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红头苍蝇案”中的举证妨害行为 在我国诉讼法学界,举证妨害行为仍然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在司法实践中,这一行为大量存在。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如何把握这种行为对整个诉讼进程和双方当事人利益的影响,会成为案件能否公正高效审理的关键。笔者将从介绍发生在杭州上城区的“红头苍蝇案”出发,对这一制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一]张某对王某提起诉讼,请求法院确认某一土地(该土地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地段)为其所有,并要求王某赔偿砍伐该土地上的树木造成的损失.一审法院认为甲丙丁地段为张某所有,乙地段属于王某所有,张某对乙丙地段的砍伐树木提出了整体性的损害额,未能分别计价,且未有其它证据能够证明乙丙地段各自的砍伐树木的价格...  相似文献   

3.
民事案件管辖权的确定是民事诉讼发动的必要条件,是民事审判的前提,是民事诉讼法重要的法律制度,也是我国司法主权的主要内容之一。正确行使管辖权,对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和人民法院合法、及时地处理民事案件,正确确定人民法院之间分工,便于当事人诉讼和人民法院审判,提高办案质量和诉讼效率,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多年来,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以及“人情案”、“关系案”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在民事诉讼实践中,不当管辖的现象日趋严重,且愈演愈烈,屡禁不止,引起了司法界、法学界和社会广泛的不安和忧虑,本文限于篇幅,仅就民事…  相似文献   

4.
5.
《民事诉讼法》第52条规定:“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第126条又规定:“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以上两条规定,一方面给予了被告与原告起诉权相对应的反诉权,表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都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也规定了关于“诉”的合并审理的问题。其中对反诉可以合并审理的内容就是对被告行使反诉权的保证。同时,以上规定还体现了对反诉的合并审理(下称“并审”)可以简化诉讼程序,提高人民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书记员应当将法庭审理的全部活动记入笔录,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但对法庭审理笔录的地位和作用,则鲜有学者进行研究和阐析。在审判方式改革越来越深入、法庭审理在审判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对法庭审理笔录...  相似文献   

7.
房丽静 《法制与社会》2012,(35):127-128
民事诉讼再审虽然几经修改和完善,但从立法和司法的现状看,民事诉讼再审路径仍然有亟需完善的地方,本人从民事审判实践出发,对民事诉讼再审路径提出自己的观点,希冀对民事诉讼法有所裨益。主要包括:我国民事诉讼再审程序的立法和准立法概况;司法实践中显现的主要问题;民事再审亟需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行为论"源自大陆法系,我国对于这一理论的研究还很欠缺。欲构建科学的诉讼行为理论体系,就必须从诉讼行为的概念入手。民事诉讼行为的概念,主要有效果说、要件效果说、主要效果说、预期效果说、广狭义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优劣。相比较而言,广义、狭义说比较合理,广义的诉讼行为包括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实施的各种具有诉讼法意义的行为,狭义的诉讼行为仅包括法院、当事人和检察机关依法实施的能够推进诉讼进程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不当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当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当具体行政行为在我国行政法治实践中大量存在,已有的法律文件并没有对其作一个明确的界定,理论界对该问题的认识还有诸多空白。不当具体行政行为有其存在的法律空间,它的成立要求行政主体具有主观上和客观上不同于违法行政行为的特性。不当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当性主要表现为行为目的的偏离、行为内容的难以实现、行为依据不准确、行为方式不恰当、行为对象不能承受、执法工具不规范、行为过分关注程序等。  相似文献   

