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乌盟农业获得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1.745亿公斤,是乌盟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油料总产量9550万公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甜菜总产量9850万公斤,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农业的丰收为乌盟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稳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士气,增强了稳定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信心和决心。 1991年是“八五”计划的第一年,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否稳定发展,将对整个“八五”计划的实施产生重大影响。乌盟的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制约程度还相当大,因此,我们要从乌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抗灾的思想准备,稳定发展粮食生产。1991年全盟农业生产的奋斗目标是:粮食产量在正常年景保证11亿公斤,力争12亿公斤,灾年要千方百计确保8亿公斤,力争9亿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少数民族及其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形成了它不同于内地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这也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有它自身的发展逻辑和特殊内涵。探讨少取民族地区的发展不能仅仅理解为经济、文化的发展,还应理解为包括政治发展在内的全面意义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盟委书记韩志然上任不足一年,打破了乌盟经济多年来徘徊不前的滞后局面,使乌盟经济发展初露端倪,步入良性运行的快车道,全盟经济发展进入了历史的最好时期,干部信服,百姓说好,发展环境有了全新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乌盟地区的经济多年来一直在全自治区末位徘徊。2003年初,新一届盟委领导班子上任后,科学决策,共谋发展,打破了这种滞后局面,使该地区“旧貌换新颜”,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跃居全自治区第一,GDP总量达到全区中等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是前52年总额的2/3,在努力提升区域经济实力中,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出了一条具有乌盟特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割肉”的启示山东孙海滨孙树海报载,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两家最大的国有企业集宁肉一厂、二厂由于信息不灵、管理不善,均陷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乌盟委、行署领导以盘活存量、优势互补为红线,主动将这两厂无偿划拨给河南双汇集团。笔者不禁为乌盟委、行署跨地区运...  相似文献   

6.
文化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美好前景和理想追求。文化和谐构成了民族地区和谐的支点显现。本文立足民族地区(以广西为例),试从历史的进程、发展的视角、和谐的维度等观照文化和谐是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潜质内核,并从文化和谐的视点探讨和谐社会的新固景。  相似文献   

7.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坚持“以临床一线为轴心”,努力创建区内外一流的现代化医院,为乌盟270万农牧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内蒙古乌盟医院院长关克勤及全院1100多名职工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24)
民国《南陵县志》一书以四十八卷的篇幅,大量征引文献,从不同方面反映南陵地区自唐虞夏到民国时的发展历史,包括建置沿革、社会经济、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今天研究南陵地区的历史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瞭望哨     
《瞭望》1988,(46)
香河粮农政策赞 河北 郝农经 在‘以粮为纲’的年月里,粮食生产曾被不适当地强调,致使八亿农民都被困在有限的土地上。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千百万剩余劳力才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入镇上城、周游四海,务工经商,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大发展。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10.
发展山区农村高层经济的新思路熊长富加快发展山区农村市场经济要以改革为动力,市场为导向,稳粮为基础,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乡镇企业,从而全面加强山区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一、利用资源优势,既抓粮又抓钱,这是发展山区农村市场经济的主要途径从达川...  相似文献   

11.
任松峰  崔维友 《学理论》2009,(15):43-44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是毛泽东就我国农业发展问题提出的具体指导方针。这一方针提出是基于对农业基础地位的科学认识和现实粮食需求全面把握。“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既强调粮食生产,又注重农、林、牧、副、渔五业以及粮食作物与其它作物全面协调发展。这一方针的贯彻对中国社会发展既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带来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2.
王惠民 《学理论》2010,(18):211-213
由于受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部分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经济还不发达,人民群众生活还没有富裕起来,处于贫穷落后状况。这样就直接制约了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从破解职业教育中贫困生资助资金匮乏入手,寻找一条全方位的资助体系,保障贫困生能顺利学习、毕业、就业,以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一提到少数民族地区,不少人马上会想到那里贫穷、落后。其实,到民族地区走一走,看一看,你会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伴随着新中国50年的发展历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了跨越千年的历史性飞跃,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已改变了贫困落后的历史面貌。国内生产总值从56亿到7570亿50年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工具简陋,耕作方式原始,产业结构单一,几乎只有传统的农牧业和简单的作坊手工业,一些地方还处在刀耕火种和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地区经历了50年代…  相似文献   

