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年年有鸡     
腊月二十九下午,父母去菜市场买鸡。市场距家也就一根纸烟的路程,但下午2点去,6点还不见回来。妻子有些急,说你去看看,两位老人该不会出什么事吧。我刚要出门,他们回来了,都空着手,且都是一副若有所失的表情。父亲抱怨母亲:家里有那么多菜和肉,非得买只鸡;买就买了,又非得去约秤,结果怎么样?母亲也不服气:这是过年的讲究!你怎么一点文化品位都没有?你怎么不去约秤?我听得云遮雾罩的,最后总算听出点眉目。在过年这个问题上,母亲确实比父亲讲“文化”,门神不能说“买”,得说“请”;煮饺子有一两个散开的,不能说“散”,不能说“破”,得说“挣”…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单亲家庭里的孩子,听隔壁的邻居说,母亲生下我不久便去世了。而父亲对于我母亲的事总是只字不提。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很冷漠的人,他从不跟我多说话,可在生活和学习上对我的要求却很严格。父亲有一家公司,在我们这个小镇上算是一个富有的人,但我的零花钱从来没有我的同学们那样多。这还不算,他每天开车去公司时,都会经过我们学校,可是无论我怎样央求,他从来不肯让我搭他的便车,我总是坐公共汽车或者地铁去上学。为此,我在心里很瞧不起父亲,有时甚至恨得咬牙切齿。我将母亲的病逝全部怪罪在了父亲的头上,母亲肯定是受不了父亲的…  相似文献   

3.
吴忠溪 《中国保安》2004,(24):49-49
父亲一生有三句话,令我永生难忘。父亲的第一句话是:“你看这件事怎么样?”父亲一向是说一不二的,包括母亲也别想改变。母亲爱父亲,又有点怕父亲。虽然父亲当年只有每月18元人民币的微薄工资,但在母亲心中,父亲是她的支柱和偶像。这造就了父亲的独断专行,但也树立了父亲不可撼动的威信。我家六个兄弟姐妹,母亲病逝时,大姐、二姐已经出嫁,大哥、二哥在外工作.弟弟到外地读书,我在本镇读高中。家中,只有我和父亲两个男人相伴。我家有一块宅基地,有人想买。那一天晚上,我们两个男人吃着晚饭,父亲突然问我:“我想把那块地卖了,你看这件事怎么样?…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爱     
从我记事起,母亲给我的印象勤劳、持家。在同学们的窃窃私语中,我第一次明白了自己的身份一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我的父亲在我还不怎么懂事的时候。遭遇一场变故离我而去。有时一个人独自伤心落泪,心里十分难过,但同时又为我拥有这样一位坚强、勤劳的母亲而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5.
编辑老师:您好!我这几天心里有些烦,刚刚从老家过完年回来,本应该高兴,可家里的事实在让我放心不下。我家一共有兄弟姐妹四人,我是老小,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父亲去年已去世,两个哥哥要分家,可谁也不想赡养母亲,没办法,姐姐就把母亲接到她家住去了。可家里的东西,除了留给我一间小西房,都被两个哥哥分掉了,那是我父亲一辈子攒下的钱盖的房子和购置的东西。春节时在姐姐家看到母亲伤心的样子,我心里很难受,去找大哥理论,可大哥说这是村里的规矩,长子就该多分,闺女是不给的,而母亲是“自愿”跟姐姐住的。您说,我哥哥能那样做吗?保安员…  相似文献   

6.
大爱无疆     
妈妈今年78岁,但身体硬朗健康,无病。现独自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过日子。母亲说来很命苦,在我3岁时,父亲就因病离我们而去了,妈妈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将我们兄妹5人拉扯大,现我们都已成家立业,而母亲还独自过活,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但每每我将妈妈接来,妈妈总是只住几日,就嚷嚷着回去,"我在这儿住不惯,像蹲监狱似的,呆不下去。"但有一次母亲回去后打电话告诉我说,回  相似文献   

7.
现在,你是否愿意为父母做些什么?是否愿意为父母做一顿饭、掖一下被角、去一趟公园、挑一回鱼刺、洗一次脚、送一个亲吻或买上一块生日蛋糕?约有一半的人回答说当然愿意,约有一半的人回答说父亲或母亲或父亲母亲均已不在了……  相似文献   

