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农业科技法是农业法与科技法的交叉领域。以宪法为根本,循农业法与科技法“双路径”发展而来的当下中国农业科技法形式过于分散、内容不易把握。我国应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地方性农业科技立法,走国家层面农业、科技综合性基本法,国家层面农业科技单行法与地方性农业科技法规相协调的完善之路。  相似文献   

2.
一、确定科技法体系的基本依据 科技法体系问题,是科技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所谓科技法的体系,就是指科技法的组成和结构。确定一个合理的体系,不仅对于科技法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使人们可以有系统地或分类地研究科技法,而且可以由此形成科技法制的大体框架,促进有计划地进行科技立法,也有利于科技法规汇编与检索。但是,要明确科技法的体系,首先必  相似文献   

3.
会讯     
为了促进科技法学的学术研究,由中国科技法学会,上海市法学会科技法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和上海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科技法学论坛”将于12月下旬在我院召开。论坛将围绕“科技进步与法律保障”这一主题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文征集并展开讨论: 1.科技法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2.科技法的现状,主要问题,发展趋势对策; 3.技术创新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4.
一、确定科学 技术法概念的法(?)逻辑 科学技术法(简称科技法)是一个新兴的法的部门,明确一个确切的科技法的概念,是科技法学基本理论的首要任务。这不仅有利于在观念上进一步明确科技法的范围、特性、调整对象、主要调整方法,基本原则、体系等问题,而且对科技立法和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要明确和理解科技法的概念,首先必须明了确定科技法概念在法理要求上的逻辑。主要有三点:  相似文献   

5.
拙作《科技法略论》(载《法治论丛》1990年第4期及第6期)一文中曾经提出“科技法是调节与管理科技活动及其成果应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这一概念,并且认为科技法具有调整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二重性。这种观点引起了一番争论,促使我进一步探索与深思。结果是进一步得出了“科技法是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执行的,以调整社会对自然的关系,或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一定社会形态存在的物质基础为目的,组织、推动与制导科技研究开发活动及其成果应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一更鲜明的概念,以及调整社会对  相似文献   

6.
科技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律群体,由科技政策法、科技研发法和科技成果转让法组成,是典型的问题中心主义的法,特别强调特定时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支撑和实现.科技法通过催生、培养和引领、增强高技术产业的成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通过确立国家介入科技活动的原则和路径,建立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政府之间的权义结构,开拓先进生产力或推动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最后建立和技术哲学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科技法责任模式,是科技法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7.
科技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几年正走上大专院校的讲台,不少政法院校都开设了“科技法概论”课程,有些院校为开课与研究的需要,建立了科技法学教研室。不仅政法类院校,理工科大学也有开设科技法课程的,如西安交大早在三年前就设立了“科技、经济、法律研究中心”,并招收培养科技法研究生。  相似文献   

8.
上政名师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7,22(6):F0002-F0002
蒋坡,男,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法律系党总支书记、科技法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中国科技法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高校科技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法学会科技法知识产权法研究会总干事、复旦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相似文献   

9.
科技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律群体,由科技政策法、科技研发法和科技成果转让法组成,是典型的问题中心主义的法,特别强调特定时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支撑和实现。科技法通过催生、培养和引领、增强高技术产业的成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通过确立国家介入科技活动的原则和路径,建立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政府之间的权义结构,开拓先进生产力或推动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最后建立和技术哲学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科技法责任模式,是科技法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我国科技法学界关于科技法在法律体系中定位问题的各种观点发表了小结性的意见.笔者原来认为,科技法是以开拓先进生产力,调整社会与自然关系为主旨的特殊部门法。经过持续的再思考,笔者认为,客观上一国的法律体系内部已“一分为二”地形成国内法系统与国际法系统;国际法系统中又形成了以调整国际政治、经济与民商关系为主旨的子系统和以调整人类与自然关系为主旨的子系统; 国内法系统中又形成社会关系法子系统和生产力及自然关系法子系统;科技法是生产力及自然关系法子系统中的主导部门或核心部门。  相似文献   

11.
科技异化现象的滋生与蔓延,既使传统法律受到挑战,也给传统法律变革带来机遇。在应对科技异化的挑战中,科技立法不断发展,其突出表现是确立了科技增进人的幸福的立法宗旨、科技无害于人的立法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目标。我国的科技立法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的推进而发展,但与科技异化治理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完善我国科技立法,要求在立法原则上突出以人为本和生态安全,在立法内容上促进科技进步与防治科技异化并重,在立法结果上构建全面协调统一的科技法律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现代生命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刑法处罚范围、刑事立法的稳定性、刑法法益保护范畴、刑法解释理论等刑法基础理论提出挑战。面对现代生命科技,我国刑法必须针对性地作出调整,以便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应对,其主要路径一是强化刑法解释,拓展刑法适用空间;二是增设大量生命科技类别的犯罪。  相似文献   

13.
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与此同时,科技异化现象也凸显出来。科技异化有其深刻的根源,要想解决科技异化问题,需要树立生态科技观;加强科技主体的科技素养以及建立合理的制度规范和科技评价机制,走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农村科技政策体系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必须选择,面对目前科技政策实现困境,有必要通过强化法制理念、加强立法工作、加大法制宣传、搞好认真执法、加强法制监督来实现农村科技政策的法制化,以此推进农村科技政策体系创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当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中新的重大现实课题和重要的理论课题。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业科技制度,科技人员的思想文化教育缺失,农民作了长达50多年的超常贡献,对农业科技投入较少等都制约了利用农业科技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6.
当下中国的行政法学研究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内容失衡、视域狭窄、方法局限、争鸣匮乏等问题。为了实现中国行政法学研究在21世纪的新崛起,应当以本土化、规范化、和谐化、综合化与国际化为导向,着重在基本范畴的重构、行政法哲学的构建、部门行政法学的拓展、比较行政法学的突围、行政法社会学的建立、行政法方法论的更新等方面进行努力。惟此,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方能真正走出困境,进而不断提升其市场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道家对科技的态度是抵制的,这种抵制根源于科技"有为"与道家"无为"的冲突及科技"有欲"与道家"寡欲"的冲突。透过道家抵制科技的表象,可以看到道家对科技的积极影响,即其在理论实质上对客观规律的肯定,在技术上对"技进于道"的升华,在科学技术应用上对"人与自然和谐"意识的推动。  相似文献   

18.
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风险,使其成为现代哲学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之后,对于科学技术的合理性、限度以及社会责任尤其需要深入探讨。现代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在于对事物之关联的界定,其限度也正在于此。现代科学体系与资本主义的逻辑同构,使其遗忘了对人类精神的肯定,演变成了一种物化的力量。认识到科学创制的模式及其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和财富的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了影响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即科技异化。科技异化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我们如何有效地规避科技异化?对此问题的研究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科技对侦查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对侦查的对象——刑事犯罪的影响体现为:在手段方面进行科技化改造,在领域方面促使其进一步增大;对侦查能力的影响体现为对侦查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及对侦查理念的进一步拓展;对侦查法治的影响体现为侦查法治的文明化程度不断提升与现代科技为侦查法治带来了一些争议性问题;对侦查学的影响体现在侦查学和刑事技术学的融合和分化的发展过程。在现代科技的语境下,刑事侦查要辩证地对待现代科技的影响,促进侦查能力、侦查法治和侦查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