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后20年最重要的主流新闻,就是发展报道。做好发展报道需要上下贯通:把从时代、全局看的发展与受众切身感受到的发展有机结合;纵横兼顾:着眼于、服务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报道是中国新闻工作者能对新闻实践做出真正新贡献的一个领域,发展新闻学也是中国新闻学者能时新闻学研究做出真正新贡献的一个领域。  相似文献   

2.
周树智 《理论学刊》2004,1(8):20-21
新实学来源于中国古代实学又高于中国古代实学 ,是中国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中华文明活的灵魂。新实学适应中国现时代建设实践和哲学理论发展的需要。新实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化、当代中国建设实践哲学化的产物。关注当代中国的新实学 ,建设中国的新实学 ,新实学就一定能在中国建成。  相似文献   

3.
洪伟达 《奋斗》2023,(11):72-7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黑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将“数字龙江”列入“六个龙江”奋斗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黑龙江省要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  相似文献   

4.
陈国辅  赵美英 《唯实》2008,(9):135-138,13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南探索、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之路:"苏南模式"的形成,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苏南模式"的所有制改革创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混合所有制、城乡融合的园区经济建设之路;"新苏南模式"的形成,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乡一体化、开放型的经济建设之路."新苏南模式"的发展,正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1中共中央三代领导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基本经验(包括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4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5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6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的科技事业7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的义教事业8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的国防建设9‘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的外交Ic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的民族、宗教事业1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1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中共党史13.对建国以来中共党史研究的评价与展望14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的…  相似文献   

6.
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中的起关键保障的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新发展,通过谋划政治建设的顶层设计,强调人民主体地位,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发展民主政治,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新蓝图、新思想、新格局、新亮点、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陈国辅  赵美英 《唯实》2008,(8):135-138,13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南探索、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之路:“苏南模式”的形成,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苏南模式”的所有制改革创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混合所有制、城乡融合的园区经济建设之路;“新苏南模式”的形成,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乡一体化、开放型的经济建设之路。“新苏南模式”的发展,正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意义高放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史上的第三次飞跃,是新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指导我国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腾飞世界的灯塔,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新创造的丰碑。马克思主义、科学社...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新中国五十年法治建设划分为初创时期、严重挫折时期和重建与快速发展时期三个阶段,回顾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法治建设的教训与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也是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要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经济、政治、文化形态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的统一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是思想解放的又一个伟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和新突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需要和新举措。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和新突破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国际战略的新发展,同新中国一贯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脉相承,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战略在外交政策上的必然反映。本文从建设和谐世界具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和谐世界的科学内涵以及和谐世界建设面临的诸多挑战几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正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在农村的体现和实施就是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也在积极探索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  相似文献   

14.
正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坚持新发展理念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方略。各级领导干部,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自觉将新发展理念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引和重要遵循,切实解决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如何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如何贯彻落实新发  相似文献   

15.
<正>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全省上下需要认真领会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推进路径和重点举措。一、目标任务确定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目标,首先必须明确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湖北建设什么样的先行区。概括起来,这个先行区必须做到“三个面向”。一是面向新发展阶段。中国已经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新长征》2021,(1)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出发,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7.
《求是》2014,(20)
<正>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新时代,新在哪里?新在发展理念,新在生产方式,新在消费模式,新在科学技术,新在体制机制。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加快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满怀信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一、树立新理念,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竺光 《奋斗》2005,(5):13-15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19.
正惊蛰时节,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天的中国生机勃勃。3月4日上午,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持续3分钟,以"奋进新时代履职新作为:为了生态美、百姓富"为题,报道了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美丽贵州建设新跨越的经验、举措、成效。当天,央视新闻联播"春天的中国"节目,用贵州黄果树瀑布"一溪悬捣、万练飞空"的壮美短片,在全国两会时间持续发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好声音。"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这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  相似文献   

20.
<正>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各种严峻的矛盾、困难和挑战,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新思想,采取了许多新政策、新举措,产生了新气象、新变化、新效果。这些概括起来,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新常态。首先,坚持"四个自信"的政治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两会期间参加贵州团审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