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月2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 将首次踏上南亚次大陆的 土地,对印度进行为期5天的访问,这也是美国总统 22年来首次出访印度。 1998年 5月印度核试验后,美国对印度实施了经济制裁,目前尚未完全解除,因此克林顿的此次印度之行也是在任美国总统首次对一个遭受自己制裁的国家进行的访问。那么,克林顿在任期的最后时刻访问印度,其用意何在? 冷战结束后,南亚战略格局出现重大变化,苏联与印度联手对付美国的这种组合不复存在,这为美国调整对印政策提供了可能。从 90年代初印度进行自由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成为世界10大新兴市…  相似文献   

2.
美欧关系的新调整──评克林顿的欧洲之行吴志强美国总统克林顿1月18日结束了他就任以来的第一次欧洲之行,美欧关系进行了新的调整。克林顿此行的中心任务是解决安全问题,重新确立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总的来说,克林顿达到了他的初衷,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通过了美...  相似文献   

3.
3月8日至1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出访中美洲尼加拉瓜、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四国。这是1982年里根总统访问以来第一位踏上中美洲这块以往内乱频仍的土地的美国总统。如果说里根的前往表明美国更深地卷人中美洲内战的话,克林顿则是在局势终趋平稳之后,借出访来洗刷美国干预别国内政,严重侵犯人权的不光彩的历史,以图确立冷战后新的伙伴关系。美国干预中美洲国家内政由来已久。50年代初,危地马拉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因为不合美国心意而遭到颠覆c自此以后,中美洲各国军政府同反政府武装之间的暴力冲突就持续不断,美…  相似文献   

4.
美俄摩擦升温谭东白苏联解体,两大集团剧烈军事对抗的"冷战"格局随之结束,国际局势总的趋向缓和。但是,世界上没有出现人们所期望的天下太平,特别是在去年12月5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欧安会首脑会议上与美国总统克林顿激烈交锋,强烈批评北约东扩政策将使欧洲陷...  相似文献   

5.
美日贸易摩擦将会加剧本刊记者徐长银华盛顿专电美国总统克林顿同日本首相细川护熙2月11日在白宫的会谈,是细川担任日本首相以来两国领导人举行的第一次正式首脑会晤。为解决两国贸易问题进行的这次谈判未能达成任何协议而宣告破裂。美国暗示要对日本采取报复措施,美...  相似文献   

6.
美国总统克林顿8月26日至 29日对非洲三国——尼日 利亚、坦桑尼亚和埃及的国事访问,是他1998年3月访问撒哈拉以南非洲6国以来的第二次非洲之行,也是卸任前对非洲大陆进行的一次告别之旅。 一任总统二度访非,在美国历史上实不多见。白宫发言人说,此次访问是对上次6国之行的一次“补充”,并为进一步发展美非本来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克林顿1998年对非洲6国为期11天的访问实质性成果不大,现在,在国内大选如火如茶决战在即、中东和谈已进人最关键谈判的重要时刻,日理万机的克林顿为何还要再度前往遥远的非洲大陆呢…  相似文献   

7.
《瞭望》1997,(45)
全球要闻(10月27日—11月2日)江泽民主席对美进行国事访问中美决定致力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应美国总统威廉·J·克林顿的邀请,于10月26日开始对美国进行为期8天的国事访问。这是1985年以来中国国家元首对美进行的首次访问,是中...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日本和美国曾经都有人认为,日美安全联盟已失去存在的意义,并主张废除日美安全条约.今年9月下旬,由两国外长和国防部长出席的日美安全协商委员会会议发表联合公告明确宣布,克林顿总统和村山首相于11月20日在大阪举行的两国首脑会晤,将重申日美安全联盟“对两国的重大意义”和“在冷战后新时代的作用”.目前两国政府已达成共识:冷战后日美安全联盟不应削弱,而应进一步加强.这一动向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全球要闻     
《瞭望》1998,(35)
美白宫发言人说克林顿不会辞职随同美国总统克林顿在马萨诸塞州休假的白宫发言人麦柯里19日说,克林顿总统没有考虑过辞职。总统相信人民依然信任他,他将继续做他作为总统应做的工作。克林顿总统17日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公开承认他曾同白宫前实习人员莱温斯基有“...  相似文献   

10.
日本冲绳县那霸市地方法院11月7日开庭审理三名驻冲绳美国士兵强奸女学生案.9月4日发生这一案件后,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日美同盟关系面临“冷战后”的首次危机.这次事件虽不会直接导致日美同盟解体,但反映出冷战后日美之间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暴露,民族心理上的裂痕在加深.事件发生后在冲绳激起了愤怒的浪潮.10月21日,冲绳举行了8.5万人参加的群众集会,强烈抗议美军暴行,并对日本政府对美态度软弱表示不满,要求归还“无基地的冲绳”.这是1960年以来所罕见的.当时,日本人民曾掀起反对修订日美安全条约的大规模群众运动,结果迫使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终止访日、岸信介内阁倒台.35年后的今天,在克林顿总统11月中旬赴大阪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前,日本再度爆发群众性反美抗议活动,不能不使美日两国政府的神经高度紧张.  相似文献   

