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汪辉祖自传所载案件的详尽分析,发现既无纯粹“依法裁判”的取向,也无全然按照“情理裁判”的做法。清代中国的司法裁判属于“形式化”与“实质化”的有机结合的类型,在司法裁判的“形式化”与“实质化”之间充满着张力。而其原因在于:其一,与皇帝集权统治和官僚体制的“照章办事”有关;其二,与“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道”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关;其三,与巨型帝国的法律统一和乡土社会的人情、习惯有关;其四,与“民本”社会旨在沟通“民情”和哲学上的“权变”思想相关;其五,与传统中国的“审美秩序”有关。无论“命盗”案件抑或“婚姻、田土、钱债”案件,清代中国的司法官员都是在“律例”的前提下寻求“情理”的平衡,只是两类不同案件在“依法”或“准情”的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  相似文献   

2.
宪政型与集权型:刑事诉讼模式的导向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毅  林喜芬 《政治与法律》2006,1(1):117-122
宪政与集权型刑事诉讼制度作为一种分类研究范式具有其理论优势,它揭示了刑事诉讼制度的“价值———精神”精神。集权型刑事诉讼制度的特征在于权力的集中性、程序的反理性、程序的工具性;而宪政型刑事诉讼制度则具有权力分立制衡、程序独立以及程序的理性化等特征。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制度带有某种集权性色彩,因此,宪政型刑事诉讼制度应当成为我国当前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锐意进取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古代刑事审判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中国古代刑事审判传统的成因与特征。本文认为 ,与“刑起于兵”一样 ,中国古代刑事审判传统也与部落战争有着密切的关联 ,它还与“皇室国家”或者“家国不分”这一独特政治体制有关。中国古代刑事审判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集权”与“非专业化”。  相似文献   

4.
布莱尔执政时期比任何以前的工党政府更加坚持政府改革,注重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公共服务的提供”已经成为新工党的执政重点。与传统的自上而下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和保守党政府时期强调“市场化”方式不同,新工党革新与改善政策执行的方法是基于“两面性”的基础之上——加强中央的集权与控制.同时强调给予政策直接执行者更多的自治权与自主性。本文旨在对布莱尔执政时期所进行的公共服务改革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对研究布朗政府政策执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胥吏操纵权力、恃权谋私是清王朝时期政治中的重要弊病。胥吏之害在清王朝愈演愈烈,其渊源于清代中央高度集权体制下,国家管理的例规化、封闭性运作和一些具体制度中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正> 久闻台湾大学张伟仁教授精研中国法律传统,于当今法律改革亦颇有心得,今读其大作《清代的法学教育》,便知往日耳闻又得一有力例证矣。该文洋洋九万余言,除“前言”、“结语”外,共分“清代正规教育概述”、“清代法学教育概述”、“清代幕友的法学教育”三大部分。文章先则考察清代的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及其重要背景,阐明法学教育在此种情形下无法成为正规教育之一部分;次则扼要概述其法学教育,探明清代何人从事法律工作、其法律知识又从何得来,并由此揭示出幕友法学教育才是清代法律教育之正科;接下来更以近五万字的篇幅详考清代幕友的类别、学幕的资格与背景及拜师入学、幕友的法务工作及幕徒的实习教育、幕友研读的书籍与研读方法、幕友的德育等项,清晰地展示出清代幕友法律教育的基本面貌。尽管先生在“前言”中谦称自己的作品还“不是对于清代法学教育真相的描述,而只是一种揣摩”,但在我读来,这种揣摩实在是相当近真了;尤其文中有关幕友法务工作及幕徒实习教育的部分,不仅描述至细至微,栩栩如生,宛若亲历,而且分析入情入理、精彩纷呈,充分显示出教授深厚的功底、广博的学识和精辟的见解,令我辈后学为之叹服。  相似文献   

7.
于雁 《政法学刊》2008,25(3):61-64
《大清律例》“共犯罪分首从”条是清代处理共同犯罪的总则性律条,它所规定的基本原则有两点:一是“共犯罪分首从”,二是“以造意者为首”。这种将共同犯罪人区分为首犯与从犯的分类方法,既不同于西方法律的“正犯与共犯”之分,也不同于当代中国法律的“主犯与从犯”之分。清代的共同犯罪制度体现了乡土中国独特的法律追求,应当引起当代法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地方立法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立法若干问题思考何建贵建国以来,我国长时期实行的是中央高度集权的立法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在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同时,也相应地对立法体制进行了改革,将中央高度集权的立法体制改变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立法体制。”①因此,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9.
专业论文顾目授予学位作者指导教师法律史“投匿名文书告人罪初探”一以清朝律例变化为中心法学硕士刘佳柏桦法律史清“冒破物料”罪研究法学硕士刘志松柏桦法律史清代“官吏荫袭”律例与荫袭制度考证法学硕士于洋柏桦法律史清代“逃人法”研究法学硕士李佳珊柏桦法律史清代“越诉”罪研究法学硕士戚阳阳柏桦法律史法治大厦之基石一以民国时期山西大学法学教育为中心的考察法学硕士常光玮侯欣一法律史清末天津地方审判厅研究一以法院设置和运行为中心法学硕士边获侯欣一法律史权利的规范形态一立法文本中的权利表述法学硕士温荣侯欣一法律史…  相似文献   

