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生活方式,是人们生命活动模式的总和。它包括劳动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娱乐生活等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体现,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与体现,是人们自身发展的要求与体现。消极、颓废的生活方式,则是生产力发展的阻力,社会进步的阻力,人们自身建设的阻力,是腐朽没落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体现。分清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的界限,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有…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3,(12):52-52
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爱好,都有各具个性的生活情趣。说没有爱好,其实就是爱好,即工作之余喜欢漫无目标、轻松自然、随意安闲的生活。比如,喝喝茶、聊聊天、散散步、看看电视、陪陪家人……每天的业余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这也是一种生活情趣。这样的爱好是绿色的,这样的生活是健康的。这样的业余生活,比胡吃海喝更有益于健康长寿,比泡酒吧、歌舞厅更令家人放心,比打牌赌博更合平公民要求,比交狐朋狗友更具政治安全性,比盘算权钱交易更合乎职业身份。这样的生活是平安生活、和谐生活。  相似文献   

3.
党员干部的生活方式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产党人的生活方式要适应社会发展阶段,并始终保持其先进性和纯洁性。共产党人要有高尚的理想追求与生活情趣,要做民众生活方式的楷模。其生活方式要始终严格处于党的纪律、国家法律以及社会公德的规范之中。在总体上,应在继承共产党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倡导和实践既能体现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的丰富利益和竞争意识,又能体现共产党人以人民利益为重、无私奉献、拼搏进取、廉洁简朴、生动活泼、健康向上、情趣高雅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何郁 《学习导报》2011,(20):27-27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的确是这样,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矿藏,我们作为老师、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去发现生活之美,鼓励孩子大胆地去描写生活,去记录生活中的每一处感动。  相似文献   

5.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生活质量的真正提高。党和政府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民的主观生活感受,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并且把人民生活幸福上升为国家梦想。从生活水平到生活质量的历史演进过程,实质上反映的是人民对发展的新要求,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必然在实践中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发展质量、发展效益的提高,最终引领中国成为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王晓静 《党史博采》2013,(7):48-49,57
德育回归生活已经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但随着改革的推进,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从理性走向非理性的极端,抹杀了德育的超越性;使学生陷入道德困惑,放弃道德理想;忽视对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回归生活的德育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注重学生理性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引导学生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过有意义、有道德的生活,从而使得德育过程成为生活主体的个体德性之自主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农村老人的生活困境问题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由于农村老人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农村老人子女外出流失、农村养老模式单一、农村养老设施缺乏、农村老人关爱照料缺位等原因,当前农村老人生活困难重重,面临数字生活不适、物质生活拮据、文化生活单调、精神生活空虚、健康问题突出、社交生活受限等困境。对此,应提升农村老人社会适应能力、化解农村老人留守问题、开发农村养老新模式、营造农村爱老孝老氛围、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从而逐渐破解农村老人生活困境,不断改善农村老人的生活条件,全面提升农村老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治文化是一种“文化中轴的政治文化”,即政治文化本身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道德生活和伦理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治文化弥散在更宏大的社会文化之中。社会通过一定的文化机制和一定的文化形态下形成的主体文化沉淀作用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伦理生活的展开便是政治生活的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变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会计“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会计专业学科教学远离生活的现状,分析了当前职业中专学生的会计专业学科的课堂学习生活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其根源,意识到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重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生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据此笔者提出了“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理念,强调教学中要注重认知、体验与生活的统一,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有怎样的生活情趣,似乎是个人的私事,但对党员、干部而言,却是事关党的形象、威望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事。这就要求每个党员要追求高尚的生活情趣,要讲党性、作表率,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所倡导的领导干部要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文章从对不良生活情趣的危害分析入手,指出纯洁和高尚生活情趣的重要性,并提出三种基本途径,即要加强党性锻炼,要大力倡导先进文化,要从小节抓起。  相似文献   

11.
秦刚 《学习导报》2009,(8):25-25
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它指导着实践,也引领着社会生活。当社会处在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候,当新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候,当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歧见迭出的时候,人们就特别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对话和沟通。但很多时候,本来是阐释社会生活的理论,内容和话语却远离人们的生活,给人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觉,使人们不得不敬而远之,甚至产生腻烦。让理论走进生活,用大众化的语言说清大家关注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0,(2):14-15
全球气候变化,南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现象增多,这些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总还有一点距离。但专家提醒,全球气候变化已在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要遏制这一趋势,每个人都应选择“低碳生活”。何谓“低碳生活”呢?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4,(21):5-7
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一个班子强不强、有没有战斗力,同有没有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密切相关;一个领导干部强不强、威信高不高,也同是否经过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价值生命实现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生活,为了建构人生的生活方式,为了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生活德育旨在生命不息的时空中,塑造学生的心灵,促其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创新。生活德育既是一种德育理念,它倡导德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关注儿童完满的现实生活的同时,为儿童建构可能生活打下良好的德性基础。同时,生活德育也是一种德育的途径和操作模式,即在儿童生活中育德,为了儿童的生活而育德,把德育作为儿童生活的本身需要,  相似文献   

15.
秦刚 《新湘评论》2009,(8):25-25
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它指导着实践,也引领着社会生活。当社会处在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候,当新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候,当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歧见迭出的时候,人们就特别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对话和沟通。但很多时候,本来是阐释社会生活的理论,内容和话语却远离人们的生活,给人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觉,使人们不得不敬而远之,甚至产生腻烦。让理论走进生活,用大众化的语言说清大家关注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黄任远 《奋斗》2004,(11):53-54
黑龙江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过着渔猎生活、游牧生活和农耕生活,这种生活构成了他们民族的文化,创造出了他们种种鲜明的生产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党内政治生活存在庸俗化、平淡化,党员党性观念淡化,民主决策趋于形式化,民主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以及党员主体地位缺失等现象,我们应该从强化党性观念、落实领导责任、推动党内民主、创新内容形式、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进一步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持续提升党内政治生活新常态。  相似文献   

18.
严格的党内生活,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习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各种方式的党内生活都有实质性内容,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一重要论述,确立了党内生活必须严格规范的总目标,也为加强党委班子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19.
市民在文化生活中的内容、方式、投入等行为选择,不仅仅是单纯消遣娱乐社会现象,它与市民潜在的人文素质有关,与一个城市的文化力有关,与一个城市今后的综合发展有关。有意识地整体规划市民文化生活,通过各种文化部门利用各类途径有意识引导、营造提高市民文化生活质量的人文氛围,提高市民文化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20.
刘洪森 《前线》2013,(8):44-45,52
民生建设是一个关乎民心向背、政权兴衰、社会稳定和国家昌盛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不仅包括物质生活建设,也包括精神文化生活建设。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凸显。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已成为民生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