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环境污染犯罪的治理必须选择相对合理的策略配合。在治理主体上,要推动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犯罪治理,实现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平衡;在治理体制上,要协调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关系,加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在治理手段上,要综合运用刑罚手段以及其他各种手段,对环境污染犯罪行为给予全方位的阻断。  相似文献   

2.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一书是将刑事政策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刑事司法程序中来的重要理论成果。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是一种“有效率的正义”,强调刑事司法活动要重视对个人的教育与改善,关注犯罪治理的社会效果,而不是盲目追求形式正义。这是一种主张“通过程序治理犯罪”的新思想,它为我国现阶段的刑事司法改革研究打造了理论平台,促进了我省刑事和解等公诉改革举措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法律对海洋油污污染规制主要是采取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措施,但依然无法防止此类行为的发生。尽管《刑法》有设置环境污染犯罪,但其主要是以规制陆源污染为立法宗旨的,再加上现有的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分属两个不同的体系,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明确规定两个体系之间应该如何衔接,导致海洋油污污染的行为很难直接纳入海洋油污污染犯罪。我们应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建立刑事责任追究机制;整合现有的海上行政执法力量,由海警局统一行使刑事管辖权;授予海事法院刑事管辖权,直接受理海洋油污污染的案件;完善现有的污染环境罪。  相似文献   

4.
《新东方》2019,(5)
在全国污染环境刑事案件逐年激增的背景下,海南环境刑事司法依然存在对污染环境罪惩治不彰的困境。通过对海南近年来环境资源类犯罪情况进行梳理,并分析污染环境罪适用不足的成因,可以从社会层面更新环境伦理价值观、建立健全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以及推进环境刑事司法职业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与此相对,互联网企业家犯罪形势严峻,这些互联网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利用网络实施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相关,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犯罪主体呈现智能性以及组织化趋势,犯罪被害对象及时空不特定,犯罪动机充满逐利性。可将治理理论和犯罪理论运用到治理该类犯罪上,即治理互联网企业家犯罪在主体上国家与社会应当共同行动,在对象上治理犯罪问题与治理社会问题应当提升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治理手段上应当遵循刑事治理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刑事立法对环境污染犯罪缺乏系统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常常需要适用危害公共安全罪、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等笼统的罪名处理案件,这极易导致定性不准、量刑失衡。我们应当针对环境要素增设相应的罪名以严密我国的环境刑事法网、控制犯罪。  相似文献   

7.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具有多重性、双向性和动态性,不仅包括二者之间的程序对接,还须审视二者的内部组织衔接,以及行政不法与刑事不法的区隔机制。目前,"两法"的衔接制度虽然有很大改进,但仍处于结构性失范的境况,这不仅是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自身问题的延伸,还与法律规定、组织机构、政绩激励等密切相关。应该构建"两法"衔接的合作治理机制,非对称信息是合作治理机制的主要约束,信息能力、信息交流和信息工具等信息机制是合作治理实效的关键,而激励合约是规制信息不对称和发挥信息机制积极作用的出发点,但须通过制度的构建来实现,主要包括组织整合、信息生产和责任共担。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由于存在制度缺陷、心理失衡刺激、文化因素影响以及权益保护不力等原因,导致农民工犯罪率很高.犯罪后刑事责任,依据罪刑法定原则,无法定从严从宽处罚情形,在司法实践中,法官视情形对农民工犯罪采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而予以从宽处罚.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宽与严都要真正落实,都要依法进行.为有效治理农民工犯罪,必须严格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侦查起诉、审判以及执行阶段视情形对农民工犯罪从宽处罚.  相似文献   

