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经过去的二十世纪是中国发生沧桑巨变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里,中国人民在民族问题上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对内废除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制度,争取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二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第一个任务在二十世纪前半叶已基本完成,第二个任务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也已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新的世纪还要继续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奠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列宁斯大林发展民族理论的具体观点、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前进理路三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逻辑理路进行了内在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本文从民族分裂的政治势力潜在消解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效力、相对滞后的经济现状长期阻滞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享认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持续增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识难度、多维变化的转型期社会复杂发散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问题四个方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困境进行了分析,从强化政治认同、夯实物质基础、凝聚意识形态共识三个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进行了探赜。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在被动适应世界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历史过程中,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时代需要促成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21世纪,在主动参与和引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的播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时代格局和未来走向的深刻把握,更有力回应了对于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争论与非议,清晰指明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体建设的中华民族的建构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质言之,作为中国共产党民族话语体系核心概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中国深厚历史文化传统、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共产党既有民族理论的历史继承与发展超越;作为具有强烈现实指向意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及国内有关中华民族构建张力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作为伟大复兴社会实践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仍然处在不断被建构的过程中,既需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需要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需要持续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需要更好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此,我们要有清晰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瞭望》1999,(11)
历史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在世纪之交的今天,要将一个什么样的两岸关系带进新世纪,是值得海峡两岸每一个中国人认真思考的问题。特别是随着香港的顺利回归,“一国两制”得到成功实践并受到国际社会的赞誉,紧接着今年底澳门也要回归祖国,台湾问题就更没有任何理由再无限期拖延下去了。怀着历史的紧迫感,几位在京参加“两会”的台胞代表、委员,向本刊记者抒发了他们期望祖国尽快统一的情怀。郑励志台湾台北人,全国政协常委、台盟中央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他说:香港已经回归,澳门回归在即,解决台湾问题日益突出地摆…  相似文献   

5.
从第二次国共合作看台湾问题的解决李长海向峰香港的平稳回归及回归后的繁荣与稳定,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英明正确,显示出中华民族团结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更加增强了华夏儿女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信心。重温国共两党关系史,尤其是审...  相似文献   

6.
简明 《学理论》2009,(32):108-109
台湾土著与大陆居民血脉相通,同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这已被现代考古所证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两岸形成了一统的民族文化,这也是一种分不开的亲缘关系;在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中,两岸人民同仇敌忾、携手并肩,体现出彼此深厚的情缘。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成为两岸儿女永远割舍不去的一座心桥。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凝聚、调节、推动、教化功能的一种活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中国五千年文明的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14)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问题,是中国人的民族责任和义务,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些突破。从"炮击金门"到"一国两制"再到"经贸互通""政治互信""外交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入手推进台海关系的进一步缓解,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交往,并审时度势深化政治互信,文化互通,加强两岸政治互动和交往奠定了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两岸最终实现统一是历史潮流更是民心所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地区人民的愿望,更是台湾地区人民实现和平统一绝不改变的方针。  相似文献   

9.
靳天来  李丽斯 《学理论》2012,(31):35-36
孙中山的思想和业绩是中国近代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时,孙中山和谐思想正是基于对中国社会不和谐的原因而形成的。他赞成"五族共和",反对民族歧视,主张各民族和谐共处,促进各民族发展,不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一的自觉认同意识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也是构建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重要思想基础和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参照标准,同时是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系统阐述了21世纪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指导思想,并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归为21世纪我党肩负的三大任务之一.深入学习讲话精神,正确认识和把握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略和最高准则,对于党和国家在激烈竞争的国际格局中掌握战略主动权,促使台湾早日回归,并最终实现祖国的强大和民族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刻”,应邀出席台湾同学会海峡两岸学术讨论会的台湾学者王晓波教授强调说,要重振中华民族的雄威,有待于海峡两岸知识分子的共同合作和努力,如何打开阻隔民族亲情,祖国统一的台湾海峡,也有待于我们在坐的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努力。由一些七八十年代在大陆定居的台湾旅美  相似文献   

12.
迎接中华民族真正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840年鸦片战争到 21世纪中叶的约两百年时间里,中华民族担负着两重历史任务:中华民族用了前一百多年的时间浴血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取得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基本权利,成功地完成了第一重任务;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 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华民族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并将在新世纪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尚未完成,可谓任重而道远。可以预见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民族复兴的目标,已指日可待。20世纪的最后一缕霞光将…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论断奠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由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实践探索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相统一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包含团结统一的政治共同体意识、相互依存的经济共同体意识、兼容并蓄的文化共同体意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障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优先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民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文化引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是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文化观念综合作用、长期积淀、不断塑造的结果。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特定形态,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现实基础和时代内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更有其特定的方式。只有完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方式,才能真正做到既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又培育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面向21世纪的战略决策,是造福中华民族子孙万代,加强民族团结的战略部署。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区域。西部大开发给西部民族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重视民族问题,分析总结西北地区民族问题特点,解决好民族问题,对于推动西部大开发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坚决打击民族分裂活动和恐怖主义,强化法制建设,努力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团结,形成各民族全社会的发展合力。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实现,标志着中华民族的重新振兴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创造过古代人类最辉煌的文明,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上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智慧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过不朽的贡献。然而到了近代,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落后了。 19世纪成为中华民族衰落的世纪,在这个世纪末,中华民族的衰落达到了极点,由一个过去首屈一指的世界强国,完全变成了一个任人宰割、掠夺的极度虚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重新站立起来,开始走向振兴的世纪。这个世纪的…  相似文献   

17.
“一国两制”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辩证统一体。充分领会其辩证性的实践品格,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长期繁荣和稳定,促进台湾与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 “一国两制”是“一国”与“两制”的统一体,“一国”是“两制”共存的前提条件,“两制”又是“一国”的社会基础。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两制”的共存是以“一国”为前提条件的。 “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提出,是为了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邓小平同志指出:“这首先是一个民族问题,民族的  相似文献   

18.
《瞭望》2001,(26)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三大任务之一。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在建党80周年之际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拖下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群体,在长期的交往交流的过程中也相互交融,并逐渐凝聚成为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的概念出现后不久,就成为了这个民族共同体的族称。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将这个民族共同体抛入亡国灭种的危险中的时候,这个民族共同体全面认同了中华民族的族称,从而实现了民族的自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也给中华民族披上了国家的外衣。中华民族开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体,支撑着这个现代国家的制度体系,而且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社会政治基础。中华民族既是巨大的历史遗产,也是现代中国基础性的政治资源。中华民族越是统一、巩固,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就越是雄厚。然而,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结构,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成员的独立发展,也会对民族共同体产生解构作用。遗憾的是,这样的现象正在成为现实。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中华民族的建设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这是筑牢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基础的历史工程和政治工程。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积极振奋的民族精神,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邓小平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