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概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切实提升公民权利意识。文章阐释了公民权利意识的构成、特征,分析了当前我国公民权利意识总体处于薄弱状态的表现,最后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培育公民权利意识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公民权利意识培育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月平 《前沿》2008,(9):3-6
公民权利意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动力源泉,培育完善公民权利意识,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公民权利意识尚不够成熟,对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不够显著。需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加强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公民权利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而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海霞  饶旭鹏 《前沿》2014,(7):16-18
公民意识的培育和塑造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古代中国社会没有独立自由的个体,因而不可能有公民和公民意识;建国后,公民意识初露端倪,但高度整体性的利益结构阻滞了公民意识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公民意识获得飞跃和突破性发展。然而,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现状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指向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理顺国家与社会关系,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就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意识培育的理性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国家法治现代化与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艳芳 《人民论坛》2014,(5):98-100
公民的法治意识决定了一国法治建设的未来。当前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阻碍,都和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薄弱相关。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类措施,多角度、全方位入手培育公民法治意识,使公民法治意识和国家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历史上,公民社会一直被政治国家所湮没,20世纪后,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相对独立于国家的民间组织才开始活跃起来。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消灭了私营经济和私有产权制度,摧毁了民间社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原有的“国家———民间社会———民众”的三层结构变为“国家———民众”的二层结构。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使公民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迁,使公民社会的兴起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积极地建构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离不开健全的公民意识的培育。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呼吁改造国民性,培育公民意识,时至今日,国人的公民意识依然不健全、不成熟,没有成熟的公民社会,就没有公民意识得以培育的土壤。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为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有利的环境,应适时地加强公民意识的培育,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公民意识应当包括:责任意识,仁爱精神,自律意识,宽容意识,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发展,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已成为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民市民化的关键所在.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因基层政治监督乏力、农民自我组织性缺乏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等因素影响,而呈现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但基层政治认同较低、权利义务意识渐增但公共意识欠缺以及法律意识强烈但主体意识薄弱等现象.故需从公共领域视角建构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自觉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7.
刘伟 《长江论坛》2009,(4):62-66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推进,公民社会在我国迅速崛起。公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的养成是构成公民社会的品质特征,是发展公民社会的主观条件。公民社会发展离不开公民意识的培育;同时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意识也将得到孕育与提升。  相似文献   

8.
9.
富士康事件昭显着新生代农民工权利认知的苏醒和权利主张的非理性,而新生代农民工权利意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法治国家的建设以及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此,要用多种途径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10.
王振海 《人民论坛》2013,(10):44-46
网络公共领域对公民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和批判意识的培育,但也容易导致扭曲的权责意识、偏激的批判意识、虚化的法制意识和错位的参与意识.只有加强网络公共领域中的法制规范建设、开展网络公共领域的媒介素养教育等才能使公民意识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何雪梅  郝梦飞 《传承》2010,(27):98-9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具有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要注重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大学生的权责意识,养成大学生的规范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人类意识。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主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以政府为主导规划设计的公民教育体制,同时还应该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民族之间相互认同的形成以及民族成员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离不开生活实践的潜移默化和思想理论的日常熏陶。民族成员特定的包容意识的形成和心理结构的优化,既需要通过物质生活的发展来丰富其历史叙事内容和进程,也需要我们通过教育来促进民族成员不断生成具有现代性的效率意识、发展意识、规范意识,从而增强民族成员对于现代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3.
韩慧 《青年论坛》2011,27(1):85-90
公民意识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济南市民公民意识缺失现象严重。市民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新形势下,立足于济南市情,积极探索深具泉城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模式,是提升济南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4.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于自身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地位以及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自我感知和体认。公民意识的提升受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统治惯习、社会化大生产改革的不彻底以及儒家伦理等级思维等因素的制约。公民意识的提升有赖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同时,还必须加强公民教育,发挥大众传媒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艳娥 《求索》2012,(9):254-255
现代公民意识理论最早始于西方,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公民社会,也形成比较系统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西方的公民意识教育,强调通过公民参与和公民实践来进行,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的,其特点是广泛的参与性。国外公民意识培育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将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互渗透;二是公民教育与各种信仰相融合;三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四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重。  相似文献   

16.
公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进入法律审议程序。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草案,也是我国到目前为止,法律条文最多的法律。民法草案中对物权、人格权、信用权等权利的规定充满了新意,体现了对人权保护的高度重视。全国工商联继1998年、2002年两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修宪保护私有财产的提案之后,又在2003年的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修改宪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法律制度的建议案》。一个几乎完全由  相似文献   

17.
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强与弱直接关系党的先进性能否有效实现 ,分析学生党员角色意识不强的原因 ,并针对性地做好培育与强化工作 ,是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新东方》2017,(4)
作为一种进程和活动的"善治",其根基在于培育作为价值取向的现代治理意识。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是现代治理意识的核心要义。在善治的理论框架下研究现代治理意识的发育模式,可以进一步探究我国现代治理意识形成的基础机制、历史脉络、现实制约及其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9.
黄艳娥 《求索》2011,(8):174-175
一些先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现代公民社会。这些国家非常注重公民意识的培育,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具体做法:一是将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互渗透;二是将公民教育与宗教活动相融合;三是实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四是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举。这些做法对我国公民意识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但是,我国的现代公民社会培育有其独特性,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因此,对我国公民意识培育的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涵摄;二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保证;三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培育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四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蔡志刚 《前沿》2010,(10):93-95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现代意识,是人的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要推进我国整体现代化进程,必须提高人口占多数的农民的公民意识。目前我国农民公民意识普遍比较淡漠,主要表现为内容"非系统化"、性质"平面化"、现实表现"单一化"、表现途径"被动化"等方面。为此,必须积极开展和不断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提高农民参政的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农民的主体意识;明晰"两个关系",满足农民的正当利益诉求;正确看待农民公民意识的觉醒,善于"疏导和化解"现实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