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型社会政策和科学发展观具内在契合性,并可作为科学发展观在社会政策领域的操作化模式。该政策对传统社会政策超越具四个准则;运用"社会学像力"可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传统社会政策存在的严重路径依赖,缺乏发展意涵;借鉴发展型社会政策,促进新农合的深入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
潘泽泉 《理论探讨》2007,17(4):152-154
社会政策是社会思想观念的产儿,社会政策也是社会现实的产物;随着发达国家的"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模式到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及社会政策,再到社群主义的政治理论对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的贡献,社会政策开始日益关注社会公正与公平、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排斥、风险社会的社会整合和社会政策思考、社会政策的道德基础和价值目标以及社会政策的社会评价等,国外社会政策研究的最新动态及对我国社会政策的调整和制订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公民社会的选择性政策参与取向、政策过程的开放程度和制度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三个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非均衡"特征比较凸显:实际参与和影响政策过程的范围不均衡;官办组织与草根组织影响政策过程的方式选择不均衡;影响政策过程的效能不均衡。这种非均衡特征的存在,不但会影响公民社会政策认同功能的提升,而且易破坏政策过程民主化的进程。但在中国公民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均与国家主动让渡的空间密切相关的生发逻辑下,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日臻成熟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日渐深入,以上影响因素都将随着国家与社会间合作共赢关系的逐渐形成而被破解。由此,由"非均衡"走向"均衡",将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4.
在公民社会的选择性政策参与取向、政策过程的开放程度和制度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三个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非均衡"特征比较凸显:实际参与和影响政策过程的范围不均衡;官办组织与草根组织影响政策过程的方式选择不均衡;影响政策过程的效能不均衡.这种非均衡特征的存在,不但会影响公民社会政策认同功能的提升,而且易破坏政策过程民主化的进程.但在中国公民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均与国家主动让渡的空间密切相关的生发逻辑下,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日臻成熟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日渐深入.以上影响因素都将随着国家与社会间合作共赢关系的逐渐形成而被破解.由此,由"非均衡"走向"均衡",将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5.
政策滞后是政策落后于社会需求或者说有些政策在时过境迁的情况下,仍在发挥着"余热".要防止政策出现严重滞后而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就必须在政策滞后到达滞后容忍临界点之前发动政策变革或实现政策终结,为此,就需要政策监控作用的有效发挥:设立预警机制,及时对政策"滞后"现象做出反应;科学监测政策滞后的程度,有效推动政策及时变革;健全政策监控机制,落实政策监控之实.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社会融合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尽管社会融合一直为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策分析家和政策制定者们所关注,但社会融合的定义还比较纷杂,其理论也缺乏一贯性,一般被视为多维度现象或多参数的潜变量.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将相关研究区分为实证研究和政策应用两个研究领域;依据关注层次的不同,将社会融合的研究归纳为个体层次、群体层次和整体层次等三个层次.以此为脉络,首先介绍了社会融合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政策研究中的概念;其次,对社会融合由来已久的"同化论"与"多元化"之间的争议进行了回顾,并评述了社会融合和社会网络理论之间的关系;再次,总结了社会融合的测量方法及其在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最后指出社会融合时中国转型社会背景下相关研究的借鉴意义,并对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下,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也在农村遗留下很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农村社会的发展,使"三农问题"的解决步入艰难困境;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农村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入手以及该政策实施后给农村带来的社会问题,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创新社会治理大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共治理念的缺失、社会组织自身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不足、社会组织扶持政策乏力,以及社会组织管理力量不到位与党建工作力量薄弱。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需要做到:一是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治理新观念;二是拓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三是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能力;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五是凝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合力。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调节利益分配的基本手段,必以公平或公正作为首要准则。当前,政策实践中出现的大量"缝隙"导致政策在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中有失公正。由政策不公给部分政策利益相关者带来的相对剥夺感,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很大威胁。本文以苏州"通安事件"为例,对政策缝隙对社会稳定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提出通过"无缝政策"实现社会稳定由反馈控制到前馈控制、由"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组织发展初级阶段,社会组织扶持政策对于促进地区社会组织发展作用重大。扶持政策设计过程中,利益团体互动过程及关系状况往往处于"黑箱系统"。本文基于参与式观察及对不同利益团体的访谈材料,发现在社会组织扶持政策设计过程中,隐含着条块逻辑"政政"关系、利益逻辑"社社"关系及共赢逻辑"政社"关系。理解三种关系及其背后的运作逻辑,可为地区社会组织扶持政策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瞭望》2010,(11)
<正>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片"加快"声中,民生由社会政策进入经济政策的主要议程,有望在"十二五"实现整体突破.2010年两会,民生仍是个关键词。虽然年年热议,今岁有些不同。不少代表委员把民生与加快转变  相似文献   

12.
