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乐玉成 《外交评论》2010,27(6):1-10
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过去两年多了,但其影响还在发酵,余波还在扩大。这不仅是一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更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危机、思想危机、体制危机和秩序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矛盾长期积累必然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与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国际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挑战和机遇并存,参与全球化是每个国家的必然选择,关键是如何趋利避害,为己所用。中国外交要完成开创并保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稳定的周边环境的任务,需要在邓小平外交思想指导下,尽快完善并形成中国自身的国际关系理论。为此有必要从三个方面做出不懈努力首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次是充分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三是分析借鉴外国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合理成份,其中第一条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我们还有必要总结新中国的外交实践,尤其是回答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并使之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和体系化。  相似文献   

3.
杨闯 《外交评论》2003,(1):36-40
冷战后“单极世界”与“多极世界”的斗争是决定国际关系格局发展的突出问题。“9·11”事件后,美国将反恐问题提到全球战略的第一层面,加大对本土防范,但美国谋求对世界领导权的根本目标没有改变。霸权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都对当前的世界构成威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应该坚持反对霸权主义与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并重的方针。  相似文献   

4.
经济外交是日本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强项,政府开发援助(ODA)是日本外交传递价值观和实施外交政策的载体与积极手段,是其外交战略的重要支柱.随着国际环境与国内条件的变化,日本外交目标与战略视野逐步超出亚洲地区而扩至全球,日本ODA的核心理念也发生转变,战略援助成分增加,作为综合安保的手段,与国家利益、外交战略直接挂钩.日本对非援助外交经历了从重亚轻非到经援铺路、政经并举挺进非洲的演变过程,具有保持与国际援助潮流同步、牵制中国对非外交、保障能源资源供给战略安全、谋求实现“入常”政治大国梦等方面的政策意义,是考察日本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周琪 《外交评论》2010,27(4):68-80
美国学术界对中国外交决策的研究深受其对中国政治研究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当官僚政治模式开始被引入决策研究时,鉴于中国的政治过程具有与美国民主制度下的政治过程完全不同的特点,学者们认为这种模式与对中国的研究毫不相干,而倾向于以"理性模式"和"权力模式"作为解释中国政策的两种主要方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美国学者对中国政治体制更切近的观察,李侃如和奥克森伯格率先把官僚政治模式应用于对中国决策过程的研究。从此,官僚政治模式逐渐成为研究中国决策过程的主流方法,出现了《中国外交政策决策:结构与过程》等一大批运用这种方法的论著。不过,迄今美国学者在研究中国外交决策时所依据的比较政治理论,仍然具有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外交评论》2019,(2):135-156
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开研究。外交礼宾是一项重要的外交职能,是外交活动最直接和最显著的表现。由于礼宾工作操作性强,学理性相对薄弱,受重视程度与其在外交中的地位是不相符的。本文试图从外交礼宾的视角探讨中国外交的特色和风格,以期加强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解。自改革开放至2012年,在融入国际社会的基础上,中国外交礼宾具有国际化与简化的特点。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礼宾发生鲜明变化,在国际化的基础上呈现出大国风格与大国气象。外交礼宾礼仪是表象,背后折射的是中国的内政、外交、国际化进程以及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对中国外交礼宾发展变化的梳理,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格局与气象。  相似文献   

7.
安秀伟 《工会论坛》2011,17(1):153-154
“以人为本”外交理念的提出是外交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在实践中表现在保护我国海外公民的合法权益、增强我国海外利益保护能力上,也表现在增进世界人民的福祉,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方面。  相似文献   

8.
透过关共在第13届共产国际上的发言,剖析其对美国国内国际形式的分析,为研究当前世界形势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态势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蒙古基于国家利益考虑,确立了多元、平衡的外交政策。其中,与俄中两国的关系、与"第三邻国"的关系以及与多边国际机制的关系构成了蒙古外交格局的三个不同层次,即与俄中两大邻国保持"等距离"关系是其外交格局的基础;与"第三邻国"发展双边关系,确立外交格局的"多支点";参与各层次的国际机制,谋求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再保障"。蒙古的多元、平衡外交对地区格局的影响较为复杂,这是中国周边外交需要加以考虑的。  相似文献   

10.
对日经济外交在中国外交战略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政治关系持续回暖、经济关系出现波动、区域经济合作进入关键阶段、全球经济风险趋于恶化、两国经济发展出现全新局面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对日经济外交步入了全新阶段。当前中国对日经济外交呈现出多层面的新态势,动力更加强劲,目标更加明确,层次更加清晰,机制更加完善,领域空前拓宽。  相似文献   