14.
一、我省农业已率先进入发展新阶段,以粮食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卖难标志着我省农业已由长期短缺经济逐步转变为剩余经济  以农产品的社会供求状况为标准,我省农业发展可划分为两大阶段。1984年以前是农业短缺经济时期,以1984年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发生的卖粮难为信号,我省农业逐步进入了剩余经济阶段。对我省农业形势的这一基本认识,主要依据四点。其一,我省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跨跃式增长,大大超过了人口的增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达到600亿斤,比1984年翻了一番,每增加100亿斤所用的时…  相似文献   

15.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来说是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与西部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当前应该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一、从竞争中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是实现由滞后走向振兴的转折点。西部大开发不仅为西部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东部和中部地区提供了发展机遇,为海内外到西部地区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东部和中部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劲头,不亚于西部。广东省认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沿海地区持续发展的新机遇;江苏认为有利于江苏经济新的腾飞和发展;黑龙江认为西部实施的优惠政策也…  相似文献   

16.
把握机遇自我完善关于西部地区国有中小企业发展的再思考李从质基于历史与现实的众多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已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且这一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在各方的关注与研讨中,国家就“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订了相应的政策,西部各省区亦纷纷推出自己的规划...  相似文献   

17.
纵观近150年的社会主义运动,就会发现它经历了两次从国际主义到爱国主义周期性的发展。第一次周期性运动,是从工人无祖国的国际主义到有祖国的爱国主义.又以工人有祖国的爱国主义到国际主义的发展。第二次周期性的运动是以从工人有祖国的国际主义到新爱国主义的出现,尽管这次周期性的发展烟第三阶段还没到来,还没有得以显现,但它毕竟已经开始。所以,对社会主义运动这一周期性的发展进行挖掘和思考,必然会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当前爱国主义丰富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一、从无祖国的国际主义到有祖国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多少年来,我国总有不少“产粮穷县”,粮食多,现金少,人穷困。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商品生产不发达。农民把自己耗费了大量劳动的初级产品——原粮,当作最终产品,秋收冬藏,自食为主,不能增殖。史廷怀粮里“淘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开始打破了这种自然经济状态。他是按商品经济的思想经营粮食的:种粮食作物——搞余粮加工——发展饲养业——畜粪沤沼气——增施农家肥——粮食更高产——进一步扩大原粮加工业……。如此良性循环,史廷怀理所当然地开始富裕起来了。他通过自己搞的“良性循环”,大幅度降低了粮食生产中的个别劳动耗费量(包括化肥等物化劳动耗费量)。当前我国农村生产每斤粮食的成本,一般为四、五分钱,史廷怀生产每斤粮的成本还不到一分钱,这就是说,他生产粮食的个别劳动消耗,大大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消耗量。他把一斤只值一两角钱的原粮,加工为果坯,转化成肉、蛋,变成市场需要的商品,一斤原粮到他手中一经营,便升值为一两元钱。史廷怀是懂得经济学的,是懂得价值规律的,虽然他讲不出一大套理论。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中国农民的聪明才智。这聪明才智,在党的正确政策的诱发下,正奔涌而出,开始改变着中国农村的旧面貌,创造着中国的新农业、新农村和新农民。  相似文献   

19.
邱连波 《民主》2009,(10):34-36
从2007年4月美国一公司破产引发次贷危机开始到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一场百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每次全球性经济危机过后往往催生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从而推进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当世界各国还在共克时艰,采取措施,恢复增长,防止衰退,维护开放,加强金融监管时,我们应该根据国情,抓住机遇,从更高、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上,思考现代化问题,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对四川民族地区既往发展过程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必要的总结与归纳。从“平等”和“可持续”两个视角切入分析,可以发现,过去以“收入平等”和“弱可持续性”理念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存在着难以克服的伦理困境与实践难题。要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就必须以“经济平等”与“强可持续性”为基础,结合民族地区实际,以制度调整与创新为重点,实施差别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