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城市经济圈理论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建设省会经济圈的实践也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建设省会经济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的决策提出后,认识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构建省会经济圈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1+2,合肥、六安、巢湖联手建设省会经济圈;1+4,淮南、桐城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1+5,滁州结盟省会经济圈;1+7,合芜蚌自主创新升华省会经济圈;1+N,"安徽经济板块"呼之欲出。从1+2到1+N,省会经济圈联动沿江和沿淮城市群发展,使之相互融为一体。合肥不错,为皖之中,区位优势发展为经济优势,省会经济圈催生"安徽经济板块"在泛长三角崛起,"3"(江苏、上海、浙江)+"1"(安徽),"安徽经济板块"将成为泛长三角区域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2.
目前,建设符合经济规律和要求的区域性经济圈已经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托,全国众多城市已先后提出了各自的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在2007年我省"两会"上,省长王金山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两翼齐飞的省会经济圈。本文在吸收了众多省会经济圈的前期研究和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省会经济圈基础条件、范围和潜力优势,提出了省会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探讨了省会经济圈的若干发展重点,并从操作层面着手,对前期切入点进行了设想。  相似文献   

3.
为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和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逐步形成以省会经济圈为中心、以皖江城市带和  相似文献   

4.
从构筑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出发,对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构成及功能定位,重点分析了构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所面临如下主要障碍因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各城市的有效整合的难度比较大;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在规划制订过程中对有些问题考虑欠周全,影响了一些关键性的开发进程;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各城市的产业特色还不够突出,产业分工还不明确,产业链条尚没有形成;行政区划的限制十分强烈,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仍然存在;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但政策规范、资源整合尚显不足;生态和自然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和保护不够。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统筹规划,加强政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协调与引导;深化改革,突破构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行政体制障碍;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主导作用;顺应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需要,制定促进区域内各市共同发展的公共政策;加强法制建设,优化市场一体化环境;搞好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形象设计,建设特色鲜明的城市群经济圈。  相似文献   

5.
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构建包括合肥、六安、巢湖三市在内的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这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安徽跨越式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济泰一体化将助力济南迅速做大做强,从而带动省会经济圈发展。省会经济圈与胶东经济圈东西联合,共同辐射带动鲁南经济圈,进而盘活山东经济。推进济泰一体化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一是组建省政府领导下的两市一体化会商机制;二是组建针对济泰一体化的研究评估机构;三是泰安把部分土地租赁给济南吸收济南待转移产业;四是争取在泰安设立济南自贸区"分区";五是泰安市空间规划全面向济南方向推进;六是把泰安建成济南非省会功能疏解地。  相似文献   

7.
区域金融中心是一个区域现代金融活动的枢纽,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核心城市,需要依靠大力发展金融业,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增强金融辐射力和集聚力,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据此提出发展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协调优化。本文在对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济南市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够强以及经济圈内各市产业有效整合难度比较大四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还给出了优化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构筑大巢湖,融入"省会经济圈",必须形成一个势力经济的强磁场;必须坚持走工业强市之路;必须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必须合力建设好滨湖旅游带等。  相似文献   

10.
实施我省经济发展战略,构建省会经济圈,把合肥建设为区域中心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周边、辐射全省,合六巢淮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联接沿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推进安徽跨越发展,促进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1.
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成都率先提出由国家规划,成都、重庆、西安、昆明四城协作共建"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构想,该构想的提出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强烈反响。无疑,厘清成渝西昆菱形(钻石)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剖析一体化发展的制约瓶颈,继而提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一体化建设方案,将有益于四城抱团形成区域集聚优势,推动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大有所为",形成我国新的增长引擎。同时,菱形经济圈的构建也有利于打造、升级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端平台,推动东、中、西部区域协同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打造合肥城市经济圈升级版的命题,分析了把合肥城市经济圈构建成我国新经济增长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勾划了合肥城市经济圈升级版的区域空间战略布局,阐述了构建新经济增长极的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经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阐述了城市群经济的效应及其效应影响下县域融入城市群经济的路径选择,通过对章丘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将章丘打造为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文化休闲中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建,为珠海乃至整个"泛珠三角"区域的竞争、合作与发展带来新一轮机遇.本文立足"泛珠三角"经济圈,对珠海的城市功能定位、产业政策、"双港"经济、生态旅游业和"大桥"经济进行了思考,以期对珠海的发展起一些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调整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战略 200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确立建设大理白族自治州滇西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在2009年的大理专题工作会上,再次明确大理滇两中心城市建设的要求,既提出了滇两中心城市以"两保护、两开发"为重点、核心和关键,也提出了要在"两保护、两开发"的基础上,统筹做好区域发展的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大理州各县(市)加快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着力推进发展环洱海经济圈、大理经济圈、滇西经济圈三个经济圈的发展与壮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对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中成都、重庆、西安、昆明四个核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比较测度,归纳出各城市之间存在着三次产业结构总体相似度较高、部分产业地域分工已经显现、部分主导产业重合度较高等特点。同时,借鉴纽约城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的经验,提出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发展引擎,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2020-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全面客观评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结果显示:两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经济联系更加活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不断夯实,但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城市群相比,还有提升空间。最后,文章提出从构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携手共促改革开放、合力提升生活宜居水平等方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向更高能级。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开局之年,河北省提出了加快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战略部署。"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破解,各界对此也极为关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理念、前景与路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著者武义青为管理学博士,河北经贸大学校长助理,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石家庄市委主委,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客座教授)一书的出版,可以说为广  相似文献   

19.
胶东经济圈是山东省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具有海洋科技研发和产业集聚、海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双循环纽带、科创资源集聚融合、先进制造业发达等优势,具备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但也面临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同质化竞争激烈、协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标省会经济圈、南京都市圈,借鉴美国巨型城市区域、欧盟城市群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经验,胶东经济圈应通过共建海洋都市圈、创新共同体、产业集群,推进协同开放、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一体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区域经济思想及其对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为语境,探讨了孙中山区域经济思想对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启示,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