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频发的交通事故使机动车第三者强制保险制度成为必要。为进一步保障受害人的正当权益,我国应该对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进行修改,改善目前对此项制度立法混乱的局面,明确强制保险的责任范围和责任限额,并肯定受害者在事故发生后的保险金直接请求权。  相似文献   

2.
胎儿利益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领域,继承和侵权行为。涉及到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有无损害赔偿请求权等。通过对比相关学说和立法,法律应当承认胎儿的权利能力,包括人工受精之胎儿的地位,承认损害赔偿请求权,并规定如何提请和可请求哪些赔偿。  相似文献   

3.
论女性刑事被害人之权益救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政府一贯重视对妇女权益的立法保护和措施。尽管我国妇女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尤其是家庭暴力、“婚内强奸”、再度被害、被害逆变等严重侵犯了妇女的人身权益。加强对女性被害群体的立法保护、建立女性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已成为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的救济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一直将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与维护被告人权利做出的努力相比,法律对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保护却相形见绌得多。这对于没有过错或者是基本没有过错却遭受丧失生命、危害健康的被害人及其亲属来说是不公平的。基于此,应将刑事诉讼中过于向被告人倾斜的天平恢复到它应有的位置。我国刑事诉讼中,对被害人的救济制度不健全,应当建立在被告人无法赔偿或无法完全赔偿被害人损失的情况下,由国家承担民事补偿责任的制度。法律还应赋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以及被害人在不服一审判决时的上诉权,从法律上给予被害人更为充分的救济,彰显法律正义,保持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吴晓颖 《法制与社会》2012,(20):251-252
在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所建立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其目的是分散和转嫁被保险人在出事故时对第三人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是为了保护第三人的利益而设定的,是一种具有很强的社会管理功能的险种,但是在法律上受害人没有直接的请求权.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受害人对保险人享有直接赔偿请求权制度的建构,从而为完善我国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的赔偿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赵侠 《天津检察》2008,(1):39-40
虽然我国法律赋予了刑事被害人以刑事诉讼当事人的身份,但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使得在司法实践中,刑事被害人的当事人权益很难实现,特别是女性刑事被害人的权益一直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确立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中第三者的直接请求权。第三者的直接请求权的行使应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现行法律对第三者的范围、第三者直接请求权的内容、第三者直接请求权竞合的处理、第三者直接请求权的限制等规定存在不合理之处,应予改正。  相似文献   

8.
关于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最高人民法院曾作出司法解释《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法释[2002]17号),但纵观法释[2002]17号的相关规定,其立法理由不仅牵强,而且还存在一些违法性的问题并有违国际惯例。因此,该批复依法应予废除,然后以立法方式赋予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9.
张岩 《法制与社会》2013,(13):51-52
交通事故已经成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社会公害之一,而机动车保险在交通事故预防、经济补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制度充分利用了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社会管理效用,对于完善我国的立法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道路交通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该制度本身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为更好实现"交强险"制度的人本主义精神,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维护交通事故受害人的权益,必须在总结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探索完善这一制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恢复原状的各项具体功能在民法中可由绝对权请求权、不当得到返还和损害赔偿请求权共同承载,将恢复原状作为一种独立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主张不能成立。民事责任归属于债的范畴,并以强制执行力为根本,区别于绝对权请求权;损害赔偿应成为民事责任体系的惟一方式,相应地,我国未来民法典只能保留恢复原状作为制度机能而不是手段来指导整个民事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11.
12.
目次一、保险代位权的内涵及制度目的二、保险代位权的要件三、保险代位权的效力一、保险代位权的内涵及制度目的保险中的代位权有两种情形,都只存在于财产保险中。其一是保险人对被保险人依保险合同赔付保险金后,有关保险标的的权利相应移转于保险人。这被称为物上代位权,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环境公益诉讼是法学界的热点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确认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而对已经形成的环境公益侵权事件中被害人权益救济问题,则鲜有人关注.本文侧重于对环境公益诉讼中被害人权益进行救济,以期待为环境侵权事件中的被害人寻找一条司法救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充分发挥不当得利制度功能出发,分析了不当得利请求权与相关请求权的竞合与选择问题,指出,由于我国不当得利制度适用不以给付标的物所有权的移转为条件,而以利益的得失有无法律上原因为条件,所以存在与其他请求权竞合的可能性。由此根据不同的请求权基础和各自的构成要件,研究了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无因管理费用偿还请求权、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竞合问题,以及在存在竞合的情况下,当事人选择不同基础请求权的不同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益在现有的法律与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的缺失,笔者建议从立法等多方面完善刑事被害人的权益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商标法并未给不当得利请求权预留出独立发挥作用的制度空间,此举对商标权人利益的保护殊为不利.为进一步加强对商标权人利益的维护,应在商标法中对不当得利请求权做出单独规定,并结合商标侵权的具体类型,对不当得利请求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之间的关系问题做出妥善的规制.  相似文献   

17.
论刑事被害人之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晓青 《政治与法律》2004,12(5):119-124
分析实证表明,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现行程序法语焉不详、空间有限,而相关司法解释更是拘泥于法条文义的所谓客观解释而完全阻碍了刑事被害人通过刑事程序和民事程序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救济渠道;基于权利推定原则和体系化的解释方法,精神损害赔偿应属于刑事被害人的一项重要权利;应以"恢复性司法"的刑事政策对刑事法制实施创新,以便刑民兼容、责任追究与权利救济并行.  相似文献   

18.
韦旻君 《法制与社会》2012,(10):295-296
渤海湾蓬莱19-3油田的漏油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其事后的处理方式尤为重要,将就其民事救济的基础和途径展开论证.总体而言,该事件应当适用《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其请求权基础为侵权责任损害赔偿请求权和物权请求权等,民事救济途径包括了双方主体参与的协商、多方主体参与的行政调解、民事诉讼、建立基金会等.还分析了适用惩罚性赔偿以及创新地适用环境资源行政合同的原因和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主张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类型者认为,在因侵权而获利的情形下,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竞合的必要。如果从传统民法上不当得利事实成因的共性、法律体系的和谐、债与责任相区分的原理、实际适用状况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类型又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宜遵循传统民法将不当得利的调整范围限制在合同法、侵权法等所不能调整的局外领域,作为补救合同法、侵权法隙漏的制度设计目的,维持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辅助性。  相似文献   

20.
离婚救济制度之实证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北京、厦门、哈尔滨三地部分法院的调查显示 ,离婚救济制度目前在司法实践中未能得到有效适用。特别是离婚经济补偿制度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适用者寥寥无几。而离婚经济帮助制度也存在着适用条件苛刻 ,受助者范围小 ,住房帮助的规定难以落到实处 ,金钱帮助数额偏低 ,经济帮助实际不到位的问题。针对调查中所显示的制度缺位与不周延问题 ,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反思 ,考虑制度性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