8.
1946年—1948年,吴鹤云将军在赣南师管区任司令官,那段时间,家父李花白在其麾下当上校科长,他们是黄埔六期的同学。1947年下半年,我13岁,读初中二年级。起初两个月,我母亲尚未到吉安去,因此,我同父亲一起暂在司令部食住。也就有机会与吴司令相见。父亲嘱咐我要叫吴伯伯。所以相见时我就恭恭敬敬道声:“吴伯伯好!”小时,我遇见穿黄军服的人就有些发怵、害怕。不知怎的见了吴司令则不感拘谨,是否喊了一声吴伯伯就能改变恐惧的心理呢?非也!正如吴维华先生在《怀念吴鹤云将军》中说的一样:“他以诚待人,生活十分俭朴、从不吸烟、喝酒、赌博、跳…  相似文献   

9.
石哥:各位聊友,上一期“我的父亲母亲”的话题引起了全国残疾人兄弟姐妹的共鸣,为了让更多的聊友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给大家一个倾诉的机会,我们今天继续这个话题,各位请: 父母的恩情比海深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父亲今年68岁了,是个性格开朗、豪爽的人。8年前,在我截瘫9个月之后,他老人家也遭遇车祸,导致骨盆骨折、尿  相似文献   

10.
游子心声     
1988年4月,父亲以探亲名义回到山东老家,圆了做了40年的梦。遗憾的是,他朝思暮想的父母皆已过世。父亲出身胶东莱阳贫农家庭,1947年,国共在胶东不时冲突,父亲被国民党抓壮丁当了兵。父亲离家当天,奶奶送至村口,不舍地问他何时返家?父亲说待石榴成熟时就会回来。没想到那次分手竟成了永别。后来国共内战日炽,父亲在战火中结识了同乡的母亲——一个地主之女,两人成亲后于1949年辗转去了台湾。到了台湾,父亲即脱下军服,受了一年的警察训练,从此担任起人民的“保姆”。由于生活不再颠沛,母亲于1950年生下姊姊,后一年生下了我,随后9年又生下了3个…  相似文献   

11.
父亲的诺言     
西流 《人民公安》2010,(14):64-64
<正>父亲对母亲说,晚饭后你到电影院门口等我,我请你看电影。父亲是偷偷对母亲说的,母亲闪了父亲一眼,脸一下子就红了。她装作没有听到跑开了。这是十几年后母亲告诉我的,母亲当时还是个姑娘。那天晚上母亲早早地就吃过了饭,她一反常态地在镜子前多停留了几分钟,然后就趁着夜色出了门。  相似文献   

12.
他是一位职业编剧。近几年,他编剧并投拍的两部电视连续剧,都是写父亲的。我问他,是因为父亲情结吗?他没有回答我,只是怔怔地望着窗外的大街,很重的心事,正透过他的神情向外弥漫。他说,10年前,就是在这条大街上,我把我的父亲弄丢了,一直都没有找回来。他说,母亲来电话告诉我,说父亲的“糊涂病”越来越严重了。我知道父亲惠的是“失智症”,于是,我回了趟家,决定把父亲接到城里,找大医院瞧瞧,看有没有办法缓解病情。他说,那天起了个大早,带着父亲上医院。当时,人很多,公汽很挤,我再三叮嘱父亲,一定跟紧我,但车到站之后,父亲还是不见了。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敬爱的父亲戴安澜将军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们深切地怀念把我们抚养成人的母亲王荷馨。母亲生于1907年,她与父亲同是安徽无为人。母亲与父亲的婚约,是由双方父母定下来的,戴王两家是表亲。母亲的家境贫寒,小时候与同村的女孩一样,都要裹脚缠足,这个过程很长,其间还要参加劳动,母亲说那种肉体的疼痛和心里的痛苦是难以形容的。但是在那个时代,她能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是默默地忍受。母亲从小性格倔强,只要她认为能够做到的事,她都要去做,缠足裹脚的这一段经历在她倔强的性格中增加了对困难和痛苦承受和强忍的能力。父亲与母亲是1927年1月…  相似文献   

