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月 《研究与交流》2005,(6):24-24,28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古人对田园生活的写照。而当我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似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桃花源般一尘不染。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相似文献   

2.
王丽鹃 《求索》2010,(8):208-210
《边城》是沈从文表现故乡湘西风情的代表之作。边地的风光、纯朴的民风、善良的人们和美丽的爱情,"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至今依然撩人心魄,撼动人心。梦是愿望的满足,"边城"想象是沈从文的一次梦幻之旅,他要寻访一个美丽梦境,以留驻那刚刚逝去不远的美好的"人生形式",并表达"对于更好的‘明天’或‘未来’人类的崇高理想的向往"。《边城》展示了作者"寻梦—醒梦—解梦"的整个心灵解释轨迹。怀着"无可言说的温爱"而寻梦,揣怀"无可言说的隐忧"而醒梦;进而"点燃起自尊与自信"而解梦。这种心灵解释不仅是沈从文的梦境轨迹,也是现代人的美丽梦想,它表达了人类共同的心态意识,散发着恒久不衰的现代魅力。  相似文献   

3.
故居 一踏进边城凤凰,沈从文先生就在我的脑海里占有难抹的位置,心里想着:一个湘西小城的树权上结了一颗孤独的苦果,让崇敬他的人不断地品尝。  相似文献   

4.
美国新批评派代表性理论家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至少具有三个不同层面的意义,即:语词意义、句法结构的意象和隐喻意义以及由意象、隐喻转换成文本的虚拟象征世界的意义。《边城》中的语词意义、句法结构,构成了一个虚拟象征世界。《边城》的浅层意蕴,主要是由边城世界中极富诗意的自然环境和极富牧歌情调的社会环境所组成的整体边城幻景来显现的。经由"人类之爱"的生命形式的构建,《边城》的深层意蕴展现了边城人完美的生命形式,它具有承受生命压力极限的生命境界,它既是民族精神的再现,也是人类理想的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与道家生态美学的契合与共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柏胜 《求索》2010,(1):180-182
道家生态美学是我国古典美学领域内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竭力追求天、地、人所构成的整个宇宙系统的自然朴实与生态和谐。深受道家生态美学影响的沈从文,其审美观一直突出地表现为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崇尚和追求。他的“皈依自然”和“供奉人性”的审美思想在其诸多作品中多有体现,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边城》以优美的人类生存图景给我们诗意言说了“道法自然”、“恒德不贷”、“上善若水”、“见素抱朴”等诸多道家生态美学理念,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态图景的凝眸和憧憬,为我们解决当前世界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勾勒了美好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生态启迪和拯救理路。  相似文献   

6.
牛力 《中国减灾》2007,(12):48-49
有的人说是因为梭罗成就了瓦尔登湖,也有人说是因为瓦尔登湖成就了梭罗。不管怎么说,在人们的心中,梭罗和瓦尔登湖以及他亲手搭建的小木屋,似已不可分离。梭罗,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神话,他以45年奇特的生活方式,充实着自己的人生,他所构建的独有的"诗意",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7.
《苔丝》和《边城》分别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和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都是关于纯真、善良的乡村姑娘的爱情悲剧。《苔丝》中的女主人公是苔丝,《边城》中的女主人公是翠翠,她们都纯洁美丽、爱憎分明,都拥有一颗无私的爱人的心,但是命运的捉弄、无情的现实阻碍了她们爱情美梦的实现。在两部作品中,苔丝和翠翠都是作家寄托理想的人物,都是美与爱的化身,都体现出和谐的自然美、淳朴的人性美和凄清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8.
《边城》和《金锁记》在近现代中国转型时期 ,形成了边缘与中心、人性美和人性丑、人物命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截然对视 ,同时又在“文明与道德二律背反”的题旨、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方面发出交响。  相似文献   

9.
秦俊勇 《小康》2004,(5):62-66
一个人、一本书, 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命 运。 这个人叫沈从文, 这本书叫《边城》,这 座城市叫凤凰。 边城百年的历史 是孤独的,因为孤独, 所以成为习惯:于喧嚣 的人群的梦幻之地;凤 凰人的生活是简朴而 安于拮据的,因为他们 生活在边城。 这一切,在城市 化、商业化的号角声中 突然裂变--从此,边 城将不再是边城?  相似文献   

10.
李长之与沈从文文学批评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之与沈从文同是"京派"文学批评的大家,但其批评观亦有各自的独特性。将两者的文学批评放置在"京派"批评的范式内做比较,可以彰显其批评个性。"京派"本是个倡导学术自由、宽容的松散学术团体,这种"和而不同"式的学术存在方式正是"京派"自身生命力之所在;同时,众多"京派"批评家的批评实践也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百花园。  相似文献   