10.
罗国振  王莹 《检察风云》2014,(20):12-13
"读史可以明智。"二十四史不仅是一部贪污史,更是一部与贪污腐败斗争的廉政建设史。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都在治理官吏贪污腐败方面给予了重视和努力,即便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也不例外。王亚南先生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曾写道:“历史学家倡言一部二十四史是相砍史,但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则又实是一部贪污史。”  相似文献   

11.
从清末民初与"五四"这两个阶段探讨中国儿童文学现代性发生过程中语言的变革及其启露的美学情境,必须从外来文学翻译的语言影响与本土创作的语言风貌这两方面来考察各阶段的得失.清末民初"使童蒙闻而笑乐"、半儿童化的语言姿态,是对封建训蒙读物的超越;"五四"时期"小儿说话一样的文体"、对"美"的崇尚,则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以儿童性、艺术性为基点的现代性的获得.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不动产优先购买权制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吕志兴 《现代法学》2000,(1):124-128
以亲、邻优先权为核心的中国古代不动产优先购买权 ,滥觞于中唐 ,于宋、元形成制度 ,至明、清则融于交易习惯和家法族规。该项制度的产生 ,主要是受中国古代社会注重维护宗法家族利益精神的影响 ,也与维护乡党利益、处理相邻关系及其些赋役征发的法例和习惯等因素有关。该项制度与中国古代国情基本相适应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法家的法治学说以及现代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卓娅 《现代法学》2003,25(1):36-39
法家的法治学说随着秦亡而走向沉寂,但是为汉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以“阴法”的形式继承下来并揉入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中支撑中华帝制长达两千余年。其中,一些合理的成分对我们现在的法治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几乎同生同长的监察制度,到有明一代,已发展成为严密细致、多层次、多元化的制度网络。可以说,一个监察系统,足以折射出明代近三个世纪的官僚政治实况。明代监察制度最为重要的特点是: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专制皇权统治的高度强化;另一方面亦体现了对监察官自身职务犯罪的全面防范。明代监察法制最具实质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制度预防上,而这一作用的发挥,因受立法上的局限和司法上人为因素的影响而被极大地削弱了,成为明代监察吏治的实现障碍。  相似文献   

15.
清末预备立宪官制改革中首先提出了行政裁判院的设想,并提出了《行政裁判院官制草案》,后又起草了《行政审判院法》,①但最终因辛亥革命的爆发未能颁布。民国之后,尽管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了以平政院作为审理行政案件的机关,但对于行政裁判模式究竟应采特别模式还是普通模式一直存在着争议,且论争贯穿于整个北京政府立宪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6.
就地正法的产生是清代后期法律制度重大变化。以往学者对于就地正法与清前期的恭请王命即行正法制度的关系认识不甚深入,对于就地正法之制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于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迁。对此,应当坚持新历史法学的研究路径,从就地正法的产生、就地正法的实际操作、关于就地正法的争论、就地正法在晚清无法取消的原因等方面对其合法性进行解读,从而解释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就地正法的产生是清代后期法律制度重大变化。以往学者对于就地正法与清前期的恭请王命即行正法制度的关系认识不甚深入,对于就地正法之制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于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迁。对此,应当坚持新历史法学的研究路径,从就地正法的产生、就地正法的实际操作、关于就地正法的争论、就地正法在晚清无法取消的原因等方面对其合法性进行解读,从而解释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民间规约引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笃才 《法学研究》2006,(1):135-147
通过对古代乡村民间规约演变过程的考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民间规约的历史存在形态:唐代后期的社邑规约、宋明时期妁乡约、明末清初产生的民间慈善组织规约和清代晚期的乡规,以及四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民间规约既不同于私人契约,又不同于国家法律,是民间社会组织的自治规范。民间规约是国家法律的补充,它的产生,标志着公共领域不仅为国家所独占。由于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民间社团组织的发展和发挥作用的空间极为有限,但民间规约在组织协调人际关系、建立稳定和谐社会秩序方面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喆  周磊 《时代法学》2014,(1):30-37
中国古代传统的羁縻政策是中央政府通过法律治理西北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法律制度.唐、清两代治疆理念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羁縻政策并有所损益变化.唐代和清代是羁縻政策发展演变的典型时期.从法律史学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勾勒出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还原两代封建王朝中央政府治理西北边疆的政策、方略.  相似文献   

20.
王立民 《法学研究》2002,(3):151-160
中国古代统治者惯用刑法来规范与佛道教有关的一些问题。唐律、宋刑统、明律和清律中多处涉及确定僧道的法律地位、禁止擅自充任僧道、保护佛道神像、打击诬告僧道和诬告僧道行奸的行为等 ,但实际生活中仍有大量僧道犯罪 ,其中包含谋杀、行奸、抢劫、诬告等。与其他古代东方国家相比较 ,中国古代刑法中宗教方面内容有自己的特点 ,主要与我国古代宗教、政治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