14.
加油站学到的工作作风 美国最大的小企业组织全国独立企业联盟主席杰克·法里斯: 13岁时,我开始在父母的加油站工作,站里有三个加油泵。两条修车地沟和一间打蜡房。父亲负责修车,母亲负责记帐和收钱。我想学修车,但父亲让我在前台接待顾客。他说:“儿子,汽车在变化,而人却不会,你需要先学会了解人。  相似文献   

15.
马迎 《中国保安》2005,(22):47-49
吴永德是我父亲认识的一个朋友,他38岁,是个福建人。他来北京十多年了,从一个拉货的打工仔到现在的建材公司大老板实属不易,父亲常教导我要多学学人家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出于好奇心和职业的敏感,我把吴永德放在了被访者的位置上。吴永德是个很豁达的人,他笑着说:“我一直就是一个打工仔啊,来北京之前也是,攒了些钱,这几年才开的公司。路要走稳,既然出来闯,就别怕苦……”我出生在农村,兄弟姐妹7个孩子,家里生活很困难。在家里,我和小妹妹关系最好,妹妹聪明伶俐,很讨人喜欢,但母亲不让女孩子上学。我就和母亲吵,说我自己打工挣钱供妹妹上…  相似文献   

16.
有一年,父亲过生日,我们三姊妹在家里帮忙,母亲叫父亲上街割几斤肉。等了半天,父亲回来了,两手空空。母亲问,肉呢?父亲说,没买到。母亲怪他太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眼泪     
陈文海 《中国保安》2006,(10):46-48
童年的记忆中,母亲是个极好强的人。她虽然不识字,但很识大体,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父亲一直缺少家庭的责任感,他那时是村里的会计,官不大,架子却不小。在家什么事不做,整天在外吃喝赌。是母亲一个人把家里家外料理得那么好。我小的时候,身体不太好。那时,村里的医疗水平很差,每次犯病,母亲总要背着我走上10几里路到乡里的医院去看病,父亲总以工作忙为借口,没有陪过我一次。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发高烧并不停地呕吐,而不巧的是那天母亲也卧病在床。可是体弱的母亲硬是挣扎着起来背上我向医院赶去。一路上,母亲走得好艰难。在村口,我们遇见了喝得…  相似文献   

18.
信任     
这是一件发生在去年夏天的事情,虽不怎么轰轰烈烈,但却让我感到身着警服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人民群众对警察的信赖。去年8月26日,我去西安出差,在徐州倒车。当我准备去售票大厅买票时,忽然听见有人叫我。“同志,你是去西安吗?”我回过头来,看见三个人站在我的跟前,从衣着打扮上看,这是一家三口。“是的,我是去西安的,有什么事情吗?”我问道。“总算找到去西安的了。”其中一位父亲模样的人说:“是这样的,同志,这是我女儿,17岁了,今年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可她从小就没有一个人出过远门。我本想送她去的,可我是医生,她妈在…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说某某“忘本”,也许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因为父亲早年离家参加革命,我也就成了一个对家乡最没有概念的人。事实亦如此。我是壮家人,却不会说半句壮话;直到20岁,我才第一次回了趟老家,而且才待了三天。老家没什么亲人了,所以我从此没再特意回去过,工作以后的采访,也没让我有重返家乡的机会。我想自己定是一个与家乡无缘的人了,这样的人这世上也许不多。清楚地记得,在我还没回过一次老家时,我有多么的向往。家乡是养大父亲的地方,可母亲与父亲结婚多年,直到她因病去世,竟也没能去一回。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父亲骨子里深…  相似文献   

20.
胡枫  廖超文 《当代广西》2014,(10):48-49
正9岁,母亲因脑溢血离世,她赶不及见母亲最后一面。15岁,父亲中风导致偏瘫,她休学回家照顾父亲。16岁,她背起父亲上学去。17岁,经过精心护理,父亲一次能站立半小时。她叫陈春林,1997年出生在钟山县清塘镇英家村,家庭虽贫寒但也完整幸福。然而,9岁以后,母亲早逝、父亲瘫痪,年幼的她和弟弟的生活开始布满阴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