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961年中至1962年中,大不列颠政府和马来亚联合邦政府,经过几个阶段的谈判,已于去年(1962年)8月1日达成了初步协议,规定在1963年8月31日以前组织一个新国家——马来西亚联邦.除马来亚联合邦外,这个未来国家还要包括新加坡"自治邦",英国在加里曼丹(即婆罗洲)岛的殖民地沙捞越、北婆罗洲和汶莱保护国.拟议中的马来西亚联邦,其领土有336,000平方公里,人口约有1,000万人.  相似文献   

2.
从1652年荷兰殖民者踏上好望角的土地到20世纪初,南非是以开普殖民地的名义而存在的.在"两矿"启动南非的工业革命之前,开普殖民地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奴隶制生产关系.最初是由于缺少从事农业的白人劳动力,本土化了的殖民者阿非利卡人"被迫"间接地从非洲与荷属殖民地的其他地区购买奴隶;随着殖民者向内地扩张和牧业经济成分的相应增加,掠夺科伊桑人和班图黑人为奴成了阿非利卡人合乎逻辑的职业;当然,在此期间,白人,包括英国殖民者的种族主义观念也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这样,尽管没有北美洲那样的大种植园,但嫁接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上的近代奴隶制同样在南非扎下根,直到19世纪下半叶金刚石和黄金的开采迫使南非的主要劳动力进入矿场.  相似文献   

3.
沙皇时代的西伯利亚流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300余年的漫长岁月中,沙皇政府视西伯利亚为"国内殖民地",在西伯利亚长期奉行"惩罚式的垦殖"政策。西伯利亚成为国内外有名的苦役流放地。西伯利亚流放是俄国社会政治斗争的"晴雨表"。同时,它给西伯利亚开发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是西伯利亚劳动力匮乏、社会经济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唯一可作深度开发的是该国近280万国民众生.中国有句名言,叫做“妇女能顶半边天”.在女性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力的40%的新加坡,妇女在就业与家庭这一职业妇女不可避免的矛盾中持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不仅对继续保持其经济的繁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提高人口素质也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劳动力的供应方面来剖析东亚地区的劳动力供需关系如何成为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第一,概览东亚地区劳动力供需关系的现状,并据此剖析东亚地区的劳动力供应如何成为其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第二,为了使东亚地区的劳动力供尖不致于成为其经济增长的障碍,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支持"反对马来西亚"的联合斗争!帝国主义者的"马来西亚"计划的最后一层伪装已被揭下了.这个计划的罪恶目的暴露无遗了.这是一个要用武裝力量来镇压五个指定地区(新加坡,马来亚联合邦,沙捞越,汶莱及北婆罗洲)解放运动的计划,是要配合亚洲及沃大利亚现存的帝国主义战争同盟(东南亚条约组织,美澳新及马沃新联盟),以便武装进攻亚洲所有新独立国家的计划;同时,这还是个在目的上和时机上配合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挑衅,把中印边界问题、美国在南越的"不宣而战的战争"、美国支持下的蒋介石从台湾发出的挑衅以及策划中的"日韩会谈"结连在一起的计划.  相似文献   

7.
一.前 言 19世纪,英国在治理帝国中最重视的政策是“自由贸易”。1819年成立的新加坡、1842年清朝割让的香港分别是其期待着在东南亚和东亚作为英国自由贸易帝国的中心起到作用的城市。而且这个时代也是中国人涌入这个地区的时代。尤其是新加坡和香港更是如此。由于在这两地没有对移民加以任何限制,中国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便不断增加(参照表1、表2)。尽管情况相似,但新加坡和香港的当地殖民地政府的政策却有显著的不同。本文拟通过探讨鸦片承包和秘密结社的这些不同点,阐明两个殖民地当局如何试图维挣“自由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8.
一、农业概况 50年代以前,英国历届政府奉行重商轻农政策,国内食品市场供应主要依赖从其殖民地进口。50年代末,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英国开始重视发展农业经济,提高粮食自给率。1973年加入欧共体后,英国政府开始推行“自给自足”、走发展现代化农业道路的方针政策,并借助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的援助,促进农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2007,(10)
1.《尖峰时刻3》洛杉矶警署探员詹姆斯·卡特和香港皇家警署总探长李这次又要合作了。首先,李(成龙)作为中国大使韩的私人保镖陪着韩来到洛杉矶举办的世界刑事法庭峰会.韩的任务是做一个演讲.这个演讲将披露一个中国黑社会的详细情况。黑社会派出杀手准备要韩的命。  相似文献   

