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建国60年来法律制度变革的历史轨迹:从法律制度改革的方式选择看,是从激进的革命性变革到渐进的改良性变革;从法律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看,是从经济法律制度改革到上层建筑法律制度改革的过程;从法律制度改革的价值选择看,是从重国家权力到重公民权利、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莫翔 《探索》2011,(2):159-164
社会主义是中国改革不能突破的制度边界,制度边界的确立,既确定了中国改革的方向,也形成了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原体制资源的保护线;通过在中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为中国经济改革建立了社会稳定与安全的防线;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说取得了成就,其实质在于作为个人、家庭和企业的"经济人"有了最基本的经济自由;迟滞的政治改革是中国改革的难题所在;在社会全面转型趋势中的中国改革,却面临着改革的选择——"改革"与"变革"。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4,(22):18-18
法治化推进,将与中国全方位变革的力量联结,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都可能涉及。法治化,涵盖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司法体制以及整个权力体系,而在背后,更与国家的核心价值息息相关,堪称国家精神塔尖上的建设,将体现为国家的文明进程,变革与发展无不是系统而深刻的。在今天这个社会,一定程度上,仍然充斥着野蛮时代的法律认知模式,在一些人看来,法律不过是打击、压制的时尚包装,仍然有太多的恶习能有机会假借法的名义,“合法化”仍有各种虚假仪式,法治口号有各种套词,有些人言必称法治,却对法治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专门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概念,使得党中央所确定的面向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这一创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行动纲领有着明确的制度创新维度,并对我们深入理解与贯彻落实其战略部署和任务总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意味着,在制度层面上,我们需要同时依照生态文明所彰显的新理念和总体目标,全面反思与审视当前的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制度及其组合架构。其最终指向则是,在经过一个漫长的不断创新和演进过程之后,我们能够建立起一整套崭新的或合乎生态文明的生态、社会与经济制度体系,从而构成一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制度(组织)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历史,不但形成了系统的政治意识文明,而且创造了许多带有科学性、民主性和进步性的制度性政治文明。在中国古代以奴隶制和封建专制制度主导的政治过程中,产生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的制度、防止和治理腐败的制度、带有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决策制度、官吏选拔和管理制度等制度体系,这些制度性政治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专制制度带来的危害和弊端,固化了中国古代政治意识文明,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促进了政治主体文明,并以刚性的制度保持了若干长时期政治关系的和谐,造就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环境,促进了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在政治上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对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林澍 《理论研究》2005,(2):40-44
制度作为一种克己力量所引发的转型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和观念的诸多变迁日益彰显。一个大国的力量不必是某种程度上特定文明形态的原始者,在更深刻含义上讲,它必须创造出更加建设性的制度文明,有效合理的制度供给必将成为中国社会战略转型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7.
制度均衡或制度非均衡是分析制度变革或制度创新的经典经济分析框架.中国政治改革的发生,是因为政治制度需求与政治制度供给出现了不一致,即政治制度的非均衡.造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非均衡的最根本因素是公共利益与特殊利益的矛盾,其他因素如有限理性、信息不足、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等.政治制度供给不足,影响社会效率、社会公平、政治秩序和政治合法性,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因此,继续推进政治改革,增加反映人民群众意愿的政治制度供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并把推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高到中国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治形式一直进行着与时俱进的变革,通过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合起来,并最终以少数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国家制度和政治形式。  相似文献   

9.
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路高歌一样,政治体制改革也必须深化.以前围绕着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争论和分歧,不同程度上都与对政治体制改革性质认识上的偏差有关.因此,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就必须要对政治体制改革性质有科学的认识.总结30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性质,可从以下三重视角来进行再认识:其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二,政治体制改革是制度、人事与文化的协同变革;其三,政治体制改革是扬优、借鉴、创新结合的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王连军 《世纪桥》2005,(3):47-49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之出现了全球化的创新浪潮,因此,研究全球化的发展,必须研究全球化的创新。制度是决定性因素,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是性和长期性。我们要以经济全球化发展为契机,推动自身的各类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克服传统政治弊端、培育创新观念、明确指导思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并总结经验、扬长避短、抓住枳遇、把握走向。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及其理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理解的社会文明是从哲学历史观角度对社会文明的定义,是指整个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的与精神的、经济的与文化的、政治的与其他的一切积极成果和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总体状况和水平。其中政治成果和财富的总和就是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在政治法律理念、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组织、政治法律行为上的综合体现,大体上可分为政治法律意识文明、政治法律制度文明、政治法律行为文明。政治文明与制度文明两者之间有交叉,但不可将政治文明概念完全混同为制度文明。在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政治文明导向作用的制度载体,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治意识文明要求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政治制度文明要求加强多党合作的制度化建设,政治行为文明要求加强执政党、参政党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3.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信息技术和通迅技术革命使知识经济成为可能。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社会其它方面、包括法律制度上的变革。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结构的变化最终都要通过法律制度来反映。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由此而生的法律变革 ,法律的不确定性增加了 ,这对我国的法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完善克服法律不确定性的机制也变得更加必要 ,它迫切要求我们营造一个适合知识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中国向西方"寻道图强"的变革思潮孕育和发展过程中,翻译成为思想启蒙的重要工具和寻求变革的政治策略。林则徐借助翻译打开了"开眼看世界"的窗口,魏源通过《海国图志》阐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发出了近代变革思潮的先声;洋务派推动"采西学"、"制洋器",把"师夷制夷"的思想推向实践层面,从而推动近代变革思潮首先在"器物"层面开始发生。在这种一脉相承的变革思潮的孕育生成过程中,翻译始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5.
晓忠  晓潭 《世纪桥》2004,(2):1-1
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出了尖锐挑战,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政治思维,制定中国政治制度创新总体战略,建立一个既适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适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进行政治制度文明建设与创新。具体讲,在民主制度创新方面,一是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完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提高选举质量;实行人大代表职业化、与选民联系规范化;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年龄和职业结构;加强立法与监督工作,包括规范违宪审查制度、改变部门立法;建立质询、述职述廉和否决、弹劾制度;建立会议公开制度等。二是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思想、政治行为、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器物文明的丰富内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也因此具有丰富的内容。现阶段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主要是加强政治思想文明建设,政治行为文明建设,政治组织建设等。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显然,十八大报告为我们总括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具体将生态文明建设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而国内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充分研究分析地方基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现状和各方利益关系,从而理清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思路,在全局性和区域性上加以把握,使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制度设计更加合理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文章立足于政治与道德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变革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变迁中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认为,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意识形态的转变为道德变迁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思想条件和经济基础;2、政治体制的转变为道德变迁创造了社会环境条件、新的制度伦理;3、治国方略的转变为道德变迁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由此而认为,政治变革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变迁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文明     
沈福新 《学习导报》2010,(24):41-42
文明,是指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文化为器物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的总集。而将其集成放大的文化(大文化),则上升为文明。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体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彰显其内涵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