"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观是处理"老左派"与"新右派"福利争论的理念创新,它力图摆脱"左与右"两派对某些基本福利概念之间非此即彼的攻讦。改革开放30多年,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社会转型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尽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事业,但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的社会政策仍有很多不足。我国的社会政策履行时代使命需不断改革创新,走出一条科学合理的中国特色社会政策之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生育政策连续调整并取得积极成效,在"幼有所育"民生目标的指导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学前教育、儿童福利和家庭教育等四个儿童政策子领域发展显著.借鉴"政策体制"理论,对以上四个子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儿童政策体系在进入新时代以来发生了三个方面的重要转型:政策范式上,儿童养育责任已由"家事"转向"国事";权力安排上,政府成为儿童政策的重要行动者,社会和家庭也逐渐发展壮大,责任被重新界定;组织架构上,儿童政策各子领域的行政主管部门的调整,进一步强化了新的政策范式和权力安排.在实施"三孩政策"、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完善国家—社会—家庭在儿童养育中的责任分担,集中力量促进重点领域发展,将是今后我国儿童政策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政策过程中,决策者如想成功地解决社会问题,首先就必须构建真实而正确的政策问题.政策问题的构建是一个政策相关者就有关社会问题的性质、范围、程度、缓急、真实性等从分歧的意见中反复探究问题共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政策过程逻辑起点的政策问题构建直接关涉到哪些社会问题能够进入政策议程并形成相应的公共政策.表达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在政策问题的构建过程中意味着政策相关者将在自由的意见表达中提升政策制定的民主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意味着政策相关者将在一种协商和对话的气氛中凝聚问题共识;意味着决策者在确认政策问题时应当"耳听八方","兼听"则"明",以求最大限度地构建真实而正确的政策问题并为其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基本框架是一种亲市场的经济政策与具有"剩余"特征的选择性社会救助,体现在生产性的开发式经济扶贫和处于"激活"程序中的农村五保与医疗救助政策.长期以来,旨在救助贫困者的社会政策成为经济政策的附属者角色,然而贫困者所面临的生计风险需要传统社会政策在扶贫框架中的转型.本文通过分析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在诸多方面的联系和差异比较,结合我国农村贫困的现实,以嵌入性要素来理解我国农村社会政策转型的方向.在这方面,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在反贫困战略中提供了可让我们选择的嵌入性要素.它们是:减少风险管理成本的社会资本、反社会排斥的劳动力政策、农村生计的保护与发展、健康与医疗政策的整合以及资产为本的个人账户建设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公共安全管理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应急产业应运而生。国家自2007年开始陆续出台政策引导应急产业发展,随着2018年应急管理部的成立,一系列产业政策及措施正越来越成为规范和驱动应急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构建"主体—工具—价值链"三维政策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家层面36项政策进行的文本分析显示:我国应急产业政策在主体维度上,呈现"简单"多元化特征;政策工具选择上,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过度,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不足;在创新价值链维度上,研发阶段政策供给过度,试验、产业化阶段政策覆盖不足。基于此,产业政策驱动应急产业发展需要从政策主体、政策工具和政策价值链三个维度同时推进。  相似文献   

17.
以"馒头国标"事件在我国引起的公众和媒体的热议为出发点,结合了政策学习和社会建构的理论,从政策学习的地方性即承认不同的行动者由于其不同的传统和利益对相同的政策学习范本有着不同的认知的角度,对我国传统食品行业通过标准化的形式进行食品安全规制的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行动者对于标准的异质的地方性认知,导致了标准在形成之前、之中和之后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这种偏离也最终背离了实现保护消费者食品安全的初衷,在标准的执行中也注定面临着一定的困难。结合行动者产生地方性认知的背景,认为,社会对于标准的片面认同来源于通过规制获得资源的计划经济的遗毒,以及"超一流企业做标准"口号下标准相关知识匮乏的延伸;结合案例进一步反思了对于政策学习的地方性的"忽略",以及对于标准的社会功能的"夸大"所可能造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新兴产业因科技创新、顾客新需求的出现或社会结构改变等因素而产生,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市场前景广阔、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等特点,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引擎作用。日本战后在各个时期启用了不同性质的产业政策。其主导型新兴产业扶植政策主要是:对钢铁产业的"倾斜生产"与"产业合理化"政策,对汽车工业的"先保护后规范"产业政策,对信息产业的"展望加资助型"产业政策。而这些政策带给我们的启迪是:依据禀赋优势与产业升级规律,选择规划主导新兴产业;认清保护扶持性政策的作用范围,适时引入信息指导性政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并逐步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9.
战后以来,为了巩固和强化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其长治久安,欧美国家政府一直在调整其治理手法,加大社会调节力度,在机制和政策上均出现了较大变化,如继续强化国家专政机器,但慎用暴力;更多地采用"胡萝卜"政策;充分利用各种精神手段等.上述调整对战后的欧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第三条道路"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于西方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潮,反映了西方左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努力尝试,其理论观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众多领域。在社会政策领域,"第三条道路"对福利国家及其改革作出重新反思,提出"无责任即无权利",倡导积极的福利观和建立社会投资性国家,标志了西方社会政策新的转型。而西方社会政策转型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