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岭先锋》2014,(3):14-15
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牵扯面大,工作难度大。近年,国家建设项目中涉及到永胜县8个乡镇126个村民小组3万多名群众的搬迁安置。如何让移民群众搬得出、住得下、富起来?永胜县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探索。该县县委书记张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就不讲了,你们还是去听一听我们的机关干部怎么说,乡镇、村组干部怎么说,群...  相似文献   

2.
一亩地种庄稼一年下来有多少收成?稍懂行情的人都会算账:一亩玉米大概1000来元钱,一亩水稻1500来元钱,一亩烟叶3000多元钱……然而在郫县。当地农民靠种韭黄,获得了每亩地年收入数万元的良好效益;土地流转,花甲老人每月也有上千元的务工收入。最近,记者切身体会到现代农业产业化带给当地农民的巨大实惠。  相似文献   

3.
文心 《大特区党风》2003,(12):28-32
在成都,市民们传扬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名叫石桂芳的大妈,为了报答一位曾经在她家当过保姆的老人,她不仅义务赡养老人,视老人如亲人,自己和家人还人老人当保姆;当自己年过七旬,担心对老人照顾不周,她又为老人请来了一位又一位保姆……  相似文献   

4.
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牵扯面大,工作难度大。近年,国家建设项目中涉及到永胜县8个乡镇126个村民小组3万多名群众的搬迁安置。如何让移民群众搬得出、住得下、富起来?永胜县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探索。该县县委书记张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就不讲了,你们还是去听一听我们的机关干部怎么说,乡镇、村组干部怎么说,群众怎么说。"  相似文献   

5.
近闻某地一孤残老人一周内洗澡18次,如此频繁洗澡,倒不是老人有洁癖,而是碰上了“送温暖”的高峰期,十八支“送温暖”的队伍都要让老人感受被关怀的温暖,于是每支队伍都忘不了用轮椅推着老人进澡堂。  相似文献   

6.
1992年,年仅24岁的宋桂玉来到莱西市老年福利公寓,当上了一名专职服务员,照顾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的老人们的饮食起居。照顾好这些老人不容易,让每个老人都满意更不容易。但是,宋桂玉却做到了,而且赢得了老人们的齐声叫好。16年来,她与100多位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俺的好闺女”。  相似文献   

7.
歪奖正着     
皮实 《当代工人》2011,(21):25-25
一位老人在小乡村里休养。他往所附近住着一群孩子,天天喊叫,追逐,打闹,这令老人无法休息。老人想出一个办法。他告诉孩子们,谁叫的声音最大,谁得的报酬就多。  相似文献   

8.
家住河南省郑州市经七路的八旬独居老人孙桂兰,自从认识“片医”牛磊萍后,再也不用担心看病吃药的事了。牛磊萍一周至少登门看望两次,老人的药瓶里还剩下几片药,她都了如指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为老人安装了呼叫器,老人一按铃,“片医”就上门。  相似文献   

9.
84岁的林萍老人这几天病了,饭不爱吃,觉不愿睡。吉林市北山公寓的护理员一遍又一遍地询问她想吃点儿什么,喝点儿什么?可老人就是一个劲儿地摇头不说话、护理员找不着能使老人开心的办法,就想起一个人来:“让你姑娘来看你吧。”林萍老人的脸上这才露出了一丝笑容。 不一会儿,一位女同志领着一个孩子急匆匆地赶来了,拉着林萍老人的手问寒问暖.当得知老人头晕、腿抽筋时,就马上到医院给老人买来药,侍候老人把药服下去。周围的人看到林萍和她又说又笑的,都高兴地说:“姑娘,你这几天没来,老太太惦记得够呛。”林萍老人笑呵呵地…  相似文献   

10.
采访札记:苏贵平,汉族,原籍丽江市永胜县,幼年即随支援边疆建设的父母来到迪庆藏族自治州。1982年参加工作进入迪庆州林业局,1987年调至州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工作。2010年2月21日,因工作劳累过度,苏责平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1.
近日读到两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北京市大兴区兴华园社区,一对七旬夫妇义务照看一位86岁的空巢老人,每天给老人送上一碗热乎乎的米粥,一送就是两年。在东城区南池子社区,年过七旬的老李为一名瘫痪老人义务理发,已经坚持了13年。  相似文献   