11.
读过优美而哀伤的湘西画卷《边城》,知道“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的沈从文。初秋,当北方开始收起夏的炽烈而将深沉、寥远与清旷投向万里平畴时,似水如梦的湘西凤凰竟与我走近了。雨后沱江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说:湖南的凤凰和福建长汀是中国最美的两座小城。凤凰的确风情别具。在有关古城名字由来的两种说法中,最精妙的诠释当是远古时代,一对凤凰从这里拍翅而起……微雨过后的凤凰,处处透着清灵。淡淡的薄雾层层环绕着远近浓绿的山林、黛色的农舍,更有青绿的田野、青绿的山峦和青绿的沱江……沱江是一条河,清澈见底的河水依小城边廓缓缓流淌…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和李孝石的短篇小说,通过双重意象构筑了美好的世界,即“美”的表现不仅直观地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蕴含深刻的哲理,表现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知识分子对人生的思考和憧憬,也暗示了对社会局势的无奈和沮丧,以及自我隔离和疏远的态度.特别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作品中,两位作家对自身创作态度的洞察和反思,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人性的赞美,都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表现了独特的审美态度和认识.本文以沈从文、李孝石部分短篇小说作品为对象,将“美”的表达分为表象和深层两个部分进行分析,试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美的形象,剖析其异同点,客观把握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态度.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湘西古镇就像一片圣地,仅仅是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拾掇”而成的一则故事,便充盈着令无数人迷醉的乡土风俗。然而,当我在千里之外的永泰县城偶遇大樟溪,听着两岸劳作乡人的“唠叨”,突然忆及那些似曾相识的美丽与繁华。初到永泰,人们常常会被周遭连绵不断的群山弄得晕头转向。干百年来,这些群山“无情”地将永泰“拘束”成如今这个不大的县城。  相似文献   

14.
舒奇志 《求索》2007,(4):225-227
本文梳理了二十年来我国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美国的两位重要作家爱默生和梭罗的评论和研究,指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位作家的自然观和宗教观、个人观和社会观、诗学观以及他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几个方面,揭示了爱默生和梭罗思想在我国的研究状况和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5.
蒋林平 《求索》2010,(10):222-224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沈从文和乔伊斯在乡土叙事的时代背景、乡土叙事的主题以及乡土叙事的视角等方面存在趋同性,在叙事的哲学思想基础、乡土小说叙事的范畴以及乡土叙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层面呈现差异性。沈从文的乡土叙事具有较强的狭隘地方色彩和家庭观念,他的乡土叙事是以阻碍社会发展为前提的。乔伊斯的乡土叙事范围更广,表明社会向前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乔的乡土叙事是有利于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对人的关注 ,对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这种精神分别存在于中美两种文化中。我们通过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哲学家梭罗与孔孟思想的某些不谋而合之处以及梭罗对于孔孟思想的接受 ,可以发现人文精神在这两种文化中有相通之处 ,更能发现人文精神在这两种文化中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本质差异。一梭罗于1837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那里是新英格兰清教主义的根据地和超验主义的发源地。他所处的时代是美国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即资本主义发展的兴盛时期。梭罗在以此为自豪的同时 ,深感奴…  相似文献   

17.
浦惠红  张瑞华 《求索》2011,(1):221-222,194
梭罗是位超验主义作家,但他同时关注社会、投身社会,并勇于实践自己的思想。梭罗视"个人"为最高法则,相信个体的能力,崇尚个性之美。尽管抗拒政府,梭罗却不是一位无政府主义者,他对政府的态度总体上是乐观的。梭罗的不服从视野是地区性的或是基于现实的,而非全球性的或理论性的。这种政治哲学吸取了古希腊自然法精神的精华,并且接近于近代洛克、卢梭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与水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斌 《理论月刊》2010,(1):137-140
水崇拜是中国民间的一种自然宗教,在沈从文的故乡湘西楚地尤其盛行。沈从文及其文学世界无不镂刻着湘西水崇拜的文化痕迹。沈从文的性格与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出水的特质,渗透出水崇拜的文化气息。沈从文的创作大多以水为背景,讲述发生在水边的故事,并且形成了一个以水为中心的水崇拜文化系统。云、雨、风、虹等水的衍化意象,鱼、船、碾坊、吊脚楼等水的周边意象,以及祈雨等民俗意象也参与了这一文化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何云波  李欣仪 《求索》2012,(6):57-59
神之重造是沈从文40年代提出了重要思想命题,它本质上是对于上古巫术教化观的现代性提升,由于巫术仪式的本质是音乐,因而这个思想进一步发展,便演化为后来的音乐改造社会思想。沈从文的乐治观念把握和体现了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科学和信仰、艺术和政治、原始与现代之间相互抗衡又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从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丰富了20世纪中国的社会思想,并且具有一定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孙英馨 《求索》2011,(3):198-200
中西比较视域下沈从文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20年代末至50年代、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及80年代后期至今。第一阶段的研究无突出主题,具有非系统性和碎片感,是印象主义式批评;第二阶段成为沈从文评论的重要历史时期,新批评式的文本细读所确立起的学理性以及人文主义批评思想是本阶段主要特征,夏志清、金介甫等人的研究极大提升了沈从文的世界文学地位;第三阶段的研究文化意味浓烈,关涉到弗洛伊德思想、尼采和叔本华的生命哲学、基督教文化、卢梭的自然审美观和现代性等问题;平行比较主要在沈从文与福克纳和哈代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