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成都公交车纵火案、杭州市区飙车撞人案、南京轿车连撞9人案、合肥灭门惨案……近段时间以来,数起特大公共安全事件和恶性刑事案件让人瞠目结舌,死者的鲜血使人们透不过气来。逝去的生命、破碎的家庭是个无法愈合的伤口,仿佛在诉说着不能抹平的哀痛。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肇事者会那么漠视他人的生命?为何凶手在保护自己的利益时选择了砍刀?……逝者已矣,痛定思痛,让我们冷静地面对这些惨案,从不同视角进行理性分析,找出一些可资汲取的教训,以期避免这样的流血事件发生。当然,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应当从根本上考察,譬如从立法、执法、司法以及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着手,进行深层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2.
又是一年清明时,据媒体报道,今年全国扫墓人数突破4.5亿。  相似文献   

3.
罪犯是现代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治社会,罪犯的法律地位,表现为对权利的确认和保护以及义务的恰当履行。在当下,主要的是培养广大民警和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并且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保护罪犯权利,引导罪犯履行义务。  相似文献   

4.
技术侦查是侦查机关通过特殊技术手段合法地"侵入"个人私密空间以搜集犯罪证据、获得侦查线索、抓捕犯罪嫌疑人的一种侦查活动,具有技术性、秘密性与隐私侵入性.为保护公民基本权利、防止私人生活被过度搅扰,法治国家均采取了严格的程序性控制和实体性控制.我国也应当完善对技术侦查的法律控制,实行双重审批、明确必要性标准、划定合理隐私范围、加强司法监督、设立年度报告或者检查制度,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与提高犯罪侦查效率间寻求恰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刘宏成 《法制与社会》2012,(23):264+273
新《刑事诉讼法》为了确保“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任务的实现,针对以往刑事诉讼活动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上:保障辩护权的实现、非法证据的排除、对强制措施的监督等方面加强了检察机关的监督职权.本文从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解,检察机关如何通过发挥检察监督职权,确保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实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管伟 《政法论丛》2011,(4):23-29
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要围绕提高、尊重农民权利为中心而展开相应的制度创新。其中心主要从"放权"、"限权"和"保权"三个方面展开。所谓"放权",即要营造实现农民与国家之间对称性互动的良性机制;所谓"限权",即明确国家权力与农民自治权利之间的界限,实现由指令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所谓"保权",即通过相关的制度创新和立法,保障农民各项权利平等的实现以及完善相应的权利救济体制。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省监狱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损失,全省42所监狱,除3所零损失报告,其余监狱均遭受不同程度重创:监舍倒塌、围墙断裂、道路损毁、供电供水中断、通讯中断。因为受损监舍在余震的波及下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全省有2000多名服刑人员需要紧急避险大转移。监狱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风险——罪犯关押失去硬件防控,监狱安全体系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监管形势异常严峻。然而,截至目前,四川监狱没有出现暴狱、劫持、  相似文献   

8.
论宪法和法律控制的终极价值——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生 《法学杂志》2007,28(2):11-16
本文通过自然哲学和人类哲学的一般和谐状态普遍性论述的导入,深刻论述社会和谐作为宪法和法律终极价值的内在机理,包括宪法和法律的性质和特点,宪法和法律作为社会调节器的价值功能,以及贯穿人类的法律史和宪法史全部过程中对社会和谐的价值理想所做的不懈与持久的追求.本文的落脚点在于倡导如下一个理念,即在当前建构中国和谐社会的热议和行动中,应当把主要注意力转移到宪法实施和宪政的建设及改革上来.以期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宪法和宪政对于建构和谐社会的那种不可或缺,也是其他任何社会调节手段所不能取代的价值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辉 《法制与社会》2013,(14):208-209
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农村,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造成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农村的普遍现象。人口的大量流动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我们的普遍关注。这个现象的出现,使得原本可以全面健康发展的儿童无论是在受教育权方面、生命健康权层面、收监护权角度以及孩子今后的发展权都受到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文中就该问题找出主要成因,从扩大异地儿童入学教育的保障机制;系统化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委托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做好法制宣传的角度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法治与社会》2008,(5):4-6
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这部中国政府首次发表的法治建设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司法》2012,(11):5-5
律师是社会的法律工作者,他们法定权利的大小及其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能力的大小,也是一个国家法治化建设和司法文明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关注和重视律师的权利,与其说是为了保障诉讼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之需,不如说就是为了维护社会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之需。就这个意义上讲,法院和律师事务所、法官与律师以及他们与检察院、  相似文献   