12.
钱对于他们     
莫小米 《求贤》2007,(9):25-25
一天下午.位于纽约曼哈顿的著名企业“巨象集团”总部大厦楼下的花园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聚精会神地修剪低矮的灌木。突然,一团卫生纸抛落在刚剪过的灌木上。老人抬眼望去,是坐在花园边长椅上的一个中年妇女扔过来的。老人什么也没说,捡起那团废纸丢进了旁边的垃圾筒。如此这般,老人一连捡起了中年女人扔的6团纸。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一位八旬老翁摔倒在福州市区道路旁,受伤后无法爬起,多位围观者无一上前相扶,老人最终在“围观”中死去。事后,某网站推出的“在街上看到老人出事,你是否会去帮忙”的调查中。近七成网友将票投给了“不会,给自己添麻烦”。老人猝死街头的悲剧,让人扼腕。而事件暴露的“明哲保身”意识,更让人警醒和深思。如何面对下一位“摔倒的老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浙江省莫干山脚下,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千年古镇武康。1000多年前,这里曾出了一位著名诗人孟郊,他那脍炙人口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至今为人们传诵。农民党员马福建就出生在这个古镇的太平村。1996年秋的一天上午,一位老人来到马福建的鱼摊前。奇怪的是,老人只看鱼,不买鱼。原来老人是被儿媳妇从农村叫到城里来帮着带孙子的。老人平时爱吃鱼,可口袋里没有一分钱,儿媳妇又不给买,老人只好到鱼摊前过过眼瘾。说来也巧,当天晚上马福建在电视里看到一位七旬老人被小辈赶出家门,被迫沿街乞…  相似文献   

15.
在渝北区白云山上,有一座刚完工的傣族风格的小竹楼,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静静地站在楼前。 老人名叫李洪福,退休前是重庆图书馆馆长。只因爱妻的一句话,这位已经74岁高龄的老人费尽心思,用200余根竹子,亲手搭建起这座小竹楼。  相似文献   

16.
在河南省沁阳市市区一所贴着大红喜字的普通民宅里,笔者见到了历经70年,艰难寻找二哥武怀让下落的武怀谔老人。老人今年虽然已经九十有三,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望着老人那满是皱纹的脸,笔者迫不及待地直奔了主题。一提起二哥武怀让,老人的笑容不见了,他让孙子拿来厚厚一沓资料,便讲起了70余年来他与二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靖开媛 《当代党员》2006,(12):44-45
“要让所有和我一样的老人都得到关心和帮助!”这是黄索华老人在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黄素华住在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冶金村,是一位孤寡老人,90多岁的她靠微薄的低保金维持生活。从1998年生病以来,老人就卧床不起,社区居委会了解情况后,派专人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直至去年1月初病逝。黄素华老人去世后留下拆迁过渡费13000余元,因感激居委会7年来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临终前将她的遗产留给了社区居委会。  相似文献   

18.
最好的侍者     
《学习导报》2014,(3):28-28
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一对年老的夫妻走进一家旅馆,他们想要一个房间。前台侍者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旅馆已经客满了,一问空房也没有剩下。”看着这对老人疲惫的神情,侍者不忍心深夜让这对老人出门另找住宿。而且在这样一个小城,恐怕其他的旅店也早已客满打烊了,这对疲惫不堪的老人岂不会在深夜流落街头?于是好心的侍者将这对老人引领到一个房间,说:“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现在我只能做到这样了。”老人见眼前其实是一间整洁又干净的屋子,就愉快地住了下来。  相似文献   

19.
一位65岁的独身老人,早年研究中医药,后来办企业开发产品,积攒起数目不小的财富之后,她将其用于公益事业,投资兴建了一所又一所老人公寓。  相似文献   

20.
河南新郑市人民法院院长吴景禹心中时刻装着群众,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被当地百姓誉为“群众的好依靠”。2000年元月,春节即将临近,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粒像尖刀一样向人袭来。刚刚上任不到一个月的吴景禹走进办公楼一楼大厅,发现一位老人满面愁容地坐在冰冷的地上。他连忙走上前去将老人扶起,并把老人领到办公室,给她倒上一杯开水。老人嘴唇抖了老半天,终于说出了原由。老人叫李美英,河南焦作市郊区九里山乡农民,1996年7月卖给新郑市辛店镇靳某水泥,靳某欠老人货款7600元,经数次催要未还。老人1997年起诉到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