9.
依法严惩污染环境犯罪是当前我国对待污染环境犯罪的刑事政策。落实依法严惩污染环境犯罪的刑事政策,须在了解污染环境犯罪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全面理解与准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并加强生态环境的行政执法与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10.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是一个老话题新热点,它是强化行政执法,促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一环。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将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的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刑事司法机关处理,经由刑事司法程序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对强化行政执法,维护行政法治权威,实现良性治理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在此领域的理论研究尚不全面和深入,在涉及"两法衔接"机制的理论基础、法律依据、衔接范围和层次、衔接程序的规范都存在缺憾,需要进一步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国法律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环境资源刑事保护体系,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的打击力度。2011年至2013年,金华市检察机关共办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101件170人,这些案件有五个特点:涉案罪名相对集中;犯罪主体相对集中;危害后果严重;案件处理结果轻刑化现象较为明显;破坏环境资源案件背后的职务犯罪案件凸显。从金华市的情况看,我国环境资源刑事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在于四个方面:法律规定不够具体明确,实践中适用困难;因果关系不易确定,证据收集存在难点;执法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够,办案协调配合要求高;刑事处罚滞后,惩罚力度不够大。加强环境资源刑事保护应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环境犯罪的处罚力度,提升违法成本;强化公民环保意识,降低公民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容忍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十余年来259份刑事裁判文书实证分析发现,行乞者犯罪近几年呈现平稳增长、犯罪分布分散化、常实施传统侵财及侵犯人身安全等犯罪、累犯或前科占比较小、轻刑化趋势明显等特征。犯罪场域监管力度不足,以及行乞者贫困、学历低等个人因素,成为行乞者犯罪的重要诱因。“破窗理论”中的失序行为常与犯罪相伴而生、当失序行为叠加至“上限”时易引发犯罪、通过秩序维护控制犯罪等主张,较为契合行乞者犯罪之治理需求。因此,需要通过改善场域环境,多方联动治理,倡导设立“邻里守望”项目改善行乞者犯罪的外部环境;在行乞者陷入行乞前,精准扶贫;在行乞时,强化救助;在犯罪后,辅以司法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许晓璐 《人民论坛》2022,(14):68-71
《刑法修正案(九)》设立的职业禁止制度,强化了我国刑事制裁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形成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合力,完善知识产权犯罪治理体系,助力我国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此,应在判决层面明确适用要件,规范适用程序,关注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与职业之间的关联,强化释法说理;在执行层面注意职业禁止的程序设计,强化执行衔接;在监管层面完善复权制度,保障被适用对象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目标,这个目标对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政策的发展转变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宽严相济,以宽为先"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政策的价值导向将逐渐偏重非犯罪化、非刑罚  相似文献   

15.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不仅需要从立法层面进行宏观的规制,更重要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摸索和完善适合中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现状,既适度又超前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从牵头部门、证据规则等方面着手,加强两者的衔接,有助于化解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在实践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人民政坛》2007,(11):5-5
新华社石家庄9月27日电,自2007年9月底开始,在河北凡涉嫌环境犯罪的,环保部门将难以“以罚代刑”了。河北省环保局、公安厅、省检察院等相关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机制,加大打击环境犯罪行为力度。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形期的我国,犯罪问题异常突出,对社会秩序及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威胁.与严峻犯罪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现有的刑事法观念与体系结构却不尽合理,其所能提供的应对犯罪的手段较为单一、效能极其有限.我们应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刑事法律理念,探索能够使有限的刑事司法资源发挥最大效能的刑事司法观念及模式.  相似文献   

18.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类案件的行政和刑事双重违法性是检察机关主导企业合规治理的理论基础,以促进矿山企业生态修复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办案是检察机关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类企业合规治理的实践基础。针对H省ZC地区存在的部分矿山企业破坏环境资源问题,以涉案企业合规治理现代化发展趋势作为理论基础,以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借鉴国内外企业合规治理模式,探索环境资源保护领域企业行政合规与刑事合规治理方向,制定“检察主导、多方参与”的环境资源保护领域企业合规治理对策,可以为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类企业合规治理本土化、现代化提供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两岸自开展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以来,对治理跨境犯罪问题起到了震慑等积极作用,其中一些法律制度的创立、标准与规范的确认,执法工作机制以及司法实践中处置手段与方法运用已初具雏形,并在不断发展,日趋完善。但是,在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面对不断升高的两地电信犯罪状况及其衍生的区际刑事司法互助问题的挑战,有必要进行通盘考量,借鉴有关的历史与现实经验与教训,积极应对并创造条件,探索一些有效解决的最佳途径,形成模式,推进两岸四地司法互助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少捕慎诉慎押是当前刑事诉讼推行的一项重要司法政策。该司法政策的出台背景是以司法治理来促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其直接目标是改善办案方式,加大诉讼程序中的人权保障力度和促进预防犯罪。实践证明,该政策可以有效减少罪犯羁押和实现案件分流,促进社会秩序的恢复和增强社会和谐,但其只适用于刑事立案之后的环节,是在刑事办案过程中的案件合理分流,而不能在刑事案件的入口进行有效分流,因而对促进社会治理多元化、减少社会治理中的刑法依赖的功能有限。为缩小司法犯罪圈、避免社会治理过度依赖刑法,还应当在刑事立案环节同步改革,加大民事和行政手段的运用,并通过树立实质出罪概念来保持立案的谦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