11.
刘江 《瞭望》1998,(24)
克林顿访华:中美关系发展的新动力刘江克林顿总统是自1989年以来第一位正式访华的美国总统。对克林顿的中国之行,中美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都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国际舆论界也十分关注。长风破浪中美合作势头良好去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  相似文献   

12.
1月23日晚,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第104届国会发表了他上任以来的第四次国情咨文讲话,阐述了美国的内外政策。由于今年是美国的大选年,克林顿的国情咨文被认为是竞选连任的宣  相似文献   

13.
美国总统克林顿10月5日签署了总额达2889亿美元的2000财政年度国防预算法案。这项预算比1999财政年度国防预算增加了180亿美元,是冷战结束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与此同时,克林顿今年1月曾表示,他希望从2000年至2005年的6年中将国家的军费开支增加1000亿美元。分析家们认为,在许多国家逐年减少军费的情况下,美国却如此大幅度增加国防开支,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军事能力和谋求战略优势,以便确保和巩固其全球霸主地位。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一向以世界领袖自居的美国,不仅要极力保持这种得来不易的地位,而且要进一步确立其…  相似文献   

14.
国际要闻     
《瞭望》1996,(6)
克林顿发表国情咨文 美国总统克林顿1月23日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国情咨文讲话,在国内问题上,咨文重点强调了预算、家庭、教育、经济安全、反犯罪和环保问题。在对外政策上,强调美将在世界事务中“继续保持领导地位”。美国“不应是孤立主义者或世界警察”,但“可以成为最好的调解人”,美国将全力维护其自身利益和价值。 美就秘藏武器向奥地利道歉 美国政府1月23日就美对奥地利政府长期隐瞒  相似文献   

15.
冷战期间,由于印度奉行强硬的南亚政策“英迪拉主义”,而使与孟加拉国的关系不断恶化。冷战后,随着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印度调整了冷战时期的南亚政策,提出了“古杰拉尔主义”,主动缓和与邻国的关系。印孟关系在这样的大气候下,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两国间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南亚———大国利益新的交汇点●张文木1998年将是南亚大国外交活跃的一年,随1月意大利总理访问印度之后,美国、俄国、法国总统都决定在今年适当的时候访问南亚,南亚大国外交骤然升温。南亚是世界石油中心的侧翼,在大国全球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印度和巴基...  相似文献   

17.
《瞭望》1998,(Z1)
全球要闻(1月19日———2月1日克林顿未打破巴以僵局1月20日和22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华盛顿分别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进行了两轮会谈,企图打破已停滞10个月的中东和谈僵局。美以巴三方领导人会晤的核心议题是以色列从约旦...  相似文献   

18.
国总统克林顿11月14日至23日访问了土耳其、希腊。意大利、保加利亚和马其顿,同时还视察了驻南斯拉夫科索沃省的美国军队这是克林顿在第二任期内开展的一次重要外交活动,是美国为建设外交战略“枢纽工程”而进行的一次努力美国下届总统大选已经拉开序幕,克林顿第二任期已经为时不g,美国政界、尤其是共和党人士,批评克林顿在外交上没有取得多少成果,克林顿希望在剩余时间里开展更多外交活动,改变其‘外交无建树’动形象按《华盛顿时报》的说法是,争取在外交领域留下自己的“遗产”_此次欧亚之旅就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一克林顿此行日…  相似文献   

19.
莫斯科专电 美国总统克林顿7月6日对拉脱维亚首都里加进行了约7小时访问,在那里同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的总统进行了会谈。7日,克林顿访问了波兰。这是克林顿对上述4国的首次访问。据报道,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讨论敦促俄罗斯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尽快撤军、俄罗斯军队撤走后如何在波罗的海三国建立安全体系问题,以及如何使上述四国尽早成为北约正式成员国的问题,以加强它们与美欧的关系。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就决定从波罗的海三国撤军,驻立陶宛的俄军已于1993年8月31日前撤完;根据今年4月达成的协议,俄罗斯军队将在今年8月31日撤出拉脱维亚,但俄同爱沙尼亚的裁军谈判的障碍尚未消除,主要分歧是:俄方对爱沙尼亚境内讲俄语的居民受  相似文献   

20.
从去年4月中旬到今年4月下旬,美国总统克林顿和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先后在东京与华盛顿举行了两次首脑会晤。去年的会晤,签署了《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重新定义《美日安全条约》,并决定修改《美日防卫合作指针》。今年的会晤,着重讨论7月份对《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的修改,其内容是扩大共同防务的范围,进一步加强双方军事合作。 美日安全条约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样,都是冷战时期的产物。令人不解的是,冷战结束后,美日安全条约和北约组织不但没有削弱,反而都在扩大范围。我们从中看到了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即美国正在实行以两洋战略为核心的新的全球战略:在太平洋方向,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