10.
战后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世纪之初 ,面对 2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 ,如何成功地实现转移成为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日本在战后初期 ,也曾遇到过农业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但日本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中 ,成功地实现了农业劳动力转移 ,从一个传统型的人口产业结构发展到了高度现代化的人口产业结构 ,日本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有许多经验是值得中国借鉴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区域主义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区域主义的发展甚为迅猛.最近欧盟已经通过了<里斯本条约>,欧洲政治一体化的步伐正式启动.而在东亚,日本新上台的鸠山内阁也提出把"东亚共同体"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如今摆存中国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国应该以何种方式加人区域化进程,并在这个进程中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2.
巴巴多斯是英国殖民地中第一个建立非缴费型养老金的地区,也是"五支柱"养老金体系中的"零支柱"的重要典范。从制度创新的视角考察巴巴多斯首创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的背景及过程,可以发现养老金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巴巴多斯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不仅鼓励了英国其他殖民地同类福利制度的建立,还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催生剂。本文认为政府在养老金制度创新中具有主导作用,人民是养老金制度创新的重要动力,养老金体制需要根据国情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能源短缺不是总量短缺,而是结构性短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石油供应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中国高层领导为此积极开展了能源外交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在当前条件下,开展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中国同中东产油国长期保持着友好合作的关系,政治上互助,经济上互补,文化上交融,从而为中国开发中东能源,获取中东石油创造了良好的合作环境.至于中国的石油企业在开展中东能源合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则应该予以认真解决和勇敢面对.  相似文献   

14.
一户人家需要窗口,一个国家也需要"窗口"。在香港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方针的是邓小平,然而,把香港作为我们这个国家的"窗口"的思想,从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主席、周总理那里就开始了,而且实际上一直是这样做的。50年代末赫鲁晓夫曾向我们的领导人挑衅地发问:"你们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么?那你们怎么会容忍在你们的国土上继续存在两块殖民地?"从50年代直到80年代,我们确实继续"容忍"了香港和澳门这"两块殖民地"的存在。然而,如果设想我们不容忍他们的存在,立即用武力将它们收回,情况又会怎样呢?这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资本主义从自由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争夺殖民地的矛盾空前尖锐的20世纪初,英国殖民主义图谋进一步侵略和独霸西藏。西藏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和英国关系中的核心问题和外交斗争的焦点。外交上一贯妥协退让的晚清政府和民国初年政府,在西藏问题上虽然也曾一让再让,但是,还是做了一系列的努力以维护国家主权,终于使得西藏没有像外蒙古那样从中国分裂出去。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获得独立的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大都面临着严重的农村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妥善解决,各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将是一句空话。农村问题涉及各个方面,其中重要的是进行土地改革,改变农村传统社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为此目的,各国政府都制订了不同的政策,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和平方式进行土地改革,印度就是一个例证。一、土改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农村严重形势迫使印度统治者加紧推行土地改革。从五十年代初开始的这一改革有多方面的目的。首先,缓和业已紧张的地主和农民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立法适当满足农民的某些要求;其次,改革田赋征收制度,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经济建设计划积累资金;第三,废除包税制,让新型地主取得土地所有权,成为农村的支持者;最后,通过土改促使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非洲殖民地纷纷取得国家独立并加入联合国,在联大中国代表权表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了谋取非洲国家在联合国席位问题上的支持,"台湾当局"在美国的支持下对非洲展开了农技"外交".这些农技援助对当时的非洲国家曾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扶助作用,"台湾当局"也收到了一些政治效应.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对非洲影响力的增强,以及美国调整内政、外交政策,大多数非洲国家审时度势,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的投票取向上,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常任理事会的合法席位,"台湾当局"对非洲的农技"外交"最终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18.
正现在谈国际局势往往会和所谓"国际秩序"问题联系在一起。在西方的舆论环境中,所谓"国际秩序"就是美国主导的国际格局。而从美国主导的角度看,中国的崛起本身就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所以,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问题,主要是美国以确保其霸权地位为核心的战略所构成的挑战。一、美国霸权与中美"他"大三国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一个理论范式的形成需要经过多年的知识积累,目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已经形成了四种范式,这意味着突破旧范式、创立新范式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并且新理论和新学派的发展也日益困难.与此同时,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正在努力"去西方化",寻找中国问题,唤醒中国意识,构建"中国学派"的呼声一直很高.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历史学派"和"问题学派"两种路径,不过,他们都陷入了各自的困惑.与西方相比,中国古典国际思想是相对贫乏的,"历史学派"从中国传统知识中汲取智慧的做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问题学派"的困惑在于如何形成对特定问题的抽象化的理论解释,即对理论假设的推理和证明过程.  相似文献   

20.
印度尼西亚沦为荷兰殖民地三百五十多年.荷兰殖民者总是试图证明似乎印尼殖民当局的政策是为了印尼人民的幸福.例如荷兰政府在1947年中提交给联合国大会关于印尼经济状况的报告中写道:"除去保障当地居民免遭有势力经济集团的侵犯外,执行改善居民物质福利的有力政策是印尼的政府当局的主要职责.……毫无疑问,西方的资本、科学和技术之渗入并未使印尼贫穷而是更富有了".但是,印尼人民遭受殖民剥削的历史却推翻了诸如此类的虛伪断言.印尼殖民地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工业发展缓慢而且是片面的.1938年工农业产品总值(包括采矿工业)为24,490亿盾.而农业部门的产值(包括畜牧业、渔业和林业)则占这个数目的68%左右,从事该部门工作的有66%左右自立人口,而从事加工工业(主要是手工业生产)工作的在1939年仅占12.6%.低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工业中占着优势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