12.
建立生前预嘱法律制度俨然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医疗卫生领域的立法趋势或推广潮流.生前预嘱法律制度的基本理念与价值核心旨在保障临终病人的自主决定权和维护其死亡尊严,而临终病人的自主决定权作为一项特殊群体或少数人的权利,理应在立法中以权利束的形式得以呈现.但是在我国,建立生前预嘱法律制度仍然面临很大程度上的困境和挑战.《民法...  相似文献   

13.
徐鹏 《新法规月刊》2014,(2):95-105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可诉性已经得到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在中国的法律体系框架下,由于宪法不可诉以及行政抽象行为不可诉,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在国内法院不能获得完全的司法救济。“大调解”将多种调解方式进行有效的整合,强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化解纠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司法机构在法律局限和资源不足方面的缺陷。将“大调解”适用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司法保障的过程中,法院应当确定优先履行核心义务,发挥灵活的能动司法作用,推动立法完善来增强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11月29日,深圳市福田警方召开两场卖淫嫖娼公开处理大会。公处大会吸引了千余名当地群众前来观看,更招来了万人评议.^[1]这次事件又一次使人们陷入对卖淫嫖娼进行惩罚的思考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党和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关心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富强、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新疆地处祖国西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多种语言文字的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由于地域、历史、自然环境等多方面条…  相似文献   

16.
于宁杰 《中国律师》2006,(11):41-44
“为权利而斗争”对于中国律师而言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是为改变执业中的不公正境遇而进行自我维权。律师的职业权利是实现律师职能和维护律师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资源,决定并标志着我国律师业发展的水平,是律师立法的核心内容。对于律师执业权利的立法保护的意义在于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其在寻求法律救济的过程中得到律师提供的充分的法律帮助,并对法律的正确实施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而对律师职业权利性质的界定则是设定和维护律师职业权利的一项基础工作。本文试图结合律师的职业属性等问题,从不同侧面对律师职业权利的性质及其对律师立法的影响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7.
夏立安 《现代法学》2008,30(2):29-36
在公共卫生的推进尤其在艾滋病防治中,法律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其消极影响常为人们所忽视。一方面,法律作为一种桥梁或机制,将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转化为健康的不平等,使艾滋病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疾病;另一方面法律作为社会因素的一员,它通过社会等级和政治过程的制度形态体现出来,使健康的不平等制度化;在一个二元化社会中,由于艾滋病病人话语权的缺失,这个群体处于十分不利的法律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18.
价值补充是不确定法律概念具体化的典型和专属方法。在为价值补充时,关注适法的社会效果,在我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现实基础。行政主体在具体化不确定法律概念时对社会效果的考量,一方面应关注社会公众的普遍价值观和道义性诉求,另一方面还应斟酌预测具体化结论可能导致的舆情反应。行政主体应在综合权衡上述因素的基础上,勉力实现具体化结论的法治化和妥当性。  相似文献   

19.
法律社会理论是在法律社会学所提供的经验素材的基础上对整个现代社会的法律机理和法制系统进行总体性分析与批判,对现代法律关系下的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社会总体关系进行一种前瞻式的研究。马克思的法律社会理论深入到社会结构及其关系的内部,对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核心命题进行了深刻解析,是一种关于法律的社会批判理论,并从批判中得出了法律之抽象性、矛盾性和世俗性等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中国宪法学是否应在继承已有宪法理论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变迁和时代变革的潮流,围绕人权保障理论架构,从基本权利保障和国家权力规制入手,构筑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以及更为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为此,本文主张从社会性别平等视角重新思考宪法学体系构建问题,并从宪法学科引导、人权价值追求以及多角度研究方法,阐释了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对宪法学科体系构建及内容发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