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劳动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工会工作遇到了新的问题。从经济学与管理学角度分析工会的新定位、挖掘其潜在的核心优势,是工会突破难点、谋求发展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关系也面临着由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型。在这两个转型的大背景下,劳动者的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就业矛盾突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政府较以往相比,更加重视工会的建设。所以,中国工会对工资的影响成为劳动经济学和劳动关系学界关注的焦点。另外,虽然国外对于工会与工资关系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但对于中国而言,这些研究还不多见,所以,本研究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并以工会对工资不平等影响为研究核心。本文采用2008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运用RIF-OLS估计方法,研究了中国工会对工资收入不平等影响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工会降低了工会会员的工资不平等,且工会会员和非工会会员之间的工资差距主要是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和英国是劳动关系理论发源地,也是对劳动关系理论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国家。他们为劳动关系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研究范式。由于两个国家工业化的道路不同,工会运动发展的路径不同,两国劳动关系的研究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者和学科来源以及构成上都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对我国劳动关系产生影响,劳动关系运行市场化程度增强,灵活就业增多带来劳动关系非正规化等,同时,劳动力市场变化加大了工会工作的难度。对此,研究劳动关系应运用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深入分析,研究就业和收入分配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并对工会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中的作用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劳动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如此激烈的形势下,既要保持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又能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是各国工会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本届论坛以“变动中的劳动世界与工会的未来”为主题,对亚洲与会各国和地区的劳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注重探讨了工会在劳动关系中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入世后,工会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会是站在工人一方 ,通过对劳动价格的议价来调节供给与需求关系的。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工会的调节能力。企业跨国经营是资本对付工会的现代手段。经济全球化使工会在更高层次上凸现了各国工会的竞争 ,也为中国工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伴随结构性失业。政府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利用WTO缺陷 ,维护企业正当权益也是维护工人的利益。工会也应该研究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规则 ,培养自己的专门人才 ,规避不利于工会及工人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时代给经济学和统计学研究带来了很多便利,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经济学研究的数理化取向依赖数据采信的科学化,大数据理论助推经济学数理化趋势向更深入方向发展。大数据理论为劳动经济数据统计及统计指标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劳动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优化,要在指标设定、采集方法和数据使用上进一步优化,更加科学、有效地推动经济统计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7年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新 《中国工运》2008,(2):55-56
佟新在《工会理论研究》2007年第6期撰文,对外资企业劳资关系基本状况和潜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作者认为,近年,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的发展是向着更加制度化的方向变化,企业社会责任得以强化,并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中国政府成为推动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力量。第二,以工会建设为基础,强化外资企业的三方谈判机制,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制度化建设。第三,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外商投资出现分化,其劳动关系的状况也出现差异。外资企业劳动关系潜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关系纠纷有增长的趋势:二是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劳动关系应引起适当的关注。跨国公司劳动关系紧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商投资企业并未给中国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宽广的空间。第二.中国员工缺少晋升上的职业期望,导致其忠诚度下降。第三,在比较框架下,中国员工对薪酬存在不公平感。第四,过度的劳动时间和工作压力使外资企业的员工难以协调工作与生活。第五.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各类公司与机构几乎都是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来替代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9.
工会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研究,切实加大其参与变革和协调的力度。这是历史赋予工会的使命,是时代对工会提出的要求。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关系中产生的上层建筑。当工会存在的社会经济关系没有形成之前,不会有工会这样的组织出现;同样,在造成工会存在的社会经济关系没有消亡之前,工会也不会自己消亡。作为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的工会,既然是从社会经济关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自然必须研究社会经济关系中一切涉及和影响工人利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工会"维权"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强资本"与工会弱势维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协调劳动关系成为工会维权的主要方式;工会维权的社会化趋势,是由市场经济、职工和工会三方面特征决定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工会维权必须依法维权,走维权专业化的道路;形成工会维权"分层定位"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现实中国工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工会"两个维护"的性质,以及企业劳动关系的强弱态势.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职工持股实践,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此,国家应制订相关的法律,企业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施改革,工会应维护职工的产权利益,职工应提高自己的经济素质,从而共同推进职工持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对教学、教学管理及学生学习来说有两类问题值得研究:一是什么是影响学生学好某课程或专业的显著因素;二是哪些因素显著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尤其是学生的成绩是否显著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通过开设劳动经济学所获得的学生问卷数据及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这两类问题进行了经验研究。发现:至少微观、宏观经济学和数学是学好劳动经济学的重要的课程基础,用功是学好的关键。学生从课程学习中收获大,对所学课程感兴趣且用功学习,获得较好成绩倾向给老师的教学以更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关于加强工会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工会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不要封闭地搞 ,要放开眼界 ,并提出工会的对策和社会主张 ;依法调整劳动关系 ,要切实贯彻落实“两个机制” ,同时要加强对“两个机制”的研究 ;国有企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要通过职代会实现职工的参与 ,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也应该按照这样的精神实现职工参与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行科学管理 ,要包括职工的民主管理 ,没有职工的民主管理 ,就不是现代企业制度 ;工会要把困难职工群体作为维护工作的重点 ,搞好社会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4.
维护职工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维权的重点是要维护职工在劳动关系中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和劳动经济权益。工会通过民主管理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推动职工权益的实现。当前,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中职代会建设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存在不规范、简单化及缺乏实效、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依法落实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及拓展协商内容,规范协商程序,推动行业、工种(岗位)工资标准的制定,落实职工经济收入权,实现体面劳动,最终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5.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 ,职工队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工会组织工作出现了许多诸如工会会员流失、工会主席兼职、新建企业建会难等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此 ,必须从实际出发 ,努力研究和探索工会组织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切实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6.
《Labor History》2012,53(6):593-605
ABSTRACT

Various authors have referred to the use of ‘purposive’ or ‘strategic’ approach to proactively excluding trade unions from collective bargaining. The assumption has been that exclusion is an end in itself, a return to managerial prerogative, a move back from involvement with trade unions. However, there is a ‘lacuna’ of research into negotiating processes. This research study aims to fill that lacuna in using a case in the UK where access was given to relevant documents and staff over a period of months following the derecognition process in a major process plant; this comprised two separate derecognition processes: internal and external, both affecting two craft unions. This empirical evidence questions the simple dichotomy of ‘purposive’ versus ‘reactive’ derecognition and illustrates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cesses. Further, the care with which this firm approached the issue of improving productivity illustrates that managerial power is a dynamic, not a static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coercive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