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以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为基石,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考察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趋势。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资本是世界市场形成和国际经济关系塑造的内在驱动力;资产阶级开辟了世界市场,为人类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地位将历史性地改变,人类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不等于资本主义化。  相似文献   

2.
资本的"社会性"是资本的基本属性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对资本的"社会性"进行客观、历史和辩证的分析,是探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进而破解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之谜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市场为经济全球化铺平了道路,而全球化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奠定了基础。尽管全球化并没有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走向趋同或者相互同化,但是非制度性交融却是较为普遍的。资本不会因全球化摆脱与生俱来的异化性质,全球化进程把资本统治危机放大到极限,对世界资本主义形成巨大的威胁。社会主义正是消除危机、解除威胁的惟一选择。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关于资本生产过程的具体论述可为我们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市场思想提供新思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国之内建立,到突破国界扩大,再到世界范围普遍建立联系的过程,可以视为世界市场形成过程对全球范围生产要素的分解—整合过程。源于原始积累的生产分解到最终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卷入的辩证统一的三个阶段,促成了狭义和广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本质和特征,对中国深度参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市场启示颇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系统论述了资本的逻辑所导致的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乃至灭亡的历史趋势。资本的逻辑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导致了全球化发展。资本的逻辑还导致了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收入差距的拉大,经济危机的爆发,最后导致"两个必然"。资本逻辑的思想,对于中国利用资本的积极作用,规避其缺陷,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简单商品经济中已蕴含着危机的一般可能性,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在较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假设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未得到充分展开.在虚拟经济发展的发达商品经济阶段,由金融泡沫崩裂的金融危机,引爆和显露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但如果政府作为总体理性者出现,一定程度上可抑制这种现实性.帝国主义体系的经济基础是不平等交换,边缘国家处于"不发达的发展"状态,世界货币由中心国家的信用货币充任,导致过剩资本流向中心国、边缘国家形成畸形经济结构以及储备货币发行国具有一定投机倾向.多层次因素作用,经济危机实现从一国向全世界的蔓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作为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利武器是通过《资本论》最终完成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所做的具有原则高度的批判首先是将资本运动置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即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中考察,从而使其批判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这一原则高度决定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的历史向度是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资本展开的一个"完整而又成熟"的最后形态,从而破除了"普遍永恒资本"的历史魔咒,澄明了资本的现实历史运动。由此,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价值意蕴即破除资本运动规律的魔咒,破解"历史之谜",从而为人的现实解放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寻求道路得以最终彰显。  相似文献   

8.
世界市场的形成,普遍交往的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逼近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马克思认为,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的全球化,它是由资本的内在本性所推动的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资本本身的局限性,使这个结果必将导致资本主义的最终灭亡.由资本推动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是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当今全球处于资本强势的世界历史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支配地位。这一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但遭遇现代性危机而且面临严峻的现代化挑战。中国从全球普遍联系的世界历史大局出发,探索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代化道路,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倡议不但是求解发展中国家"文明病"与"落后病"双重顽疾的有益探索,也是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向未来世界历史转变的积极尝试,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性依据。  相似文献   

