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建导的角度学习领会中央12条应对民族问题“三个关系”方面的方略。全文集中诠释第九条,大致分成四个部分:首先强调准确把握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继而阐释我国各民族之间“三个离不开”的血肉联系,从而进一步指出通过“四个互相”的途径不断巩固民族大团结,最后归结于为和谐社会建导和谐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央民族工作12条”中的第四条,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民族问题的新理念,实现了民族问题概念的升级换代。这一概念中的“两个包括”全面拓展了关于民族问题的思维空间,使民族问题的外延更加扩展。“三个关系”则明确标注了民族、阶级和国家是关涉民族问题的三个警戒区域。“五个共性”是民族问题的本质属性,民族问题实质上就是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从整体上看,民族问题都只能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概念升级的视角解读中央“12条”中的第四条。认为:该条用“两个包括”全面拓展了关于民族问题的思维空间,在首要位置强调了民族自身发展这个民族问题的重点领域,进而明确标注了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或国家之间这些民族问题的警戒区域;通盘把握了全球民族问题共通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实现了民族问题概念的更新换代。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作出理解:民族问题就是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伴随着民族过程不断产生并不断需要民族社会共同面对的历史使命;民族问题的民族性既可在社会转换中生成,也可在社会转换中消解;因而,民族问题只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中央"十二条"第七条对民族平等、国家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和各民族维护法律尊严的义务作了精准的概括。通过习、研、演、练四大板块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对民族平等简单、僵化的认知,达到从更深的层面引导学生辩证、动态地看待我国的民族平等政策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豫和专题的教学内容是中央"十二条"中的第一条关于民族定义的解读,从主题内容解读、得意之作赏析、求实拓展思辨、情趣归纳演练、课后网络建导五个部分来诠释此次建导教学设计。通过习研演练情趣建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建导中理解民族概念的内涵,并深入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中央民族工作12条"中的第四条,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民族问题的新理念,实现了民族问题概念的升级换代.这一概念中的"两个包括"全面拓展了关于民族问题的思维空间,使民族问题的外延更加扩展."三个关系"则明确标注了民族、阶级和国家是关涉民族问题的三个警戒区域."五个共性"是民族问题的本质属性.民族问题实质上就是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从整体上看,民族问题都只能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本讲针对"民族问题"认识上偏于狭隘的传统误区,借助佛经"指月"典故,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叙述中,给出中央"十二条"从国务视角规定的民族问题概念(第四条):"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发展,也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以此为下边各讲的展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永和情趣建导方案结合广西民族大学校本教材《民族大义十二和建导纲要》,通过不同视角理解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正确解读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简称中央"十二条")中的第三条表述。通过情趣建导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存在的长期性,正确理解族性再生的现象,加深对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了解,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相似文献   

9.
休和情趣建导方案结合广西民族大学校本教材《民族大义十二和建导纲要》,吸收借鉴大连民族学院第十章教案,从主题内容解读、得意之作欣赏、求实拓展思辨、情趣归纳演练以及课后持续建导五个环节入手,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心任务"进行解读,使学生明确"两个共同"、加快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坚持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在处理中国各民族关系上,毛泽东特别强调民族平等和团结。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贯彻民族政策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强调民族平等,并把这一原则写入党纲。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共同努力下,围绕着党和红军的中心工作,逐步确立了当时党的民族政策的一些基  相似文献   

11.
本方案结合广西民族大学校本教材《民族大义十二和建导纲要》,运用情趣建导方案,正确解读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第五条提出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的解决之间的关系,通过雍和情趣建导环节使学生加深对党和国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理解,树立正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历史观。  相似文献   

12.
结合广西民族大学校本教材《民族大义十二和建导纲要》,运用情趣建导方案进行教学设计,系统介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发展战略,着重介绍广西民族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民族政策,通过授课让学生基本掌握中央"十二条"中第十二条内容,增强学生成长成才的决心和信心,坚定为民族地区发展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3.
坚持民族平等、发展社会经济、增进民族团结、缩小民族间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方案结合广西民族大学校本科教材《民族大义十二和建导纲要》,运用情趣建导方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正确解读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简称中央"十二条")中的"第二条"表述。通过情趣建导环节使学生加深对党和国家民族理论的了解,树立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历史观。  相似文献   

15.
本方案结合广西民族大学校本教材《民族大义十二和建导纲要》,运用情趣建导环节,对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简称中央"十二条")中的"第六条"内容,即"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作出正确解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我国民族事务的原则,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社会主义祖国观。  相似文献   

16.
十四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讲政治作为党性党风教育的重要内容,再次强调了讲政治的重要性。讲政治,是个重大的问题。政治就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利益、物质利益基础上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它表现着阶级间、民族间、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其实质是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的斗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江泽民《关于讲政治》)。这个政治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是建设有中国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这些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实现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治国理政必须正确应对和处理民族问题。本专题围绕民族问题概念进行建导,包括其社会历史背景、外延内涵的演变、生成与转换规律、判断和建导的拿捏等,旨在明确百年巨变之下的中华民族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族性演化的视角解读中央“十二条”中的第三条。认为: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民族社会的族性因素随着历史演进不断再生并实现总体张扬。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不断增多,为族性张扬积累了优势资源,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长期存在,正是民族社会族性因素持续演进的客观反映。而对社会主义民族族性再生现象的真切理解,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9.
格物求真一讲着眼于民族问题包括的"自身发展",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握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提高各族群众的综合素质,努力造就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从根本上保障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防微杜渐一讲着眼于民族问题包括的"三个关系",从法律政体上进行制度规约,以实现对民族与民族、民族与阶级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良性调控,在确保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团结、互助基础上,构建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解读中央“12条”中的第二条。认为:所谓“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并非某个民族的具体生灭过程,而是人类社会整个民族现象的生灭过程。民族的产生是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化的过程中,氏族部落的血缘耗散与族性升级的结果;民族的发展过程具有多元素、多层次、多变量、多方向、多规则的复杂性,各种参量的协同使得具体民族的生灭与转换成为跨越奴隶社会以来至今一切社会形态的漫长过程;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从而使得民族现象在人类社会中自行消失。由于族性超循环的自组织功能作用,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