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瞭望哨     
《瞭望》2001,(1)
“政误”也要公开江苏陆永炳周政时下,大多数行政机关把政务公开作为廉政勤政建设的一种有效措施,并投入了不少精力开展这项活动。但是,社会各界群众有这么一种反映,在政务公开中,报喜报成绩的多,报忧报失误的少,特别是工作和决策上的失误很少公开。说没有“政误”是不切实际的。可是,“政误”为什么难以公开?究其原因,不外乎这么几点:一是有些领导怕承担责任。既然有失误,必然有原因,而追究原因就可能导致追究责任;二是有些领导怕失去威信。决策失误公开多了,下属会对领导失去信任感。三是有些领导怕影响士气。他们认为,公…  相似文献   

2.
医疗事故与赔偿所引起的争论最近,北京一起医疗事故纠纷引起了争论。一个患晚期肾上腺恶性瘤的病人被北京人民医院收治,在做完切除手术以后出现DIC弥漫性血管性凝血,医院全力抢救,为病人输了13000毫升的血及血小板等,医生用了400块明胶海绵、4桶纱布压住...  相似文献   

3.
1926年初,梁启超尿血不止,就去北京协和医院诊治,大夫认为需要做肾脏切割手术,结果误切掉了梁启超健康的右肾(一说是护士把标记做错了,大夫又没看片子核实).这是多么大的医疗事故,对梁启超来说又是多么大的不幸!怎么办呢?梁启超的学生陈源、徐志摩等人认为必须向院方问罪,不能"白丢腰子"(徐志摩语).但梁启超本人的态度是,不...  相似文献   

4.
公众舆论 “找准医疗事故的 祸根”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报道不仅时有所见,而且大有猛增的势头。这些一般说来“故事情节”曲折、又能激起人们义愤和同情心的报道,在为不少媒体吸引和扩大了受众的同时,也为这些媒体树立了以舆论监督主持公道、正义的形象。 毫无疑问,医疗事故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很可能与医疗的历史一样古老。但为什么最近几年这个问题会突然变得如此突出?人们不禁要问:“造成医疗事故的祸根到底是什么广 至少所有见诸报端的医疗事故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祸根,这就是医务人员责任心太差,玩忽职守。…  相似文献   

5.
如今在有些地方,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一跨进医院大门,即使你患的是伤风感冒类的小病,医生也要给你开上一张药量甚大、价钱昂贵的“大处方”,拿这张“大处方”去抓药,少则几元,多则十几元,实在叫人心疼。为何出现小病“大处方”?据说,因为有些医院在实行改革中,给医生规定了经济指标,有些医生  相似文献   

6.
李松 《党政论坛》2008,(24):23-23
近年来,各级党政官员中,兴起一股愈演愈烈的“出书热”。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有部分官员通过自己艰辛的劳动,确实为社会奉献了一些好作品。但遗憾的是,有些官员出的书却质量低劣,且并非本人所作。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些官员出书费用也由公款埋单,出版后通过自身权力资源,将书推销给下属单位和个人,把卖书款放人自家腰包。  相似文献   

7.
沈建文  车璇 《团结》2012,(3):68-70
袁琨是武汉中心医院有名的"拼命三郎",腿上打着石膏还坚持为患者做手术;她还是远近闻名的廉医,拒收红包20年,赢得无数患者和同行的敬意。仁心廉医,巧拒红包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医患关系十分紧张,医生的整体形象受到公众前所未有的质疑,然而袁琨20年如一日拒收患者红包,赢得了患者的尊重,向社会传递了温暖、希望和向善的力量。2012年4月18日,64岁的老杨因鼻息肉住进武汉市中心医院,主治医生正是袁琨。做手术前,老杨听闻有些医院的医生要收红包才好好看病,为了让医生把手术做好,他找到袁医生,并塞给她一个500元的红包。袁医生  相似文献   

8.
大爱中国     
世界看到一个坚强自信、开放透明、以人为本的中国,看到了一个走在复兴之路上的现代大国拥有的素质重灾区南坝镇的彭国军身体残疾,他守护在从地震废墟中救出来的妻子病床旁边,目光呆滞。医生把一个手术单子递给他,决定马上给他妻子截肢。他没有安慰妻子却在一  相似文献   

9.
熊艳 《瞭望》2000,(15)
医疗纠纷已成为当前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改革医疗事故鉴定和补偿、赔偿的呼声也很强烈,原定去年上半年出台新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至今未见踪影…… 我国现行的《医疗事故处理办 法》,是1987年由国务院颁布 的,这一老办法,已越来越显现出与新形势的不适应。在新的办法酝酿修订了多年仍未出台的情况下,各地开始尝试着给旧的办法作些变革。  从1998年底开始,南京、重庆、云南等地的卫生部门已陆续从医疗事故鉴定的人员、程序进行改革,法医、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开始参与鉴定。卫生部门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法院也…  相似文献   

10.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目前,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注重设法去满足人们的需求以激发动机来实现行为导向和调控.但是,现实中的管理实践却不尽人意.有些地方和单位给职工提薪加奖却招惹怨声;在谈心中真情实意地倾吐肺腑之言,听者却无动于衷,漠视对方;张榜表彰,接受者却认定是领导者在嘲笑自己.这些现象不能不使一些有责任心的管理实践者在一阵茫然之后,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据笔者所见,产生上述问题有多种原因,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否可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在人们的主导需求与激励效应方面作些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写作随笔小品之类,似易实难。说它易,一般人以为只要在现实生活中有所感触,将所见、所闻、所思随时抒写为零星短章,就是随笔小品;说它难,因为随笔小品是最能体现作者个性的短文,所写必须切中肯綮,抒述新见,还该有那么一点文采。切忌泛泛而谈,了无创意。随笔小品的浓浓个性.使读者不会把鲁迅的华章误为林语堂的,也不会把林语堂的幽默小品误为老舍的。总之,此类文字虽系短章,却近于“一花一世界”的颇具悟性的作品。近几年随笔备受读书界欢迎,书市上新出版的近现代作家和学人的随笔集纷纷涌现,明、清文人的小品文选集也被大量…  相似文献   