10.
沈志伟 《法制与社会》2010,(16):135-136
证明标准是认定案件事实所需的最低证据要求,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相对低于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缺陷导致司法裁判的不统一,未来我国应确立以高度盖然性为主、盖然性占优势为辅的多元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并在不同诉讼阶段实行不同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对于诉讼诈骗行为,既不能一概以诈骗罪追究,也不宜仅以手段行为触犯的妨害司法罪的相应罪名定罪,更不宜认定为敲诈勒索罪,而应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故意、行为目的、侵害对象、损害结果等,按照刑法的规定作不同的定性;同时,为进一步体现诉讼诈骗行为的特征,建议立法单独设立诉讼诈骗罪。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行为瑕疵及其处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事行为的瑕疵可能导致行为的无效。对民事诉讼行为的瑕疵,在程序法上应该如何处理,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有相关的规定,但是并未明确,理论界和司法实际部门也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造成诉讼主体在程序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实施错误的诉讼行为,并产生不利后果。本文通过对诉讼行为及瑕疵理论的一般阐述,论证了就诉讼行为瑕疵进行定性、处理对程序保障具有的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民事诉讼中的行为保全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民事诉讼中的行为保全初探江伟,肖建国在民事诉讼中,为了防止将来的判决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法院有必要依法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保全的客体不限于财产,还包括行为,行为保全是各国立法的通例。但是,在我国这一问题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此没有作...  相似文献   

14.
<正> 破产程序与民事诉讼程序同属民事纠纷解决程序,因而在理论上正确把握这两者间的相互联系,会有助于“破产法”部门属性的确认,同时也利于两者在实际运行中达成关系上的协调。对于这种联系,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考察: 一、从破产程序的性质和特性来看: 破产程序,概括地说来,包括:当事人的申请,人民法院受理并进行初步调查、准予申请时对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公告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赋予了法院广泛的调查取证权,法官可以依当事人申请或者依职权主动调查收集证据。但法院的调查取证权违背了法官中立原则,破坏了法院和当事人之间的合理角色地位,给程序公正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本文对我国目前的法院调查取证权的现状及其不合理性进行了论析,以期为完善我国的人民法院调查取证制度。  相似文献   

16.
占善刚  刘丹 《证据科学》2013,(5):517-524
勘验协力义务乃不负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及第三人为协助法院进行勘验所尽的公法上义务,包括勘验标的物提交义务与勘验忍受义务两种基本类型.勘验协力义务设定之目的在于保证法院能基于正确的证据调查之结果而作出适正的裁判,具有正当事由时,当事人或第三人可以拒绝履行.违反勘验协力义务将遭受公法上的制裁,表现为:不负举证责任的当事人若违反勘验协力义务,法院将拟制举证人关于勘验标的物的主张甚至关于勘验标的物所证明之事实的主张为真实;第三人违反勘验协力义务时,将会被法院处以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勘验协力义务之设定基本上停留在行为规范层面,并且在适用范围上几无限制,显非妥适,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讲,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进行诉讼的目的,就是要求国家审判机关保护其合法权益。然而,在我们国家法制尚不健全、执法人员素质仍待提高的时候,出现了一种新类型的诉讼。这种诉讼不是为了寻求司法保护,而是把诉讼作为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手段,通过诉讼形式,谋求非法利益。这就是本文所称的投机诉讼行为。投机诉讼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执法程序,亵渎了法律尊严,破坏了法律实施。正确认识并及时遏制投机诉讼行为,已成为司法实践中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投机诉讼行为的特点虚构争议事实,制造争议或抓住民事…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司法实践中注意到这样三起案件:例一、王×阻拦张×建房,理由是自己建房时张×曾阻拦,张诉讼排除妨碍.一审认为,张建房所需“三证”齐全,判决张胜诉,王上诉后,二审审查发现张所持“三证”之一的《宅基地使用权证》,批准面积超过当地政府的规定标准,遂改判驳回张的诉讼请求.例二、朱××与李××离婚诉讼中,朱  相似文献   

19.
李敬 《天津律师》2005,(5):32-35
一般意义上的证据顾名思义.就是指证明的凭证,它对解决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科学研究问题和诉讼争议具有重要的证明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伪证行为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的,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或编造虚假信息的行为。目前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中,证人作伪证的情形非常严重,这必将影响到司法的公正和当事人的利益。因此,本文在对民事诉讼中证人作伪证的原因和危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遏制证人作伪证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