10.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随着经济全球化扩展到全球 ,并且表现出诸多新的特点 :在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为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全球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矛盾的深化 ,资本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限的世界市场之间矛盾的深化 ;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国内阶级矛盾的复杂化和资产阶级矛盾向全球扩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矛盾的全球化扩展 ,为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创造着各种要素。生产因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以及社会主义力量全球联合的条件的渐趋成熟 ,无不昭示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受西方福利社会建设"表面现象"、资本关系全球扩张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观点的影响,学术界出现了修正剩余价值概念的趋向,并以"剩余产品""经济剩余",或者"剩余利润"等取而代之,导致当前资本主义研究的主要范式中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即以国家的作用和以流通领域为中心来阐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此,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到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再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最后回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史》的历史文本回路中,考据经典文本,为剩余价值正名,是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当今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话说"透明"     
世界知名会计公司普华永道的调查表明:世界上经济排位前35个国家中,中国的"不透明度"分数最高。因为"不透明"会阻碍经济发展,资本会外流到透明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2001 ̄2004年,每年的农产品出口额在535 ̄620亿美元之间。从世界市场的份额方面来看,美国小麦出口占世界市场的45%,大豆出口占34%。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市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主要经济大国的经济法律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研究当代世界上农业大国、农业强国美国的农业立法,对中国加强和完善农业法制建设具有特别的借鉴意义。法律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充分保障。农业法律制度也是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美国农业发展中,农业法律制度保障土地的…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既是诊断资本主义社会病理的百科全书,也是马克思运用历史科学对资本主义制度伪正义属性的系统性分析。从资本与资本主义制度"歃血为盟"至自由、平等、正义成为"他者",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资本运行的悖论,即"物与物平等"的背后是"人与人不平等"。无论当今新自由主义如何以"正义药方"粉饰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自私基因"——剥削与压迫从未改变。以《资本论》"照妖镜"观资本主义制度各派的"药方",既是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历史属性的还原,更是探寻"第二个一百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新征程中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世界历史中的第三世界(二十六)第三世界是一种伴随国际资本统治而形成的世界历史现象。前资本主义的历史是一种狭隘地域性的、各民族基本处于封闭状态的历史。资产阶级的兴起以及大工业所开拓的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使历史越来越转向世界的历史。这种世界历史,使一国内乡村屈从于城市的统治,在不同国家间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所谓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里所说的一国内的城市的统治,不同国家间的所谓文明国家的统治、资产阶级民族的统治、西方的统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客观地肯定了资本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克服自然崇拜、民族的界限和偏见以及旧的生活方式,推动民族历史向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转变;为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到来创造物质基础;创造剩余劳动和自由时间,推动历史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马克思更加严厉地批判了资本扩张、掠夺和剥削的野蛮本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概念的渊源和演变作了翔实的剖析,并且在此基础上着重指出(1)历史上的社会民主主义不管是从革命角度还是从改良角度加以解释,它所主张或标榜的社会主义都是应当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制度.(2)这种思想并不是主张摒弃民主社会主义概念的人们的一家之言,而是也受到主张保留这一概念的人们赞同的.后者实际上认为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的工人运动已使那里的资本主义"改变成一种受到社会节制的、开明的和温驯的资本主义",而且认为从理论上讲也可以设想"有可能实现一种不再主要依靠剥削人的劳动力的资本主义经济",因此他们也不再主张从制度上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看法目前已成为西欧社会党人的共识.文章最后指出大致说来,从1990年起,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此我们应当进行追踪考察,到一定时候再对它在性质上的变化发展作出概括性论述.  相似文献   

18.
杨英姿 《求索》2012,(5):134-136
资本逻辑以无止境地追求利润和无限制地自我增殖为最高目的,带来全球性的贫富对立和资源环境生态危机。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在于审视资本逻辑在世界观—价值观上的二元论、自我中心性之于自然、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物化和异化;在生产—经济维度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非生态性和反生态性;在社会—人性维度揭示资本逻辑所造成的颠倒对立的社会和畸形狭隘的人性,导致了人的世界与自然世界的总体对立。  相似文献   

19.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综述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维 《长江论坛》2007,(3):13-17
本文对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价值和缺陷进行了尝试性的评价.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的来源离不开马克思列宁理论的奠基作用.沃勒斯坦在继承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发展了世界体系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的特征笔者概括为对马列的继承、对核心--半边缘--边缘的划分、世界体系的历史周期性和资本积累利润四个方面.之后思考了沃勒斯坦对资本主义分析的深刻性、三个地带的划分、批判西方中心论、体系的历史周期性和对新体系或新秩序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20.
60多年来,中国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国家的富强,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究竟是不是当时中国的必然选择仍有广泛争论。一个国家对于道路的选择归根结底是由其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需要决定的,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理论阐述了世界经济的背景和发展态势,在对这一理论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近代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被清晰地分析出来。近代中国在主权缺损、生产方式落后及在世界经济中被支配地位的现实共同决定了近代中国必须脱离世界资本主义的主导与控制,走上保证自主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