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司法解释正当性的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解释正当性的困境在于司法解释权力合法性的缺乏、内容上规范性解释的越权、法律效力上的无根据性等.为消除这种困境,需在制度上加以重新设计,包括其司法解释权力的授予、司法解释的权限以及其法律效力的制度认可.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形态上说 ,我国司法解释属于权力模式 ,这不同于西方现行的手段模式。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 ,我国司法解释体制的改革也取得较大的进步 ,司法解释的合法性、规范性、公开性、程序性和说理性都有明显的改进。但现阶段我国司法解释问题既存在合法性不足、司法解释权与立法解释权冲突以及审判解释与检察解释的冲突等体制上的难题 ,也有司法解释的规范性、公开性和说理性不强等技术上的问题。我国司法解释进一步的改革 ,既要立足于我国的现实 ,又要顺应时代发展 ,在整合现有资源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从而使我国司法解释在权力模式的基础上 ,具备手段模式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3.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一直存在可能的司法解释传统,并已建立现代的司法解释制度。然而由于我国的司法解释制度与西方的司法解释制度的内涵不同,同时出于对权力滥用的警觉,导致我国的司法解释制度深受质疑。但司法解释制度弥补现实立法不足的功能却要求司法机关在被动、消极裁决的同时能动地进行司法,在完善司法解释制度的过程中对司法解释的空间进行必要的拓展。  相似文献   

4.
刑事司法解释是我国目前法律解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刑法的在实践中的正确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不少学者主张废除刑事司法解释,但从目前我国法律现状来说是不可行的。但是刑事司法解释主体是否应包括最高人民检察院是一个颇有争议问题,无论从法律基础还是现实基础来讲都不应将最高检纳入刑事司法解释的权力主体。  相似文献   

5.
权力本位:司法解释权运行状况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司法解释权的运行具有明显的权力本位特征:强权、越权和集权。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奉行权利本位;在国家权力与国家权力之间,实行权力制约;在权力意志与审判经验之间,注重知识积累。  相似文献   

6.
对于交通肇事罪的定罪量刑,大多是依照有关的司法解释来处理的,但是司法实务界和法学理论界对于有关司法解释所确立的定罪、量刑规则却存在争议.然而,从司法解释所确立的逻辑和模式而言,这些规则又是大体合理和科学的,符合刑事政策的需要,也符合刑法的谦抑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司法解释的机能转换首先在于淡化其历时已久的权力光环 ,还司法解释作为一种司法手段的本来面目。审判权与检察权在司法性质上确有差异 ,基于案件裁判的客观要求 ,我国司法解释应定位在一级多元的层次上 ;应更多地关注法官裁判案件时的“职权解释”以及最高法院公报的案例 ,并将司法解释的内容界定在立足于法律文本的解释 ,合理地运用其拾遗补缺的功能完善现行法律。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诉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没有赋予侦查机关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全部权力,这不符合刑事司法的现实需要。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大多发生在侦查阶段,侦查机关也更有动力适用该项制度。赋予侦查机关适用认罪认罚从宽的完整权力可能导致其获取口供的倾向增加,无辜者认罪的概率增加以及权力滥用等潜在风险。因此,有必要建立认罪认罚全程录音录像、保障辩护律师有效参与及允许犯罪嫌疑人撤回认罪认罚等制度来防止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刑法实施后,最高司法机关颁布的司法解释中出现了与新刑法确立的罪刑法定原则之罪之法定、刑之法定等基本内容及该原则所蕴涵的人权保障价值相背离的内容。其原因主要在于没能完全接受罪刑法定的观念。因此,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执行有赖于刑法理念上的变革。同时,重点研究刑法司法解释的规则和方法对刑法司法解释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行为模式的差异性决定行为据以发生的权力在属性上的差别,而行为模式的差异性则往往由行为对象所决定。正是司法行为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司法行为体系中存在着目的行为、戏剧行为、规范调节行为以及交往行为等不同模式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性,而这种行为模式的差异性又决定了作为司法权构成要件的司法解释权、司法审判权、司法监督权与司法调解权等四项子权力在行为模式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反思与祛魅:我国刑事诉讼法解释体制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普适意义上的法律解释是法官运用法律、裁判案件的一项司法技术 ,它与审判权相连 ,是审判权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解释体制下 ,法律解释却被异化为一种权力 ,从而导致解释形式的抽象化、解释内容的扩大化以及解释主体的集中化、多元化 ,进而干扰了司法独立、背离程序法定原则。现行刑事诉讼法解释体制的这一结构特征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我国历史上“以吏为师”的传统 ,并与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不完善的制度结构有关。为此 ,应当转变观念、完善制度 ,重构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体制。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司法解释无疑在我国的审判实践和理论架构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制度性功能,但由于种种原因,它又遭受着侵蚀立法权、干扰法官独立的非难,这一现状使得我们对其建构应当有重新的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13.
行政解释是一个在我国行政法学界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现阶段 ,我国在行政解释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 ,其中既有程序方面的问题 ,也有对行政解释本身的定位方面的问题 ;既有事前的行政解释权设定方面的问题 ,也有事后对行政解释权的规范、制约方面的问题。应从宪法、组织法到基本法律层面规范和完善对行政解释权的设定和有关行政解释权运作的程序性规定 ,建立一整套对行政解释权的监督、约束机制 ,并确立行政解释在法律解释制度中的合理定位 ,探索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合理运作、有效制约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当前法律解释权的行使凸显的问题是:法律解释权的行使主体泛滥,导致法律解释混乱;法律解释权行使的非实用性,导致法律解释在内容上逐级延续;法律解释权行使的非规范性,导致法律解释在形式上凌乱不堪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法律解释权的配置与行使制度存在不足,主要是:法律解释权附属于其他权力,由国家机关任意行使;各国家机关共同行使法律解释权,使法律解释的混乱日益凸显;法律解释权多以隐含方式行使,法律解释权与规范性法律文件创制权混为一体。改进我国法律解释权行使的基本思路在于:制定《法律解释法》明确法律解释权的地位,厘清与规范性法律文件创制权的界限;限制法律解释权的主体数量,规范法律解释权的行使方式;协调不同主体的法律解释权,构建完整统一的法律解释体制。  相似文献   

15.
刑法司法解释包括作为文本的司法解释和作为内容的司法解释.重视其文本性,它应当具有自己的生效时间和失效时间,也应当具有溯及力;重视其内容.因为刑法司法解释是对刑法的解释,没有独立的意义,因而可以回溯适用和延后适用,没有溯及力的问题。但是.如果司法解释的内容实质上超出了刑法的含义,表现为类推,就应当将其等同于刑法对待,贯彻从旧从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网络寻衅滋事是新的司法解释确认的寻衅滋事罪在网络领域的表现形式.针对寻衅滋事罪,司法机关分别在2013年7月和9月发布了两个不同的解释,其相互之间存在并列关系而非取代关系;将网络寻衅滋事侵犯的法益一概界定为公共场所秩序具有不合理性;以网络为手段的寻衅滋事与在网络上进行的寻衅滋事的举证焦点和举证难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海峡两岸司法解释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峡两岸的司法解释制度虽同宗同源 ,但在解释的主体、对象、程序、效力、功能及司法解释与判例的关系等方面却存在极大的差异。两岸政治文化传统上的同宗同源以及法律制度与精神上的传承关系的共同性 ,决定了台湾地区的司法解释体制可以成为我国司法解释乃至整个法律解释体制改革的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