是一个政治性的术语与口号。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分析瑞士如何在强邻并立的严峻地缘政治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在国内不同语言、文化的族群中打造出统一的瑞士国家与民族认同和稳定的国家体制。传统观点将瑞士联邦政府实施的直接民主、联邦制下的地方自治,以及对不同语言和多元文化的保护政策等看做是保持国内各个族群,特别是使用不同语言的居民之间能够和平、和睦相处的灵丹妙药,把瑞士树立成不同民族间融合以及成功解决民族间冲突的一个典范。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具体的政策和制度并非瑞士国家和民族建构成功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瑞士建国进程中所面临的初始条件、外部威胁、地缘政治和战争冲突等因素才是决定其成功建立统一的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浅议泰南民族分离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南自1909年签定《英暹条约》归入泰国版图以来,马来穆斯林的分离运动就此起彼伏、经久不衰,成为困扰泰国历届政府的不靖问题。“9.11”事件的发生,使这一长期并未休眠的火山再度喷发,且火焰呈越烧越烈之势,其影响不仅波及泰国国内,还远远地扩散到了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1.
“奥郎.阿斯利”是马来西亚的土著族群,国内相关论述极少。本文分析了“奥郎.阿斯利”问题的形成和政府为解决问题而针对“奥郎.阿斯利”人所实行的政策,并分析了这些政策对“奥郎.阿斯利”人的影响。最后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对其政策进行了宏观上的评析。通过本文,可以清楚地看到“奥郎.阿斯利”这一落后族群在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以及马来西亚政府的政策得失,为多民族国家处理落后民族或者族群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华人经济的兴起使华人家族企业的治理模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选取已有110年历史的哥伦比亚集团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刘氏家族企业的成长史,全面分析企业发展过程中家族治理模式的历史演变,由此探讨华人企业集团家族治理模式演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各种因素使得困扰菲律宾多时的族群冲突迟迟得不到彻底的解决,这严重影响了菲律宾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市民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不仅可以减少发生族群冲突的可能性,也会在缓和已有冲突并最终建立持久和平方面有所贡献.菲律宾的非政府组织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最为聚集的地区,不少华人有宗教信仰。东南亚地区华人按其宗教信仰大致可分为:华人穆斯林、华人基督徒、华人传统宗教信仰者。研究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宗教教育,有利于了解这一地区华人的宗教信仰与发展趋势。本文首先简要分析宗教教育这一概念,然后对宗教教育学术史进行简要回顾,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东南亚华人的宗教教育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不下20万的印度尼西亚华侨自中国内地迁居香港;而近30多年来,印尼家务工人亦接踵而至,其在香港的人数现已超过13万人。这两群看似毫不相干的移民,在21世纪全球化以及区域移民的大语境下相遇,共同构建了香港经济活动中奇特的族裔景观,具体包括印尼食品店、服装店、手机店、家具店等等。基于文化背景、语言条件以及香港公民身份等因素,第一代印尼归侨以及千禧年前后开始定居香港的印尼华人或自己充当雇主,或在族裔经济中担任雇员,自然而然成为在港印尼族裔经济的先驱者与主要获利者。本文根据2013年到2016年初的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梳理在港印尼华侨华人的移民背景以及类别,探讨印尼华侨华人如何在印尼家务工人移民潮的推动之下,启动他们的族裔资源,使之成为具有商业用途的资本,从而促进了过去十多年来香港印尼族裔经济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6.
1860年以后,清政府对东南亚华侨开始实施全面的保护政策,并采取了在华侨居住国设立使领馆、与有关国家签订双边条约及规定等措施。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种政策,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这种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东南亚华侨的利益,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对12集电视纪录片《飘在美国》所反映出的当代美国华侨华人重视自身研究的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了华侨华人重视自身研究的意义。文章认为,华侨华人重视自身的研究,对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意识、加强与主流社会的沟通、增进各族群之间的了解,乃至改善国际关系、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族旅游是现代化背景下保护民族文化传统、展示民族文化魅力、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繁荣的新兴产业,也是少数民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越南老街省沙巴县的红瑶依托越北高原度假圣地沙巴的旅游优势,发展瑶族村寨风情旅游,使之成为当地瑶族的生计方式。当地旅游开发不仅改善了瑶族村民的经济收入状况,也增强了当地民众的商品观念、扩大了他们的交际范围,当地村寨的族群结构与族际关系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尽管旅游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旅游所带来的影响却是广泛的,无论是从旅游业发展,还是从传统文化保护的角度,都值得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