11.
“天赋使命”与美国外交——兼论外交哲学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赋使命观"是美国外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7世纪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清教徒的宿命论在美国政治文化中的体现.它的基本含义是:美国受上帝委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命运负有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为此,美国自视为天下唯一的道义之邦,用自身的是非标准来衡量其他国家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认为在外交方面有义务和责任将美国式的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推广到世界各地."天赋使命"意识对美国外交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外交评论》2016,(5):81-108
中国对非援助政策的形成过程应置于20世纪50、60年代中美苏台三国四方在非洲不断升级的冷战竞争背景下进行重新考察。对于中国而言,对外援助是国际冷战条件下推动革命外交的政策工具,援助经历了从量力而行到适当照顾再到全面支持的升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利用援助推动非洲地区的中左派力量结成反帝反修国际统一战线,同时向非洲国家展示和传授自身的革命与建设经验,引导它们学习中国道路。对非援助政策的形成过程显示,革命外交方针之下的国际统战以及由国际冷战造成的道路选择,综合成为中国走向全面援非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这一对非战略导致中国对非援助在此后很长时间内趋于非经济利益导向,难以实现义与利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沈彤 《外交评论》2001,(2):12-16
邓小平是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卓越的外交家,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的外交思想,在对美外交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指导中国对美政策的原则和方针.从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成为我国第二代领导核心到他去逝,在近20年的时间里,邓小平始终从世界的全局着眼,用长远的政治和战略观点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4.
谢韬 《外交评论》2011,28(5):59-71
美国在中国外交决策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因此中国的决策者、学者和媒体对美国的一举一动几乎都给予高度关注。这种关注的后果是中美关系似乎变成了被事件所左右的、非常不稳定的双边关系。然而民意调查数据表明,普通美国人对中美关系诸多方面的感知和观点非常稳定,只有在出现大量新的信息或者发生重大事件的情况下才会明显变化。民意调查结果还显示,尽管中国政府对美国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公共外交,但是这种魅力攻势似乎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普通美国人对中国的情感总的来说比较冷淡,并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对美国构成了威胁。情感和威胁感知对他们是否支持与中国保持接触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军事、政治安全为主的传统安全观。传统安全观指导下的中国军事外交的对象较为有限,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军事援助的计划性不强,军事安全环境不容乐观,展示军队形象的窗口较为有限。冷战结束后,中国提出要摒弃带有冷战思维的旧安全观,树立新型安全观。新安全观自提出后,对中国军事外交的指导性作用日益加深。同时,军事外交也不断丰富着新安全观的内涵,成为践行新安全观的重要方式。回顾新中国军事外交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成就辉煌。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军事外交不断突破,逐渐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良好格局,  相似文献   

16.
杨健 《理论前沿》2005,(7):23-24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我国外交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对中国当前外交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边一直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点和优先方向。近年来,美国高调重返亚洲,从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对中国围堵施压,周边国家也开始调整对华政策,我国周边各个方向都面临复杂的外交形势。新形势下运筹周边外交,关键是处理好与世界大国,尤其是美国的关系,前提是增强同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顺应世界潮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此为抓手,促进国家间密切联系,并切实提高我国综合实力,这是周边外交深入开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的大国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外交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事件以来,美国以反恐打恐为主题强调了大国合作的外交战略。新世纪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外交局面逐渐形成主流:21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都揭示大国外交的必要性,中国的新世纪外交也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大国外交,树立大国意识,从而最大化地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良性国际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当然,中国推行大国外交要以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原则为基础,更要警惕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徐坚 《外交评论》2020,(1):1-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新思想理论成果。习近平外交思想在价值取向上彰显鲜明中国特色,即旗帜鲜明地坚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初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为人类现代化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心与倡导涵盖资本主义国家的人类共同体意识形成理论自洽,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两个必然"思想与"两个决不会"思想,对当代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进行深刻洞察得出的重要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从历史哲学高度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做出的重大理论贡献,体现出深刻的理论思辨与理论创新精神。习近平外交思想富于鲜活的时代精神,集中体现在高扬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敏锐洞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脉动、以新型全球化理念积极引导全球治理等方面。习近平外交思想使中国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升华,开辟了中国外交哲学的新境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强大思想武器与行动指...  相似文献   

20.
赫佳妮 《外交评论》2023,(2):76-103+167-168
中国战争与革命的社会环境和话语体系深刻影响了20世纪30年代面向大众的外交知识叙事。现代外交概念在向大众普及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以力量和胜利为核心的概念工具、号召民众参与外交的动员工具、规范国民外交运动的规训工具。战场上强调克敌制胜、集结力量、反抗精神、积极斗争、服从领导、有组织有纪律等军事话语全方位渗透到大众外交知识读本的语言中。中国在战争与革命的背景中利用“外交”概念以及相关知识信息,向大众普及了一个强权林立的世界现实,而中国也需要动员和组织民众通过积极的反抗和斗争、以严密的组织和纪律谋求弱势国家的外交空间和胜利。现代外交概念在中国走向大众的历史固然有欧美外交民主化思潮的影子,但是却最终在中国战争、革命和反抗侵略的民族话语中得以生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