12.
焦裕禄有个习惯:白天到群众中调查访问,晚上回来“过电影”,即把白天所见所闻在脑子里重新“播放”,进行思考。他说:“无论学习或工作,不会‘过电影’是不行的。”“过电影”,是调查研究的继续,是对获取的初级、零乱、分散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总结、归纳的过程,是领导独立思考、运筹帷幄、进行科学决策的有效方法。可眼下有些领导干部不会“过电影”,调查过后一切如旧。群众称之为光调查不研究,光开花不结果。也有些领导把调查的问题记在本子上,却未往心里去;基层群众的呼声听在耳朵里,却未印在脑子里,调查过后,由秘书写一…  相似文献   

13.
一、艰难地追寻 刘永洋有着一段艰难的经 历和辛酸的回忆。 他1956年考入一所高等医学院校。1958年因有“右派过激言论”而被勒令退学(1986年落实政策给他补发了文凭)。在“极左路线”的影响卞,本应做一名医生的他,却与做医生无缘,命运无情地  相似文献   

14.
两位患者得了同一种病,医生给他们开了同一种药,一位吃药后不久就病愈了,但另一却没这么幸运,需要加大药量或换药。这是为什么?因为人体对某些外来物质敏感性不同,对外来基因蛋白反应不一样,说到底,是人与人的遗传基因结构有差异c于是医生想,要是能在服药前,将人的有关基因拿出来看看,对症施药,因人而异开处方岂不更好?实现这一愿望,在今天已为期不远,用一滴血或用一根棉签从口腔中收集点勤液样品,就有可能提取出DNA,查出某人的遗传基因特性,因为~种快捷便利的检验新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已经诞生了。生物芯片技术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诸雄潮 《党政论坛》2008,(24):59-59
生了一次病,住了一回医院。同事来看我,我时有妙语,大家都说我心态很好,不急不恼,虽然治疗的过程中出了个医疗事故,也不太为病情担忧,反而使医生成了我开玩笑的对象。我也感到了这一点,心情比工作时还好得多,没有任何的压力,说说笑笑,与病友插科打诨,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6.
时下,“承诺”一词颇为流行,许多单位纷纷提出若干具体的服务承诺,在社会上引起积极的反应,今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然而,面对五花八门的服务承诺,人们不免有些疑虑,盖因有些承诺本是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如药店承诺不卖假药,生产车问承诺不出质量事故,职工承诺上班不迟到等等,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在这里,承诺成了个大杂烩。其实承诺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有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现今你也承诺,我也承诺,到头来,承诺成了摆设,失去了其本意。再者,诺言只对遵守诺言的人才有意义,生活本身无需太多承诺。它重视的是可贵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17.
刘红苗 《党政论坛》2009,(10):27-27
人到老年,本应一身轻松度晚年。可一些人随着年岁的增长,反而逐渐变得挑剔、爱计较了,不满意的事情也随之而来。例如:电话铃响,接听一问,方知对方拨错了号码;早晨七点要准时看报,可投递员送报却误点了;买零食付钱时,商贩却把钱翻来覆去地看,担心是假钞。这样的事碰上一件,有些老人的情绪就会低落一天。  相似文献   

18.
沉默的艺术     
我的一位朋友是一个企业的中层干部,手下有几百号人。一天,有位一贯闹情绪的工人找上门来要求跟他谈谈,并且事先提出条件,在他把话讲完之前,不要打断他。我的朋友慨然允诺。一个小时过去了,那位工人还在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的委屈、苦恼,宣泄着内心的忿闷,讲到伤心处竞抹下鼻涕眼泪。我的朋友咬住舌头,耐心地倾听着。两个小时以后,这位工人不大好意思地结束了自己的话,一边表示感谢,一边愉快地告辞了。尽管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这个干部始终未发一言,然而这次交谈却收到意外的效果。那位工人把自己的心里话倒了出来,尽管问题没得到解决,心里却觉得痛快。从此,他把这个干部看成知己,经常交往,感情融洽。据此,  相似文献   

19.
﹃墙内墙外花都香﹄孙杨生时下,有些单位只重视外单位的典型宣传,而不大注重本单位的先进模范人物宣传。也有一些单位树了本单位的典型,但在本单位却不“香”,“隔窗吹喇叭”,名声在外。人们把前一种情况称为“墙外开花墙内香”,把后一种情况称为“墙内墙外花都香”...  相似文献   

20.
黄辉 《瞭望》2000,(14)
某市召开国有企业脱困经验交流会,一位厂长的发言最简短,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最深刻。他说,他当厂长三年来,三次驳了上级领导的“面子”。第一次,领导对他说,某某企业生产原料枯竭了,你们把它兼并过来吧。第二次,领导对他说,某某企业资产负债率太高了,你们给担保向银行贷点款吧。第三次,领导对他说,某某企业破产了,你们给安置几名工人吧。这三次他对领导的回答是同一句话:“你们可以免我职,但不可以让我做这件事。” 乍一听,这位厂长的发言似乎不是什么经验,可细一想,这是非常独到的经验。据笔者所知,有些国有企业本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