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惠玲 《求索》2013,(11):120-122
现代语境下,荒诞用来指示一些不合乎情理或明显有悖于情理的事或物,多数情况下荒诞表现出扭曲、变形或夸张的形态,用于对客观世界或人类生存状态的客观夸张写实或揭示。作为一种叙事形式,荒诞文学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得益于西方的荒诞文学理论和中国的本土文化因缘。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着现代转型,当时的中国文学几乎一盘散沙,文学纲领无从说起。此大背景下,西方现代思潮蜂拥而至,迅速瓦解的中国现代文学几乎融为西方文学范畴,荒诞叙事手法似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唯一之希望,并迅速整合西方强势的现代思想,筑为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文学因子,并为中国现代百年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20世纪八十年代,得益于社会政策环境的相对宽松,中国荒诞文学再次绽放迷人光彩。但是,囿于时代和社会背景,中国荒诞文学终究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即便如此,荒诞叙事作为一种作家对文化精神追求的叙事方式并未消逝。  相似文献   

2.
在试图还原一种多元化文学史观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问题的重估中,应该把发生在现代的少数民族文学现象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去审视、研究。这是因为现代文学具有多元化的历史特征:一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文化启蒙,促使少数民族产生并发展了成熟的现代作家文学;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学又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思想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影响和丰富了现代文学,成为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翟兴娥 《求索》2013,(7):140-142,8
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基本动因探讨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季桂起在《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源流——明代中叶到清末民初中国文学的变迁》中确认了转型的启蒙阶段应该从明代中叶算起,同时,把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放置于民族文学大发展与世界文学大发展的背景中进行考察,提出了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转型存在民族自身历史轨迹与西方影响变化轨迹并存的两动因论断,实际上,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动因:需求动因、思想动因、学习动因与工具动因,这些动因的综合推动,使中国古典文学成功完成了向现代文学的艰难转型。  相似文献   

4.
秦宏莉 《前沿》2010,(16):154-156
意识流小说是现代文学中的取得较高成就的一个文学流派,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当之无愧地成为意识流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它为我们认识人类、认识社会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们更深刻、更直接地认识和了解我们所身处的世界与人类。因为,解读《尤利西斯》则有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手法和技巧,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文学阅读水平与创作水平。本文在此抛砖引玉,旨在更多的有识之士一起来共同研究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技巧,提高我们的文学造诣。  相似文献   

5.
在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期刊为台湾作家提供了发表园地,对台湾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媒体是文学的外围,是文学传播的重要环节,可以将其作为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的文化背景来解读。在此时期,进步媒体传播民主理念和思想,成为民主启蒙运动的载体。同时也有一些对殖民当局进行协力的文学期刊社团存在。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反殖民和追求社会进步的历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媒体角力与媒体抗争史。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地缘相邻、文化同源,文学交流历史源远流长。在全球化语境下,中日现代文学交流呈现出繁荣景象,不仅局限于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莫言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村上春树、渡边淳一、东野圭吾、余华、阎连科、王安忆等当代作家群体已成为亚洲文明对话的重要力量。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以文学为纽带的交流更能超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隔阂,促进多元文明间的互鉴与共存。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理性精神应该从文学与大理性的相关性上作考虑,合理性是外于文学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性精神包括文学具有深度思想的功能、文学写作过程需要被看护、文学具有向上超越的性质、文学提供乌托邦,为人类保留理想等要义。只有在这一个合法的范围之内进一步开掘,才可能切实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理性精神的具体内涵,发现和总结中国现代文学的规律性经验,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世界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政治学和社会学概念,世界主义的发展也延伸到文化和文学领域。因此,可以从文学层面探讨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摈弃人类的差异,提炼出所有人的共同点。世界文学是世界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解读和延伸,它从不同的文化中找出人类共同的人性本质。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统一。民族文学的世界之路,一是通过翻译,将语言的不可通约性变得可通约性,二是要超越民族主义的偏见,书写人类共同的主题。同时也要注意,在面对情感和精神共舞的世界文学时,要采取审视的态度,世界文学的背后,也可能出现文化的单一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中国现代文学近百年文学史的研究实践出发 ,认为当下学术界所认同的几种现代文学史观都没有摆脱文学发展史观的范畴 ,进而反思了单一文学发展史观给现代文学研究带来的束缚 ,并提出现代文学研究要突破过于绝对的发展史观 ,要从新的向度来重新定位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0.
正档案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系列人类活动的原始记录,不仅是串联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重要纽带,也是人类文化得以存续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载体。如果没有档案,历史将成为争论不休的传说,人们很难建立起基本的共识,社会可能陷入分裂之中。档案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种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它作为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客观记录,是反映社会文化和人  相似文献   

