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读一:反洗钱义务主体涵盖特定非金融机构反洗钱法将特定非金融机构列入反洗钱义务主体范围。按照规定,在我国境内设立的金融机构和按照规定应当履行反洗钱义务的特定非金融机构,应当依法采取预防、监控措施,建立健全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履行反洗钱义务。(第3、35条)解读二:临时冻结资金不得超过48小时金融机构按照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临时冻结资金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第26条)解读三:明确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引入了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要求…  相似文献   

2.
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是我国反洗钱三大制度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该制度这几年执行的情况来看,它确实在反洗钱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成本高昂、对客户隐私保护不足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本文就这两个问题作了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对策。  相似文献   

3.
对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是我国反洗钱三大制度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该制度这几年执行的情况来看,它确实在反洗钱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成本高昂、对客户隐私保护不足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本文就这两个问题作了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对策。  相似文献   

4.
反洗钱情报在侦查中的深度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利红 《政法学刊》2011,28(3):28-31
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纷纷认识到了通过对金融系统资金交易进行监控,利用了解客户身份、保持记录制度、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等反洗钱制度来发现犯罪线索、截留犯罪收益、追查犯罪嫌疑人的重要性。许多犯罪涉及到犯罪资金的流动,经侦、刑侦、禁毒、反恐等侦查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反洗钱情报在侦查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包含金融、税务、海关、公安...  相似文献   

5.
腐败资金转移境外的新特征表现为,利用合法金融手段,向境外非法转移腐败资金;规避国内法,通过注册离岸公司隐秘转移腐败资金;利用地下钱庄,隐秘转移资产。防范对策包括:充分发挥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数据库、加大对重点区域、敏感行业、重点人群的防范力度、落实财产申报制度及现金出入境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审判实践中,下级法院常常将自己审理的一些案件中,在判决之前向上级法院汇报、请示。这种做法已经形成一个不成文的制度——习惯上称之为审判汇报制度(以下称汇报制度)。有的同志认为,汇报制度加强了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业务指导,有利于提高审判质量。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汇报制度无论是从其形成的原因,还是从我国的法制原则和这些年的司法实践上看,都是不妥当的,有害的,应当明令禁止。  相似文献   

7.
《商务与法律》2006,(5):39-39
作为反洗钱的主要阵地,金融机构担负的责任可渭重大。继《反洗钱法》近日颁布后,央行2006年11月14日公布了修订后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并将分别于2007年1月1日和3月1日起实施。《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和《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是央行2003年颁布的金融机构反洗钱主要依据。新的规章对人民币和外汇大额和可疑资金合并一处,不再单独制定管理办法。新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强调了金融机构对客户的身份识别制度。不仅要求对建立业务关系或者力、理规定金额以上的一次性金融业务的客户身份进行识别,还要了解客户的交易目的和交易性质,发现异常迹象或者对先前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有疑问的,应当重新识别客户身份,此外,还要保证与其有代理关系或者类似业务关系的境外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客户身份识别。对于金融机构的处罚,新规定要更加严格。  相似文献   

8.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安机关和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双方)对可疑交易线索核查工作的协作与配合,严厉打击洗钱等犯罪活动,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双方本着“控制在先,打防结合,分工协作,依法办案”的原则,切实加强可疑交易线索核查工作的合作。第三条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将金融机构报送的涉嫌洗钱等犯罪的可疑交易线索按有关程序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协助公安机关办理洗钱等刑事案件调查中属中国人民银行职责的有关事项。公安机关负责对中国人民银行移送的可疑交易线索进行核查。第四条双方对可疑交易线索核查工作的协作与配合,由公安机关经济犯…  相似文献   

9.
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将特定非金融机构列入反洗钱义务主体范围。按照《反洗钱法》第3条的规定,在我国境内设立的金融机构和按照规定应当履行反洗钱义务的特定非金融机构,应当依法采取预防、监控措施,建立健全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履行反洗钱义务。作为现代社会资金融通的主渠道,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系统是洗钱的易发、高危领域。但金融机构并不是洗钱的惟一渠道,  相似文献   

10.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洗钱活动,维护金融秩序,遏制洗钱犯罪及相关犯罪,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反洗钱,是指为了预防通过各种方式掩饰、隐瞒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等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洗钱活动,依照本法规定采取相关措施的行为。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机构和按照规定应当履行反洗钱义务的特定非金融机构,应当依法采取预防,监控措施,建立健全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履行反洗钱义务。  相似文献   

11.
第一条 为监测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规范外汇资金交易报告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境内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金融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向国家外汇管理部门报告大额和可疑外汇交易情况。  相似文献   

12.
时讯速递     
1月13日至15日,中国人民银行在三天内连续公布《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这三个规定和管理办法促进了我国外汇领域反洗钱法律规定的完善,促进了金融领域反洗钱框架的建立,初步  相似文献   

13.
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条 为监测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规范外汇资金交易报告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4.
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布机关]中国人民银行[文(令)号]〔2006〕第2号令[公布日期]2006.11.14[类别]经济法·金融管理[施行日期]2007.3.1[同时废止法规]2003年《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文件第一条为防止利用金融机构进行洗钱活动,规范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行为,根据《  相似文献   

15.
制度的产生并不根源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因为交易成本不能完全解释制度的产生。新制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不断产生新交易,新交易催生新制度,制度由此创新和变迁,交易成本也随之变化。制度的产生是交易本身的产物,即是在交易中协调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利益冲突的机制和规则,而交易成本只不过是一个与制度同一层次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刘涛 《中国司法》2007,(2):92-94
辩诉交易的引进是近年来我国刑事司法改革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赞同逐步引进辩诉交易制度的前提下,从现有的刑事司法价值观念和刑法、刑诉法的规定两个方面分析了在我国确立辩诉交易制度面临的问题和障碍,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对江苏省在太湖流域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做出批复,中国的排污权交易进入一个历史性阶段,真正意义上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将逐步确立。该制度是通过市场的手段来有效控制企业的排污行为,并将企业排污成本内部化。但该项制度在我国尚处于试点阶段,实际操作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国情下,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制度的产生并不根源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因为交易成本不能完全解释制度的产生。新制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不断产生新交易,新交易催生新制度,制度由此创新和变迁,交易成本也随之变化。制度的产生是交易本身的产物,即是在交易中协调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利益冲突的机制和规则,而交易成本只不过是一个与制度同一层次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试论诉辩交易何以可行——由国内诉辩交易第一案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由中国诉辩交易第一案谈起,分别从诉辩交易的中外法律环境之比较、诉辩交易制度利鼻之权衡和该项制度现实适用三个方面,逐一探讨了其在我国推行的可能性。并得出了诉辩交易是中国司法改革的一个方向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观民风者,古已有之;他们通过走访名士乡绅,找寻孝子贤孙,承接拦轿告状.采集民谣民歌,了解并向上级奏报社情民意、大案要案线索。然“观官风者”,新生事物;重庆市涪陵区委组织部推出干部观察员制度和干部观察员是也。“观官风者”,观察干部社交和生活“两圈”,向组织汇报干部的可疑形迹。各界人士对此做法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