11.
俞国行 《人大研究》2004,21(4):38-40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对依法治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深化对依法治省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认识,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文明,一般被认为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成果。“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相对于政治蒙昧、政治落后甚至政治反动而表现出的一种政治的发展、变化和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与重要标志。”[1] 它作为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12.
郭长保 《求索》2010,(2):153-155
中国现代文学史充分映射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和心路历程。现代文学从“五四”起点到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学的终点,始终与中国的现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相吻合,形成了中国文化转型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考察因素。因而,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史,知识分子思想史,同时又是一部中国现代社会史。它的发展同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和革命紧密联系,完成了中国文化和文学从传统的有序到近代的无序到现代的新的有序的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施锦芳  吴怡 《求索》2012,(6):60-62
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与社会形态的现代进程一致的,文学作为一定时期内的思想启蒙,其体现的是文学的现代性质和现代性精神,这种精神多向的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包括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文学观念在内,这正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性的一种表现。所以,本文写作选取"现代性"这个理论,以此作为一个基本思考和阐释的角度,考察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创作在审美理念层面的内容,进而说明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现代性的价值体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学发轫于生命与生存的基本命题,凭借对生命本体慎终追远式的发问而跻身文学殿堂。生态文学完成创作话语权的重要转换,但也存在创作选材对象、意义系统建构与呈现问题空间诸层面的差异。因此,在其价值取向角度需要调适三种关系,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学局限,进行自然中心主义的文学选择,明确社会中心主义的文学担当;在其逻辑架构层面需要建构三个世界,即生态文学起步于生活世界,寓居于意义世界,诉求于规范世界;在其实践途径方面需要应对三类危机,即揭露生态危机,消弭心理危机,缓解文明危机。  相似文献   

15.
张中良 《探索与争鸣》2023,(9):70-83+178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成果丰硕,但也由于历史原因及学科本身的惯性,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激起学科发展的活力,“历史还原”不失为一种可以选择的突破口。现代文学在民国背景下发生发展,与民国之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文化诸方面均有密切关联,且留下了民国投影,因而对民国史背景与内涵的历史还原有益于深刻认识文学经典与准确把握文学史脉络。现代文学犹如一个生态系统,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中有与之相应的多样化的生态群落,因而有必要做文学多样化生态群落的历史还原:在白话文学坐稳中军帐的同时,文言诗文并未退出文坛,在墓志铭等文体中甚至独擅其美;在新文学势如破竹般突进之时,通俗文学也在与时俱进,且有大量受众;1930年代左翼文学十分活跃,同时民主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也成绩卓著,民族主义文学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也迅速崛起,参与了1930年代的文学建构,卢沟桥事变后更是成为时代的主潮。现代文学确实对传统构成尖锐的挑战,但并非全面而决绝地反传统,五四时期传统文学观的复杂性与现代歌曲对歌诗传统的承传,也需要做文学传统的历史还原。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学不应是宗教的文学而应是科学的文学。现代文学如果陷入宗教的泥淖必将因自己的拜神主义而遗笑千古。但是,当着问题回到荒远的古代,回到人类的童年,我们却看到了文学与宗教的彼此渗透,紧密结合。这种结合是贫困的赠礼,时代的产儿。既然低下的生产力不足以使狩猎和农耕分离,不足以使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那末,有什么超自然的力量能够使原始文学与原始宗教分离,能够使电子时代的精密分工出现于石器时代呢?我们由此确信,原始文学与原始宗教的关系,一定不象现代文学与现代宗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在我国文学的发展中,出现了两种导向:一种是强调对民族传统的“纵向”继承和发扬;一种是强调对世界现代文学“横向”的借鉴和移植。就文学创作来说,特别是具体到某一个作家,这两种追求都有美学的价值,但是就文学批评来说,要有大的新的发展,则应该做到这两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师会敏 《求索》2013,(1):153-15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着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的理论话语转型。这一转型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事件或语言事件,它所关涉的是整个时代格局、知识体系的变化,甚至是文学观念的转变。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的理论话语转型研究,对于廓清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文化为焦点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地区发展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20.
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着广远而深刻的影响。至于这种作用是正面还是负面、是积极还是消极,则需要从其历史实际发展和评论者所处地位及立场来看,不能绝对而言。一般来看,一种宗教的特色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特色,其作用亦看其对这一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所能产生的意义和影响,当然也包括对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宗教与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存在有许多本质联系,这种社会自身的发展演变为其宗教提供了生存形式和发展空间,而宗教反过来又影响并制约到这一社会形态的现状和前景。因此,宗教与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